衣冠清节传三世 词赋声名著两都 福州琅岐下岐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福州琅岐岛地处东海之滨,闽江入海口,素称闽江口的明珠,是福建省第四大岛,中国第二十一大岛。琅岐岛是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台商投资区延伸区,是著名的侨乡。东面临海,与马祖列岛隔海相望,其他三面环江;北面是连江县粗芦岛、壶江岛,西经琅岐闽江大桥与亭江镇东岐村毗邻,连接104国道,距福州市中心40公里;南出琅岐大桥距长乐国际机场26公里,同福厦高速公路相连,与长乐浮岐洲接壤,和潭头镇、梅花镇隔江相望。全岛面积92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公里。岛东西长15.3公里,南北宽8.1公里。琅岐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三面环江四季分明,全岛森林覆盖率为20%,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每当盛夏季节,成群的海鸥、野鸭、白鹭、海鸟在这里栖息。据传刘氏家族是最早迁移琅岐岛的,所以这里俗称“刘岐”,后来又有许许多多姓氏的人家登上琅岐岛,共同开发这个宝岛,所以改名为“琅岐”。“琅者,宝玉也;岐者,水中之高地也。”
下岐董氏宗祠外景
下岐董氏宗祠内景
琅岐岛自“唐辟海陬,宋稠庐宇,明标宦绩,清振科名”,上下1000多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岛。岛上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自宋朝以来,琅岐岛上15个姓氏中进士、举人的共有60多人,其中,董氏一门就有13人。琅岐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金牌炮台、衙前陈氏宗祠、董廷钦墓、下岐董氏宗祠、董氏古墓群等。已开放的寺庙道观有白云寺、天安寺、南山寺、天竺寺、下岐天后宫、海屿天后宫,还有村前里堂、海屿堂及金砂、凤窝、云龙等基督教活动点。
二、宗祠大观
董氏宗祠是岛上面积最大、装饰最美的宗祠,坐落在下岐村牛屿山之麓,五进砖木结构,坐南朝北。始建于明嘉靖初年(约1522—1530年),前座(今祠堂中厅)重修于民国十年(1921年)。1997年又捐资400多万元重修,于1999年底竣工。祠面宽14.5米,纵深43米,占地面积1385平方米。整个宗祠融古今建筑为一体,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建筑工艺十分精湛,雕栏玉砌,富丽堂皇,1995年4月被列为福州市郊区第三批文物单位。
宗祠临街依山而建,四周风火高墙,祠埕以磨光大理石砌就围墙,占地面积150多平方米。临街是八柱三间门亭楼,以黛青大理石构建,二重檐歇山顶,凌空翘角,巍峨壮观。门上方嵌“正谊堂”石额,正是下岐董氏宗祠的堂号。门亭楼前后两副门联分别为:“仕宦历三朝辉煌史册;诗文光四辟景仰宗风”“昔者起风云前贤已矣;今之扬盛美后辈思乎”。祠埕内盆花似锦,争芳斗艳。
祠堂大门漆成朱红,门前雄踞一对2.8米高的石狮,石狮两旁,竖一对青石双斗旗杆,高9米,精雕细琢,造型美观,工艺精巧。大门前6级石阶,边有石鼓,镌刻人物云图花纹;大门上方“董氏宗祠”4字楷书,苍劲有力;面墙镶6幅先祖事迹石雕,墙体突出青石圆柱2合,镌刻2联,中联述董氏门第:“帝世豢龙氏;江都旋马家。”边联为:“晋国大书昭直史;汉廷对策表醇儒。”
入大门为门厅,插屏门上悬“节钺传家”匾,联为明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黄道周赠董廷钦子孙三代的联句:“衣冠清节传三世;词赋声名著两都。”(这副联原为木刻,1949年后为闽侯县文化馆收存,今补书于石上。)匾的边缘镶嵌先祖传记碑文等4幅镏金石雕,极具文物价值。
董公泉
“节钺传家”匾
前天井中有两只汉白玉石象,取“太平有象”之意,寓意歌舞升平,万象更新。两侧回廊分列20幅先祖官衔执事板,俗称“衔头牌”,显示着董家的无上荣耀,对研究古代官职有一定的价值。
自前天井登5级石阶进入二进中厅。中厅宽敞轩昂,雕梁画栋,绘彩描金,藻井精雕细刻,斗拱迂回繁复。厅中间一对盘龙石柱,穿云吐雾,头角峥嵘,直欲破空而出。上方藻井绚丽,令人眼花缭乱,顶部是两条金龙,翘首扬爪,蜿蜒盘旋。四周悬挂着“祖脉同源”“荣宗耀祖”“源远流长”“明德惟馨”“荣枝固本”“进士”“文魁”“贡元”的匾额。两壁镶嵌汉白玉雕刻的明代名宦叶向高、翁正春、余孟麟、董应举、黄周星、林鸿、陈亮等人的诗词手迹8幅。厅内共有石柱6对,镌刻楹联,有“父子孙三代贤良兰玉阶前挺秀;宋明清累朝科甲簪缨堂上生辉”“凤屿扬波父子联科世进士;嵩山衍派弟兄同榜双孝廉”等。
旁有怀贤楼,其实是座廊亭,亭内置些石柱石桌,供人消闲憩息,亭壁上镶嵌人物典故、碑文碑刻。
中天井两侧回廊建有钟楼、鼓楼,双檐歇山顶,钟楼下方开着一道门,可与怀贤楼相通,1997年前原是祠堂正门。门外还有一口井,是明嘉靖年间伯章公发掘、弘治年间叶向高命名的“董公泉”,饮水思源,寄托着后人对先祖的思念及敬仰。
过中天井登7级台阶进入三进正厅。正厅为明代木构建筑,由22根木柱木扇构成,穿斗式抬梁,厅前上方红杉木大杠梁长13.5米,尾径0.6米,实为罕见。厅内覆竹楹联13副,青漆镏金,琳琅满目。主联“豢龙传帝世溯范阳发族嵩山琅海喜联辉缵承先绪;旋马起家声自宋代登科名宦人才欣辈出丕振宗风”,由书法名家赵玉林书。厅两边壁上镶嵌青石影雕10幅,描述琅岐董氏历代名贤事迹,图文并茂。神主龛前上方悬相传是明崇祯帝钦赐董养河的“帝座纶音”巨匾。厅内还悬有“父子世进士”“通远军节度使”“布政使”“朝奉大夫”“进士”“文魁”等29面名贤牌匾。
“帝座纶音”巨匾
自正厅过厢房即后天井回廊,再登5级石阶,为第四进“妥遗堂”,奉祀董氏历代先祖宗亲失修遗漏的神主位。
绕边门登31级石阶进入五进“怀贤阁”,阁中陈列先祖遗像、传志、谱牒、诗词等族史资料,其中有明代叶向高、翁正春、林烃、董应举、董和、黄道周等人的手迹,还有出土的明代“董母程宜人墓志铭”等文物。
三、祠堂楹联
琅岐董氏祠堂有楹联60多副。祠堂楹联直接昭示先贤的美德以及他们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传递宗族思想及行为规范,弘扬正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
门第楹联:
帝世豢龙氏;江都司马家。
西汉贤良裔;南闽甲第家。
门亭楼石柱楹联:
仕宦历三朝辉煌史册;
诗文光四辟景仰宗风。
昔者起风云前贤已矣;
今之扬盛美后辈思乎。
金装玉琢万家乐;
物换星移几度秋。
云影霞光相掩映;
艺林翰苑任遨游。
正面门墙旁柱联:
晋国大书昭直史;
汉廷对策表醇儒。
插屏门楹联:
衣冠清节传三世;
词赋声名著两都。
虎头北耸雄风起;
牛屿南藩佳气多。
前门厅楹联:
门号风炉巨舶三江来贾贩;
洋称竹浦良田万亩育儿孙。
祠外青山高樵唱暾蜂成往事;
溪边胜迹古书声罗阎说前朝。
三更灯火伴书声莫负弦歌故里;
千载蒸尝隆祀典共扬孝友遗风。
祖庙峙村中父老闲来消白昼;
梨园开岭上笙歌骤起闹黄昏。
前天井回廊楹联:
扬我宗风登斯堂能无愧否;
绳吾祖武履此地可勿思乎。
守望相扶世世同居交谊重;
晨昏存问家家邻里友情深。
得人之和栋宇凌云光祖考;
逢世至盛贤才济美勖儿孙。
农士工商合族孜孜勤本业;
父兄子弟一堂济济叙天伦。
中厅石柱楹联:
父子孙三代贤良兰玉阶前挺秀;
宋明清累朝科甲簪缨堂上生辉。
万里封侯西夏仰恩威名扬边塞;
一朝名将南闽隆绪续族重海疆。
凤屿扬波父子联科世进士;
嵩山衍派弟兄同榜双孝廉。
四会葺黉宫共拦贤令迁官去;
两粤珍墨宝不惜重金求字来。
范阳肇瑞四十代云仍家声无替;
琅海开基八百年功业宗史有光。
院前择地良水秀山明娱晚景;
马尾分支远兰馨桂馥绍先芬。
连饮三杯好客董公夸妙句;
长悬一榻爱才叶相重诗人。
瀛海感飘蓬叶落归根故乡最好;
宗祠欣焕彩裘成集腋游子堪夸。
中天井回廊楹联:
家学渊源备志艺林一册;
官勋炳烺犹留碑碣千秋。
福地绕祥光雕梁书栋;
房栊多瑞气镂玉泥金。
允武允文诒孙有谷;
以似以续率祖攸行。
院内余香似郑兰谢草;
前庭长物仿晋字唐诗。
父子大夫百粤政声光谱牒;
祖孙博士五经世业绍箕裘。
仕学兼优不愧江都世裔;
英贤辈出宜恢琅海家声。
岭峤握符政跻驯雉;
琅山聚族系本豢龙。
孝友传家开祖德;
诗书继世振家声。
正大厅漆木挂联:
廉勤饬范;恺悌绥氓。
卧寐启生初木本水源浩浩乎支分派别;
旦明追旧德春霜秋露洋洋矣忾见僾闻。
东临沧海西控大江巨泽烟波藩此里;
南耸筹峰北盘龙岭名山秀气萃吾宗。
春祀秋尝遵圣贤礼乐;
左昭右穆序世代源流。
汉代重鸿儒三策保邦业焕江都荣黼黻;
明时崇硕彦五经魁士家传闽海起风云。
豢龙传帝世溯范阳发族嵩山琅海喜联辉缵承先绪;
旋马起家声自宋代登科名宦才人欣辈出丕振宗风。
东粤树棠阴歌召父咏杜母五岭口碑垂奕祀;
西曹标鲠节出震亨救石斋百章手奏著千秋。
青眼识英豪一念抚孤尘里扶持天子;
白云留翰藻两征辞聘山中吟眺梅花。
对策上书炳炳文章标马史;
直书不改煌煌笔法灿麟经。
庆钺云霄咸瞻圣泽;
民安屏翰共仰恩光。
正厅后门柱楹联: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
长江分万脉总是同源。
东阁冬梅西窗夏竹;
南华秋水北苑春山。
后天井回廊楹联:
高山仰止疑无路;
曲径通幽别有天。
祖德振千秋伟业;
宗功启百代文明。
身范克端绳祖武;
家规垂训翼孙谋。
知祖德永光柱国;
冀人文踵美琅山。
妥遗堂楹联:
妥先灵香火喜同欢亦已祀矣;
遗世系萍踪怅莫觅可无憾乎。
身世叹渺茫谱牒传中无记载;
云仍欣昌炽牛山岭下盛儿孙。
百代书香光俎豆;
千秋祀典肃冠裳。
酬功报德培植百年仁义;
法祖尊亲佑启万代兴隆。
严若思教孙有庆;
祭如在明德惟馨。
天地蕴丹青毓秀钟灵闽水回环绵道脉;
渊源接西陇育才造士群山耸峙炳文光。
怀贤阁仰芬亭石柱联:
文运天开奎壁联辉昭盛世;
昌明圣教兰馨桂馥振家声。
东大门以及怀贤楼石柱联:
江都荣黼黻;闽海起风云。
祖孙五经博士;父子两广大夫。
明月清风深有味;
左图右史交相晖。
世间清品至兰极;
贤者虚怀与竹同。
友如作昼须求淡;
文似看山不喜平。
吸古镕今传笔阵;
扬芬启秀耀书林。
“衣冠清节传三世;祠赋声名著两都。”此联为宗祠插屏门楹联,为明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黄道周所撰。上联典出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年),金兵铁骑南下攻占开封,掳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随后宋室南迁,衣冠南渡。琅岐董氏九世祖董纯永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从河北范阳南下入闽避难,迁入琅岐,为琅岐董氏开基祖。下联指琅岐董氏文风鼎盛,涌现出许多享有盛名的人物,如董氏第十二世祖董烨,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进士,官至湖南观察判官,其子董璜是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年)进士,父子同为进士,被传为佳话,荣称“父子世进士”。
“祖孙五经博士;父子两广大夫”为怀贤楼石柱联中的一副。琅岐董氏在明朝时为官最盛,但所有登第揭榜董家人中,以董廷钦一家最为突出。此联典出董廷钦和他的儿子董养河及孙子董谦吉三代联科的佳话。董廷钦,明万历年间江西金溪(今抚州市)教谕,因政绩显著被调升南京任国子监博士。在他任职期间,因平反一起冤案,得罪当地权贵,遭陷调往钦州。董廷钦在那里建平南浮桥,繁荣商业,招集流亡,发展生产,创办社学。三年后因政绩卓著,被升调为韶州司马,却因多次仗义执言、秉公执法得罪当地镇守太监被贬,调任湖南岳阳漕运。
四、家族繁衍
福州市琅岐董氏的肇始祖为五代后汉随州刺史、宋太祖赐朝奉大夫董宗本,其系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二世祖董遵诲,五代后周世宗赐授骁勇指挥使,宋太祖时官迁通远军节度使。三世祖董嗣宗、董嗣荣录为殿直。其后至南宋绍兴初年,九世祖董纯永迁至闽海琅山(今琅岐),为琅岐董氏始迁祖。迄今已近900年,世泽绵延,子孙繁衍达41世。
琅岐董氏昭穆行第世序纪要如下:
前二十世(第十九世至三十八世)为:
冠名:文宗伯仲叔,德人世宜昌,道以君子有,学乃哲夫长。
学名:高火土金水,朝正国日孔,文章兆一家,承须行是敬。
后二十世(第三十九世至五十八世)为:
冠名:仁孝知礼义,用举声名扬,位列群英会,泽如周夏坊。
学名:业真应常勤,守必进于为,廷策资贤士,前光尚迪余。
现在世的最大行第为第三十二世“子”,最小行第为第四十一世“知”,因此具“十代同堂”之美誉。
董纯永生2子,长董梓,次董桢。十七世董珠甡生2子,长董肇(禄房),次董良,董良生董亮(福房)、董亭(寿房)、董膏(康房)、董稿(宁房);福房二十九世董文驹、董昌洁迁居琅岐云龙村。三十一世董君达长子董一尚和一尚长子有顺、君达第四子董子法、君达后裔三十四世依扁之子董金弟,福房德御支二十四世朝侍后裔,三十一世董兆芳次子董子贵,先后迁居霞浦县西洋。三十二世董子弼迁至台湾地区桃园中坜区和台北内湖区。寿房二十九世董天明、董天郁,迁居福州西门外关源区埔前(今闽侯县荆溪镇关源埔前村)。宁房二十五世董大宝、董大行,二十七世董宜绣,先后迁居马尾君竹,后移居马尾上岐村。现居祖地1500余户,历史上迁居闽侯(埔前)、马尾(上岐)、连江、霞浦(三沙、西洋)等地500余户。
据记载,琅岐董氏族谱集谱始于明弘治时期,董廷钦之祖宗哲始修,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二十一世董伯章续修;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二十二世董廷镇主修;清顺治七年(1650年)二十三世董养河主修;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福房谱图(历经祖孙三代,方得以成集)。因琅岐董家户数过千,无法总成,遂分房自行整理房谱。后因时代沧桑,许多房谱保存不慎,散失殆尽。修谱一事于1997年有了转机,在当时大队部杂物中,族人觅得院前房残谱一册,故该房得以先行续谱。继后福房又发现谱图一册,先世各支系统皆记载其中,因此各房方得以依次纂谱。当时,琅岐董氏因重修宗祠已成立宗祠理事会,便组织专职编纂小组。据谱序记,理事长董达敏“公而忘私,宽和以济,深孚众望”,副理事长董承铨“尊祖敬宗为念,案牍劳形”,编纂小组夜以继日,三年如一日,终于在2000年修竣总谱,改名《琅岐董氏总谱》。总谱为印刷本,现省、市图书馆及琅岐董氏宗祠理事会均存此谱。总谱分为谱序17篇、世次家传志、外传志、先贤神像、宗祠平面图、楹联、先祖墓葬、前贤遗事、家礼祖创、艺文、字辈、名宦诗作等部分。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
五、逸闻轶事
(一)董宗本、董遵诲父子与宋帝赵匡胤的故事
董宗本为琅岐董氏一世祖,其子为董遵诲,赵匡胤为宋开国皇帝。董宗本原为后汉的随州刺史,是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老朋友。赵弘殷出身将门,然时逢朝代震荡,赵家逐渐衰落,生活十分艰难。赵匡胤为谋取前程,来到随州投靠董宗本。董宗本重义多情,见他是老朋友的儿子,且相貌堂堂、谈吐不凡,于是收留了他,并安排一官半职。赵匡胤在董府逗留期间,尽管受到董宗本的器重,但察觉到董遵诲的不齿,自知此地不可久留,于是离开董府。后来赵匡胤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召见了董遵诲。董遵诲原以为难逃一死,主动请罪求死,但赵匡胤不仅免了他的罪,还重用了他,授予通远军节度使,并想方设法帮他将失散多年的母亲从辽国接回团聚。宋太祖的不杀之恩,成就了董家之后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他们之间的故事也被董家人代代相传。
(二)董养河的故事
1.“帝座纶音”
董养河(?—1643),字叔会,号汉桥,闽县琅岐人。其父董廷钦,字仲恭,号海门,明万历七年(1579年)举人,历官南京国子监博士、钦州知州、韶州司马、岳州通判、浔州知府等职,著有《剑首吟》诗集。董养河序四,他的三位兄长均为举人出身,都有一官半职,也都是文学家、诗人,均有诗集传世。
养河自幼爱好诗文,9岁便能吟诗作对,有神童之誉。他少负殊质,带粮入鼓山闭户攻读经史,后又在家乡天竺山罗溪之畔筑室而居,与永福才子黄文焕、鄢正畿,闽县才子林先春为友,经常在一起研究诗文,吟诗作对,一唱一和,留下不少名篇佳句。
明工部侍郎董应举,连江琯头人。琯头与琅岐一江相隔,董应举认琅岐董家为本家宗亲,与养河乃世交,以叔侄相称。他时常到琅岐探幽览胜,住在养河家,见养河聪颖好学,才华出众,叹曰:“吾家复见一江都郎也!”遂用心教导养河,使其学业大有长进。
相传明崇祯年间,养河赴京赶考,却因中途染病,贻误考期,流落京城。一日,养河在饭馆吃饭,恰与乔装察访的崇祯皇帝同桌。帝见他眉清目秀,文质彬彬,却又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似有苦衷。得知他误了考期后,帝十分同情,便试其文才,论及诗文,问之安邦定国之策。养河满腹经纶,对答如流。帝爱惜人才,便向店家借了文房四宝,写了封信装好,叫养河把信交给主考官吏部林尚书。
养河觉得奇怪,半信半疑地带着信去碰运气。主考官见到皇上亲笔信,以为养河是皇亲国戚,果然破例给予补考。考卷送到金銮殿,皇上展卷阅之,见字字珠玑,文采绝伦,叹曰:“真是人才,何出晚矣。”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皇上于是挥毫批赐进士,并下旨宣养河进殿见驾。养河这时才知道同桌吃饭之人乃崇祯皇帝。帝见养河,龙颜大悦,御笔题赐“帝座纶音”四字。就这样,养河以岁贡被崇祯皇帝特赐进士,授工部司务。
2.蒙冤下狱
董养河才华出众,为人耿直,一身正气,与兵部尚书黄道周(福建漳浦铜陵人)、户部主事叶廷秀以及同僚黄景昉、倪元璐、蒋德璟等为金石之交,相与忧愤时事,揣摩军国,过从无虚日。崇祯十三年(1640年)四月,因黄道周“纠杨嗣昌夺情忤旨勘问”,株连董养河及翰林编修黄文焕、吏部主事陈天定、中书舍人文震亨。皇上有意袒护重臣杨嗣昌,将这些平常与黄道周交往密切的人都胡乱归为“党羽”,牵连入狱。而叶廷秀与黄道周素不相识,只因仗义冒死论救黄道周,也被一同下狱。崇祯皇帝盛怒,欲处这些“党羽”以极刑。养河泰然处之,在狱中与黄道周、叶廷秀唱和,作《西曹秋思》。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道周平反,又任兵部尚书,董养河也官复原职。皇上念养河忠直,人才难得,升户部主事。崇祯十六年(1643年),养河升迁户部员外郎兼兵科给事中,钦命监督九门,又监督芜湖钞关。
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城略地,清兵犯境,明朝江山摇摇欲坠。养河身为京城九门监督,深感责任重大,为防守京城,日夜操劳,领兵坚守城防。为加强京城防务,他密访民间智勇俊杰,可为疆场前驱者,得六七十人,推荐给朝廷,编入军中任职;并挑选列将一名,朝廷竟以布衣授户部主事。养河为防守京城积劳成疾,卒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墓在闽县杜坞,墓志铭为严宗溥所撰。
董养河长子谦吉,字德受,崇祯末进士,初授建宁教授,官至陕西副使,致仕归,福王、唐王相继召之,俱不赴。唐王亡,谦吉出家为僧。
3.《西曹秋思》
《西曹秋思》的“西曹”,是指刑部的狱讼机构。董养河因兵部尚书黄道周弹劾杨嗣昌受株连,与黄道周、叶廷秀同关在刑部天牢,三人互相唱和,所得诗集名《西曹秋思》,诗皆七律,共90首。该诗集初版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西曹秋思》意图通过诗歌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倾吐心声,互相鼓励,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西曹秋思》卷首有董养河小儿子、广东惠州府河源知县董师吉撰写的一篇刻书前记。董师吉在前记中说其父董养河病逝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秋,他刊刻此书时,“作令赴粤,怆然数载之中,岸谷升沈,而先大夫又弃予五年所矣”。《西曹秋思》最早著录于清初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到了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仅列为存目。近年印行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也始终未能查到原刻旧本,只好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一部清代抄本为底本。
4.才华横溢
董养河诗豪墨妙,才华横溢,为“闽中七君子”之一,除著有《西曹秋思》外,还著有《罗溪阁韵语》。慈溪冯元飙为其作序,称:“叔会生闽琅岐海上,芙蓉树其骨,罗溪荡其胸,结庐水际,高阁倚天,日与四方文学之士,征文纠韵,笔墨精妙,魁然杰特,其于书无所不窥,海内人士,至称为原丰小邹鲁,其人文有如此者。”
董养河在重游家乡琅岐罗溪天竺庵时留下一首诗《乡愁》,至今脍炙人口:
惟有溪山不厌贫,罗溪招友复携男。
曾蛟涧底鳞鳞动,不语峰天片片堪。
银瀑洗毫穿海怒,绿蕉栽蒿入霜酣。
廿年复听连林雨,愁说云深似旧庵。
六、琅岐董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
走进马尾区琅岐镇下岐村的董氏宗祠,祠内高悬着6块进士牌匾、7块文魁牌匾。其中,董文驹是董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他曾任福宁府学、台湾府学教授,兼监台南海东书院,后升迁广东四会知县,赠文林郎,是一位为台湾地区文教事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一)幸遇恩师
董文驹,字道实,号罗峰,闽县琅岐人。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少年师从本岛赤砂(今金砂)村郑跛先生,一耹讲解即通其旨,天生聪明好学,深受先生爱护。后因家贫如洗,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先生不知原因,感到可惜,就到他家寻问,其母说家中实在困苦,要文驹拾柴以补贴家庭生活。先生十分同情,对其母说“你家柴薪由我提供,学费也免交”,因而文驹得以复学。
先生爱文驹如子,以后便带他往合北里授馆,主人有一女,年方二九,生得美丽端庄,又知书达礼,先生为之议婚。虽文驹一表人才,但主人嫌他家贫。先生对主人说:“文驹天生聪颖,又勤勉好学,日后必金榜题名,出仕做官,吾敢叫令爱做一位七品孺人。”主人相信先生的话,因而令其女与文驹结成夫妇,夫妻相敬如宾。
(二)振兴台湾学风
董文驹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士及第,初授福宁府学教授。福宁府交通闭塞,百姓生活艰苦,读书人很少。文驹在任五年,不辞劳苦,在府县广设学馆、书院,倡导兴学重教。他经常下乡,劝导闽东各县生童入学,以身作则,教化百姓,转变学风,使众多沿海、山区贫苦农民子弟有机会入学读书。文驹廉洁勤教,颇有政声。
时清政府在台湾府、县设有官学及官办书院,还有官民义捐的义学。学校成立以后,缺少师资,遂从福州及闽南地区抽调进士、举人及有教学经验、品行端正的府学教谕、教授赴台湾执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董文驹获选调任台湾府学教授,监管海东书院。海东书院位于台南,是当时台湾府规模最大的书院,有“全台文教领袖”之称。董文驹身负重任,在任上尽职尽责,献身教育,经常深入各县,劝令各家送子弟入学,倡导儒学,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化百姓。他强调以德行为先,忠孝为本,和气待人。他处处为人师表,经常到书院传道授课,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其督课认真,使生童在读书中得到乐趣;稽查甚严,不徇情面,对优秀生童给予鼓励,因此求学生童不断。他为振兴台湾学风建树颇多,受到当地百姓好评。
董文驹在台湾府学执教六年,为官清廉,为人师表,爱民如子,享有很高的威望。朝廷念其劳苦,又有才能,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升迁广东肇庆府四会知县。去任之时,两袖清风,只有几件简单行李和几箱书籍,百姓夹道欢送,依依不舍。文驹在四会任内,除暴安良、整肃治安,减轻赋税、发展生产,恢复经济、教化乡民,有善政,去后民有甘棠之思。
(三)墨宝精妙
董文驹少年时即有才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样样皆通,且擅长书法,墨宝精妙,有来自省内外求其书法者络绎不绝。其喜欢与文人墨客一起吟诗论道,游山玩水,探幽览胜,乐山海之乐,有《白云观日》诗一首传世:
白云古寺白云巅,东望微茫水接天。
红日扶桑翻浪出,雷轰赤水火轮悬。
七、文风鼎盛,群星璀璨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董氏名人辈出,风姿独立,在中华文化史册上谱写了无数彪炳千秋的卓越篇章。琅岐董氏先祖文风极盛,涌现出许多享有盛名的人物,宛若璀璨的群星,异彩纷呈。
(一)世进士
董氏十二世祖董烨,于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登壬辰科进士,授知县,官至湖南观察判官。其子董璜,于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登癸卯科进士,授中散大夫。父子同登理宗年间进士,擢显官,被传为佳话,故称“父子世进士”。
(二)明经举人
十八世祖董秀,明正统十年(1445年)举人,荐授古田训导,补宁德训导,升云梦教谕,被誉为“明经举人”。
(三)同榜双孝廉
十九世祖董宗道,为明宪宗成化七年(1471年)举人,荐为训导,迁朝阳县、镇江府教谕,授广东潮阳知县。与其弟董宗成为同科举人,被誉为“同榜双孝廉”。
(四)闽中文学世家、祖孙五经博士
自二十二世祖董廷钦之父奇阳公而下,四世之间能诗工文之士达十余人。董廷钦为国子监博士。其季子董养河系特赐进士,为古文学家。其孙董谦吉为进士,迁国子监博士。群丛森森,擅阶庭兰玉之秀,世称“闽中文学世家”。因其与孙均为国子监博士,故又有“祖孙五经博士”之称。
八、习俗传承
琅岐董氏大部分习俗与岛上其他居民相同,但董家每年固定日子的四大活动与其他姓氏不同。
一曰茶话会。琅岐董氏宗祠每年正月初五日都举办新春茶话会,邀请在外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宗亲、退休的老干部老同志、乡贤后俊、企业家等社会贤达,共商乡是,向他们通报宗情乡貌,请他们关注家乡,出谋献力,共襄发展大计。
二曰“敬祖报喜日”。宗祠商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敬祖报喜日”,琅岐董氏宗亲在当年有婚娶、添丁的家庭,当日可到祠堂登记,向列祖列宗敬告报喜,以表达感恩敬畏之情。
三曰“筅堂日”。琅岐董氏宗祠约定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对祠堂进行“筅堂”(即卫生大扫除)。祠堂置办全套打扫擦洗卫生器具和梯椅,将祠堂里外上下、左右边角,厅堂梁柱、楹联匾额都擦洗干净,保持洁净如新。
四曰敬老节。琅岐董氏宗祠从2012年开始,于每年农历九月初十日(重阳节后一天)举办敬老节。宗祠理事会以此大力提倡敬老尊贤的道德规范,提出敬老爱老是中华传统美德,尊老助老是全社会共同责任。
九、古今名贤
(一)古代名贤
董宗本,五代,后汉随州刺史。宋太祖赐朝奉大夫。
董遵诲,五代,后周世宗赐授骁勇指挥使。宋太祖时官迁通远军节度使、罗州刺史,太宗命兼领灵州路巡检。
董嗣宗,宋太祖赐录为殿直。
董嗣荣,宋太祖赐录为殿直。
董烨,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官至湖南观察判官。
董璜,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进士,授中散大夫。
董汝庆,宋理宗朝以武阶授忠训郎。
董和,明永乐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官至贵州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中大夫。
董廷钦,明,南京国子监博士,官至钦州知州。
董养斌,明,官至光禄寺署丞。
董养洙,明,三宿州知。
董养泓,明,官至南雍直隶宿州同知。
董养河,明崇祯特赐进士,历官工部员外郎兼兵科给事中、监督九门、监芜湖钞关。
董谦吉,明崇祯授文华殿中书,唐王兵部职方司主事。
董师吉,清,官授广东惠州府清源知县。
董昌涯,清,授中书,候选知州。
董文驹,清乾隆进士,官至四会县正堂,赠文林郎。
据不完全统计,琅岐董氏家族从五代至清出仕授爵的达三十余位,其中封授各类官职的有:授大夫禄爵四人、刺史二人、节度使一人、副使二人、布政使一人、员外郎三人、知州四人、知县五人;登进士七人,国子监博士二人、教授二人、教谕四人、训导二人,及其他职位等等,不胜枚举。
(二)现代名贤
在现代,各类人才层出不穷,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农艺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等专家学者众多,具有中级职称和大学学历的不胜其数。
现代在国家机关单位中,担任厅处县团和高级职称职务的有:厅级干部五人,县级干部十五人、军队大校正师级军官二人、中校团级军官一人。
十、艺文类聚
送人之咸阳
赠奉直大夫钦州知州 董伯章
劳歌唱渭城,行子赴西京。
关月闻鹞落,秦云带雁横。
花香樊曲梦,柳色灞桥情。
莫令归期晚,秋风白发生。
送 客
赠奉直大夫钦州知州 董伯章
湖上初惊木叶飞,天涯远道怅多违。
已怜芳苹迷征路,况复秋风土客衣。
渺渺江天鸿影断,依依洲渚荻花微。
知君到处堪乘兴,叹我浮生未息机。
山 居
董养河
小渠分瀑夜湲湲,片月窥窗不可关。
烟水自来宜我辈,勋名终是属痴顽。
新松直上梢频剪,丛菊孤寒蕊半删。
却笑谢公徒捉鼻,区区江左负东山。
夏日游雪峰四首
董养河
雪峰高不极,贪奇冒炎景。
入径菀林绿,渐觉薜衣冷。
列岫豁平畴,龙池浸空影。
皈依梵相前,兀兀诸缘屏。
古殿郁苕峣,四壁生寒雪。
感彼塔下人,谁为不生灭。
水磨日喧豗,象骨空岌嶪。
独此一瓣香,拈向石中漐。
拂拂里上风,泠泠石间瀑。
入夜星纬低,凄然立寒谷。
不见弄洸人,但见龙藏木。
念此不能忘,月照禅床宿。
峰头望远海,有泉应潮汐。
呼吸信元气,高深复幻迹。
俯仰沧桑间,幻躯良足惜。
卷叶聊酌之,庶以沃大宅。
十一、名胜古迹
(一)琅岐董氏古墓群
位于福州市琅岐罗钟山石竺寺石阶道两旁。半公里内数座明墓,分别建于明洪武至嘉靖间,至今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其中,十七世祖珠甡公字子玄,生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卒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享寿五十五岁,配庄前朱氏,生卒未详,合葬于洋下山下部,坐丑向未兼艮坤,墓造于明永乐癸卯岁(1423年),重修于1981年夏。基石柱联曰:“白云拥座翔飞凤;望族推源溯豢龙。”(里人冯捷撰)路左董氏十九世董文祉墓,始建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已重修,尚保留古墓碑、墓面。路右文祉继妻陈孺人墓,修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明代形制,保存较好。二十世董宗哲墓,明朝形制,基本完好。花岗石墓碑直书“董宗哲公寿域”,上款“时大明弘治庚戌(1490年)”,下款“冬至阳月吉日造”。二十一世董伯建墓,明代形制,基本完好,花岗石墓碑,额书“宁福百世”,直行“伯建董公之墓”,前款只见“弘治”二字,后款模糊。保存最好的是伯建之弟伯章之墓,典型明代形制,条石封土,半圆形护墙,弧形青石墓碑,中间双行直下“奉直大夫广东钦州奇阳董公佳城”,上款“嘉靖庚戌立(1550年)”,下款“崇祯戊辰修(1628年)”。据谱载,墓内存有叶向高撰的墓志铭。2006年3月21日公布为福州市马尾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
琅岐下岐董氏明代古墓群
(二)董廷钦墓
位于福州市马尾区琅岐镇吴庄王厝前将军勒马岗,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墓为土石结构,坐西北向东南,三层墓埕,面宽7米,纵深16米。墓碑阴刻楷书:“乡举人、奉议大夫、广东韶州府同知、前南京国子监博士海门董公墓。”墓前有石望柱1对。现经修复,1995年与下岐董氏宗祠同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罗溪岩摩崖
罗溪岩摩崖“九龙洞”三字系明万历辛卯(1591年)董海门书,遒劲有力。
(四)罗钟山天竺寺
位于罗钟山东侧,三面山峦环抱。寺前罗溪潺潺,故有天竺听泉之说。寺始建于宋代,明时颇兴盛,经清嘉庆、民国年间及1986年3次重修。寺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坐西北向东南,由山门、天王殿、韦驮亭、大雄宝殿、观音阁、仙翁殿、伽蓝殿、千手观音殿及法堂组成。
(五)琅岐东境妈祖庙
琅岐东境天后宫俗称“妈祖庙”,位于琅岐岛下岐牛屿山南麓,依山临海,风光旑旎,景色宜人,是闽江口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修复最完整的在海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天后宫。宋时,下岐东境为码头,是琅岐岛的通商口岸和渔港。岛上渔民和商人信仰天后娘娘,视之为海上保护神,因此集资在东境兴建天后宫,出海前都到天后宫焚香祷告,求天后娘娘庇佑海上安全,并在天后宫前开凿水井,作为出海船只补充淡水之用。于是,天后宫、妈祖道从此出名。
十二、宗祠管理
琅岐董氏作为岛上泱泱大族,多受世人的瞩目,可谓声名远扬。偌大一个家族,有多少祖上遗留的簿册、文书、谱牒需要整理妥为保存;有多少祠庙厅堂、牌楼匾额需要修葺。这些事项需要一个管理机构来执行,祠堂理事会应运而生。
据族谱记载,宗祠管理的沿革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前)为应对型管理阶段。董氏祠堂曾被作为社办粉干厂、供销社仓库、大队食堂等,土木俱废,濒临倒塌。由于尚未收回宗祠管理权,出于无奈,整个宗族由几位在族中有声望的长者来维持宗亲间、宗族中的事务,尚无统一的规划。
第二阶段(1997—2001年)为创建阶段。1997年7月1日,宗祠归还族内管理,此时人心思奋,举族上下空前团结,齐心协力求修宗祠、重修族谱,推举热心宗族事务、富有公心的宗亲担任宗祠理事会的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理事。
董承铨副会长在《祠宇重光》一文中有详尽记述:1997年7月13日商讨重修董氏宗祠准备工作,酝酿组成班子,集族中之优秀者达敏、承铨、须海、承镜、承洪、家堂、存良、行枢、是淦、家俊、一和、行忠、须南、承雄、行夏、须相等开会,建议由须海侄出面邀请在琅董氏宗亲任职干部承增、存宠、守安、少华等20余人召开重修董氏宗祠班子组合会议,一致推选达敏为重修董氏宗祠理事会会长,组成由家堂、承洪、承镜、须海、是淦、家俊、承雄、须南、行夏、存良、行枢、行忠等组成的以15人为核心的常委会,和百人组成理事会,分工为文案组、建筑组、财务组、采购组、筹资组,全面展开工作。
琅岐董氏宗祠理事会老会长董达敏,德高望重,主理琅岐董氏宗祠理事会期间,受宗亲推举,与其他7位退休或在职的干部担当起即将倒塌的宗祠重建筹备工作。首先碰到资金的问题,整个祠堂重建靠8000元起家。为了开展工作,当即发出倡议并召开会议,号召琅岐董氏后裔为了祖业尽心尽力,踊跃捐资,会议取得成功,当场筹集了60多万元。随后在家乡又筹集到30多万元,前后筹集了100多万元捐款,解决重建祠堂首期建设款项的问题。此后多年共筹到500多万元的捐款。
第三阶段为创新发展阶段。董达敏等老会长年事已高,为了宗祠长远发展,公推年富力强,爱乡、爱族企业家,热心宗务的董须旺为会长,董存良为执行会长。新一届理事会创新管理,具有特色。严格财务管理,如严格收支制度、公布制度,让宗亲放心、安心。加强姓氏文化研究,承继并完善上一届留下的项目:续办每年一次的敬老节、修竣通向祖墓的道路、维修并保管好祠堂一应器物与文物。继续全力支持和配合省董氏委员会的工作,加强与全省董氏宗亲的联谊交流活动。琅岐宗祠理事会的宗务管理是全省宗亲的典范。
福州马尾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