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光辉人才出 狮山秀丽甲第联 龙海港尾沙坛青浦四社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龙海区,福建省漳州市辖区。前身为龙溪、海澄两县。龙海自古以来就有“海滨邹鲁”的美誉,也是20世纪60年代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的诞生地,1985年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开放县之一。
港尾镇位于龙海区东南部,地处漳州市南太武经贸协作区中心腹地,毗邻厦门经济特区,处于厦门“半小时经济圈”内。境内山川绮丽、人才辈出、物阜年丰、经济繁荣,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也是龙海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侨胞祖籍地。
沙坛村原名青埔乡,位于港尾镇北部15公里处,地处九龙江口,面对厦门经济特区,东邻漳州开发区。
二、家族繁衍
沙坛村青浦四社董氏是明代从泉州石狮市永宁沙堤董氏迁徙来的,其肇世祖端甫公妣何氏生四子:伯钰(留鱼公)、仲珪(分派广东)、季琼(留霞公),另一失详。留鱼公有二子,开基霞美内(80多人)、田墘(300多人)。留霞公有二子,长文公开基后丰(300多人),次煜公开基后宅(300多人)。上述四地统称沙坛村青浦四社,已传8世,现有居村董氏族人800多人。还有散居于颜厝、榜山、紫泥、海澄、白水、东园、浮宫等乡镇和双第华侨农场的。其中田墘二房有的迁居台湾地区漳化二水,后宅有迁往华丰的。
三、宗祠大观
青浦四社有三座董氏宗祠。每年春节、三月十三日(近年因三月为梅收成季节十分繁忙而更改为七月十五日)、冬至祭祖。冬至是该村最盛大的祭祖日,是时董氏宗亲回到祠堂祭奠祖先,共同祈祷安康幸福。
田墘官路下社董氏宗祠外景
(一)田墘官路下社董氏宗祠
董氏宗祠位于狮山下田墘自然村,始建时间待考。在宗亲集思广益、集资捐资的集体努力下,在田墘官路下社董氏宗祠旧址上重建,于2013年癸巳十月十三日落成,堂号“仁德堂”。祠堂占地面积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坐东朝西,硬山墙砖混二进结构,中轴线由大门、天井、厅堂和后寝组成。
宗祠前有近百平方米的宽大石埕。从石埕上三级石阶便是宗祠的门面石廊。宗祠有一个大门,上有“祖德宗功”四个大字。大门前安有石鼓,裙墙立面配有精美的瑞麟,还镶有一对青石透镂双龙戏珠圆窗。大门顶上是红底金字匾额,上书“董氏宗祠”四字,金光闪闪。青石外墙,配有精美的瑞麟、龙凤浮雕。祠堂瓦作是用筒形红瓦。祠堂大门、厅堂的屋顶中脊均为“三川脊”,是典型的闽南祠堂建筑风格。
大门之后为天井,天井两侧围墙与大厅连接围成庭院,其中两个仪门在大厅两侧。地面由前而后逐级升高,红色地砖似红毡般一路铺进。天井及其四周阶石以细凿白石铺砌。三对六根磨光白色石柱支撑大厅,享堂大厅明间不设门扇,为敞口厅,是家族祭祀、聚会议事之所。在大厅后石柱间设有橱柜式铝合金玻璃制作的供奉祖先的精美神龛,神龛之上悬挂红底金字额匾“银青柱国一品夫人”。曾有台湾地区漳化二水董氏宗亲前来祭拜。
田墘官路下社董氏宗祠内景
祠堂楹联有:
大门:
冷井衍派源流远;
福泉分支世泽长。
大厅:
龙江碧波迎日月光辉人才倍出;
狮山青松竞山川秀丽甲第蝉联。
金庙披圣露封尉翰袍犹紫;
银柱载先哲荫裔祖史垂表。
继承祖德崇古训忠孝永播;
弘扬宗功秉时尚仁义长存。
(二)后丰厚宅董氏宗祠
后丰厚宅董氏宗祠位于沙坛村狮山下后丰自然村中,祠堂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坐南朝北,土木上下房二进结构。祠堂前是大面积广场,两侧立有两对旗杆石。从广场上7级石阶进宗祠木大门,大门的上方悬挂着蓝底金字匾额,上书“董氏宗祠”。宽大的白色裙墙镶有一对透镂方格圆窗,显得简朴大方。祠堂瓦作是用筒形红瓦。宗祠主体由上房、下房及厢房组成,上房面阔五开间(六榀五植),正中为享堂大厅,左右两边各有两间厢房,下栋左右为厢房,中置天井,系木结构建筑,有围墙及门庑等连接围成家族庭院。祠堂中轴线由大门、下房屏风、天井、厅堂、神龛构成。天井三级石阶上厅堂,由前而后逐级升高。享堂大厅为木质敞口厅,同样铺红色地砖,古朴典雅。家族每逢春节、清明、七月十五日、冬至举行祭祀、聚会。大厅后设有橱柜式木作的供奉祖先的神龛,神龛之上悬挂蓝底金字额匾“宋银青 上柱国 光禄大夫 一品夫人”。
(三)后丰董氏宗祠“仁和堂”
沙坛村狮山下后丰自然村中还有一座董氏宗祠“仁和堂”。始建时间待考,据传原先宗祠是建在现祠堂的后山上,因清朝政府需要用地,遂将祠堂搬移现址。现祠堂重建于民国,距今有80多年历史。祠堂为二进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祠堂由围墙、天井及大厅构成,相对低矮。后来在天井两旁又新建廊庑。大厅摆设横案桌、香炉,后设有橱柜式木作的供奉祖先的神龛。
后丰董氏宗祠“仁和堂”外景
后丰董氏宗祠“仁和堂”内景
南靖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