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开溪南承祖德 裔播董墩继宗功 霞浦柏洋董墩董氏宗祠
董墩村位于霞浦县柏洋乡政府南向约1公里。全村有董、刘两姓,人口500多人,其中董姓人口200多人。在宋代,有一刘姓男子到董家为上门女婿,而后发展成族。今董、刘两姓和睦相处。
董墩村董氏属陇西郡。据《下砚董氏宗谱》记载,迁始祖董期公于唐末随王审知入闽,拓居长溪县西北,五代乾化辛未年(911年)卜居魁洋(柏洋乡政府所在地),越两年,梦见神人指示,遂移董墩地依墩建屋居住,后称董墩村。自魁洋公乾化辛未而后世代无考,数传至淳免公,淳免公孙董旵公为下砚始迁祖。董旵公后裔孔昭公,谱作砚石五世祖。孔昭公生七子,砚石第七世立仁、义、礼、智、信五房。据1990年修《砚石董氏宗谱》记载,清早期,信房九世天泽公于清乾隆间回迁柏洋董墩,后裔立乾、元、宁、利、贞五房,今传14世至“温”字辈。董墩旧谱20世纪60年代遗失,今存下砚大宗祠1990年修的董墩分谱。
董墩董氏祠堂,原祖屋大约清乾隆年间始建,三落两天井,汉式,木结构,硬山顶砖瓦栋面,前后左右出檐,规模宏大。中进大厅为神厅,前后进厅为族人活动场所,前后两庑和左右厢房作为家族成员住房。因年久失修破损,于1979年重建,二进中为天井,汉式,散厅,木结构,硬山顶砖瓦栋面,前后左右出檐。前两庑之间、后两庑之间均置天井。祠面宽、进深均在25米许。
因受2006年桑美台风严重破坏,祠宇倾斜,于2007年重建新祠。红砖实墙水泥饰面,两进。祠面宽12米、进深26米、高11.6米。第一进二层,水泥平台构建,后进为水泥梁柱,栋面灰色琉璃瓦,歇山顶出檐翘角。大门外走廊,廊沿立四柱,上为廊房,廊房前面墙包栋,栋宇琉璃瓦。祠前为祠埕,祠埕前置防火水池。从祠埕上走廊进大门,大门置于正面中,正面左右侧为出入小门。进大门隔1米许走道至戏台。戏台两侧水泥构造两层,上层为厢房,下层为走道。戏台前即二进为神厅兼众厅,神厅面上装饰八角藻井。神厅左右又各置出入小门。神厅后为神座,尊中董父、左田公元帅、右祖婆。戏台下存放一马槽,
马槽两旁左刻“弘治十六年”,右刻“董某某公”。
董墩董氏宗祠
据考察,在董墩村东南向的山上有明代古墓,墓碑文左旁刻“弘治十七年甲子岁”,右旁刻“七月吉旦男董枝、董聪立”;中间左“考董公清齐三录”,右“妣张氏桂娘一女”。又见其旁有古墓,墓碑文左旁“嘉靖三年甲申十二月二十七日”,右旁“孝男董文广、文辉奉”,中左刻“董公惠五处士”,中右刻“王氏七儒人”。
又考察坐落于柏洋乡政府左侧之山地,有2005年重修清代古墓,据说是今董墩董家先祖,墓碑左刻“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九月二十二日吉旦,坐未向丑加坤辰分金”,右侧刻有阳男阳孙曾孙名字,中上“陇西堂”,中下“清赠显考太医院董公十三学士”,左“妣慈忽许氏老孺人”,右“妣勤稹林氏老孺人”。太医院董公十三学士,原为村医,因医术高明,被朝廷聘为太医。其弟同样是一名医术高明的董墩村医,也被聘入太医院,称十四学士。
村中还有豢龙宫,建在董氏祠堂左侧大约300米,建于清代,2015年重建,面宽15米、深18米,祀五显灵光大帝、董父等。宫前有下砚族亲赠送的石狮一对,立于大门前左右两侧。
改革开放后,董墩董家年轻人紧跟社会发展潮流,董思春带领年轻人闯荡社会、进驻上海,实干一番事业。各家各户家底殷实,又在董瑞光主持下,重建了宗祠和护村宫庙。目前,董墩村董家人为建设家园,同心同德,继续共同努力。
(霞浦溪南下砚董兆世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