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工与《台海见闻录》
董天工热心教育事业。乾隆十一年(1746年),董天工跨海东渡,任台湾省彰化县教谕。彰化县旧称半线,也叫磺溪,原为高山族同胞聚居地。董天工到任后,亲自撰文执教,创办学校,广收学生,普及文化教育,改变当地不良的习俗。董天工为高山族同胞教育做出贡献,台湾民众对其多有感念,至今彰化县一些地方现在还有董天工祠,纪念这位为普及台湾教育事业而呕心沥血的曹墩人。
董天工根据自己在台岛眼见耳闻的事实,“靓山川之秀美,水土之饶沃,风俗之华丽,物产之丰隆,有见有闻,退而识之,稽成文献,编册成书”。董天工所著《台海见闻录》总共4卷,内容涉及台湾地理、建置、田赋、风俗等。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刊行,为闽台文化留下一部不可多得的史料,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台海见闻录》卷二载:“番俗成婚后三日,会亲宴饮,各妇艳妆赴集,以手相挽,面相对,举身摆荡,以足下轩轾应之,循环不断,为两匝圆井形,引声高唱,互相答和,摇头闭目,备极媚态。”有诗曰:“妙相天魔学舞成,垂肩璎珞太憨生。分明即是西番曲,齐唱多罗作梵声。”(《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7辑标点本第36页)高山族舞蹈的种类很多,按内容分有丰收舞、庆婚舞、祭舞、丧舞等,按人数多寡和形式分有集体舞、单舞、对舞等。“聚薪燃火,光可烛天”,男女老幼,尽情欢饮,翩翩起舞,这是丰收舞和集体舞的场景。“番女十数辈,挽手拥一猫踏,跳掷旋转而歌,歌毕而哭”(道光《彰化县志·风俗志》),这是丧舞的场景。众多男女互相交叉牵手成一字形或环形,自右向左移动而舞,这是祭舞的场景。董天工所描述的庆婚舞并不完整,实际上参加婚宴歌舞的还有男子,人们还戴着各种配饰,如女子头上戴野花或草箍,项间饰以玛瑙或螺贝串珠;男子则头戴草箍,插鸟羽,手戴各式臂镯,腰围鹿皮,成群结队,痛饮至醉,便到户外跳舞。
《台海见闻录》收录了十多首文人咏台湾“七里香”的名诗,如:“雪魄冰姿淡淡妆,送春时节弄芬芳。着花何止三回笑,惹袖犹余半日香。”“素华真可胜梅妆,点点琼葩点点芳。翠玉缤纷怀洁白,浓香暗惹绿衣郎。”七里香又称月橘,古代称为芸香、芸草或山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