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仁由义遵古训 睦德为善循正规 南安金淘青山岭董氏宗祠

居仁由义遵古训 睦德为善循正规 南安金淘青山岭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南安市,雅称武荣,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南安为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县级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晋江中游,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境内丰州金鸡古港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民族英雄郑成功,一代名将叶飞,知名爱国华侨李光前、黄仲咸,祖籍地都在南安。南安是中国著名侨乡。

金淘镇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交通四通八达,省道307线贯穿全境。毓南村位于南安市金淘镇东部,山清水秀、村风文明、村容整洁,境中有楼房500多座,有旅居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等的侨亲3000多人,是著名的侨村。村中干道全部实现硬化并安上路灯,村民饮用自来水化,被泉州市、南安市授予宽裕型文明村称号。

青山岭董氏宗祠神龛

二、宗祠大观

青山岭董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2002年重建。祠堂坐落在毓南村口进村路旁,面水背山,坐东南向西北,砖混结构,闽南宗祠建筑风格,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祠堂建筑为双落式结构,二进三开间,中轴线由大门、天井、厅堂和后寝组成。红墙黛瓦,祠堂的屋脊采用闽南祠堂常用的燕尾脊。宗祠前有宽大的石埕,从石埕上3级石阶便是宗祠的门面石廊及宗祠大门。面墙镶有一对青石圆窗,正中两扇大门,镶有“宗功”“祖德”,顶上青石浮雕匾额上书“银青衍派”4个字,大门一对青石立柱浮雕“山现银蛇腾龙舞;水回锦第耀凤鸣”。

大门之后为天井,与大厅连接围成庭院。由前而后,地面逐级升高,天井及其四周阶石以花岗岩白石铺砌。两根磨光花岗岩白色石柱支撑大厅,大厅为敞口厅,明亮宽敞,是家族祭祀、聚会议事之场所。

在大厅后石柱间设有横案桌、八仙桌和青石香炉。盖有橱柜式木作红底贴金箔的供奉祖先的精美神龛,神龛之上悬挂红底黑字横额“重裕后昆”,神龛左右木柱配有对联“桂茂兰香福曜春晖盈栋宇;山环水绕和风丽日美华堂”。享堂大厅中设一根画满鲜艳彩画的、截面六角形的灯梁。

三、家族繁衍

兴公六世璿祖公徙居晋江南门外屿头开族,传至十四世满公,其次子乔迁漳州龙岩洞源社,生二子,长仍住漳州,次子万五郎之子漳来公因乡里狭小,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仍归泉州择南安青山岭内菩提乡(今金淘毓南村)建立宗室开族聚处,以耕以读,子孙繁衍。现南安金淘毓南董氏已传13世(自漳来公起),居村90余户300多人。后裔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

青山房史上外迁记录有:

漳来公次子前墘(兴公十八世)有子孙在泉州城内。

隐陶公(兴公十八世)长子移居兴化涵头,现有墓在后头寨号兴化。次子移居磨坑。五子迁安溪县。

洋田公(兴公二十世)三子良德分住泉州城内。

道艮公(兴公二十三世)长子明琨居厦门港巡司衙。

明汉公(兴公二十四世)五子德澄外出无可考。

明端公(兴公二十四世)一子德偏外出无可考。

明悌公(兴公二十四世)长子重美为泉州府生员。

明保公(兴公二十四世)次子德权,官名衡,字宣迩,号笋溪,清康熙年间举人、进士,任山东建德县令。

德偃公(兴公二十五世)次子日芳外出无可考。

德滉公(兴公二十五世)三子日葵迁番邦(可能为迁马来亚)。六子日偶(二十六世)生旭景、旭的(二十七世),两兄弟同迁台湾地区。

德陶公(兴公二十五世)长子日梦住台湾地区。

德河公(兴公二十五世)次子日壮外出无可考。

德泰公(兴公二十五世)次子日瑶生子于台湾地区。

金淘镇毓南有《董氏开闽族谱》,清光绪四年(1878年)修。谱载始祖为万五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董漳来迁入,为始迁一世祖。谱为钞本,1册,现存南安市金淘镇毓南村董氏宗祠理事会。

四、祠堂楹联

青山岭董氏宗祠由于规模小,祠堂内外只有7对祠联:

大门:

山现银蛇腾龙舞;

水回锦第耀凤鸣。

前门两石柱:

水木千秋溯本源;

子孙万代树宗风。

厅堂石柱:

漳昆兴泉郡长扬;

发裔孙永振宗声。

居仁由义遵古训;

睦德为善循正规。

衍泽轩居兰桂馥;

传芳立德门风馨。

祖荣锦色江山秀;

宗灿曙光美景优。

神龛左右:

桂茂兰香福曜春晖盈栋宇;

山环水绕和风丽日美华堂。

五、宗祠管理

青山岭董氏宗祠由理事会管理,平时有专人管理,逢清明、祭祀及相关节日开放,供族人祭奠先人,祈求平安。

厦门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