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里库区水为朋 新祠峰峦山作友 延平樟湖坂董氏宗祠

旧里库区水为朋 新祠峰峦山作友 延平樟湖坂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樟湖镇地处南平、尤溪、古田、闽清四县(市)的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历来为闽江中游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距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平市54公里,与省会福州距离118公里。外福铁路、福银高速、316国道和闽江航道贯穿全境,水陆交通极为便利。

原樟湖坂是闽江中游的第一千年大镇,但已沉睡于闽江下30多年了。现今樟湖镇是水口水电站库区最大的移民镇,全镇面积1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4万亩,耕地面积1.2万亩,库区水域面积2.9万亩。全镇辖1个樟湖社区、14个行政村,人口2.3万。

漳湖坂董氏宗祠外景

二、宗祠大观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樟湖坂董氏始祖董蒲十入闽,迁居福建延平府南平县垂裕乡(长安南里)湖峰境中和坊。自开埠以来,传18世。在水口水电站库区搬迁前,董氏家族唯建有祖厝,而无宗祠。先前族人曾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筹建过宗祠。当时,择地本里印山书院前,土名“苍峡司”,伐丹山祖林做建构木料及建祠堂之资金。于当年破土奠基,工匠进场,木构件已基本完备。后时局动荡,故而首次建祠无果而终。

1990年水口水电站库区搬迁新镇,于是董氏族人逢机共襄盛举。1993年,择延平区樟湖镇上坂街东南山土名“牛岭”的地方筹建董氏宗祠。是年9月7日破土动工,历时一年多,于次年8月竣工。祠堂占地面积1360平方米,建筑面积308平方米,投入资金10余万元。

新建宗祠为歇山式砖木结构房,灰瓦白墙,飞檐斗拱,中轴布局。上下两落,上落为正厅,供奉先祖神位,两边回廊相绕,下落为大门庭与照门,内含天井。回廊两厢有耳房,设厨房与储存室,建筑格局具有闽派风格。祠堂后门挖掘一井,泉源来于石缝间,源源不断,四季长流,水质甘甜清冽,沁人心脾。祠前建一牌坊,高大宏伟。

漳湖坂董氏宗祠内景

三、家族繁衍

董琼在朝为代理宰相,全家数十余口世居浙江省金华府金华县。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遭朝中奸臣冒奏陷害遇故,全家出避,各奔而去。唯董母钱氏福娘同子五人遁入江右广信府贵溪县(今江西省贵溪市)离城六十里乌鸽桥孔家庄驻足,并置租业甚多,安居数载。此际母恐前事发,由蒲一公同母独居原址,其余兄弟四人迁至福建福州府长乐县后,蒲八公迁居建宁府,蒲九公仍在长乐县居住,蒲十公迁延平府南平县垂裕乡(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蒲十一公迁居尤溪县十四都官台村(今尤溪县西滨镇三连村)。

董琼前世世系图如下:

尤溪董氏和樟湖董氏各有一座相当规模的宗祠。

董蒲十为入樟湖始祖。蒲十公在此繁衍生息,开张生理朱漆为业,善脱胎漆艺,技艺精湛,艰苦创基丕振家业,并置建祖厝一栋,坐落于樟湖旧镇柴桥巷头,娶妣林氏福娘,生一男允成。后裔分枝散叶,有上董和下董之分。四世祖新德一公分居中和坊(俗称下董),四世祖新荣三公分居上坂坊(俗称上董)。

其中,下董在中和坊祖厝居住有20余户60多人;在中和坊官仓弄街面厝居住的有30余户110多人;中和坊磨房石对面大幢厝居住的有20余户80多人;中和坊大呈里大门对面厝居住的有30余户80多人。

四世祖新荣四公分居上坂坊(俗称上董),其中现有上坂坊居三层楼巷巷头侧厝居住30余户130多人;八世祖永瘦公分支上坂坊张氏祠堂上侧后山路上厝(俗称心善堂),居住50余户320多人;十二世祖运顺公分支上坂坊建设弄上等厝(俗称鸭墓仔),居住40余户180多人;十五世祖玉寿、如寿二人开支尤溪口镇,居住6户20多人。

樟湖董氏自高祖董琼公起五代取行派和字,为“永、元、开、隆、运、兆、世、发、光、昌、尔、文、行、忠、信、祥、钟、乍、乃、长”。

《樟湖镇湖峰董氏支谱》于2012年由董华松主修,董长盛书谱序,董光章、董毅、董长华汇编资料,董长华、董喜国校稿。谱载始祖蒲十由江西省贵溪县入闽等。谱为印刷本,1册,现存南平市延平区樟湖董氏宗祠理事会。

四、祖训内涵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据此,许多家规祖训都是围绕着治国、齐家、修身来制定的。以下为樟湖董氏祖训:

人生斯世,孝悌当先;

奉养父母,力竭心专;

兄弟互助,手足比肩;

敦宗睦族,裕后光前;

出就师傅,仁义志坚;

君臣朋友,不可党偏;

酒色财气,悉为除蠲;

力耕苦读,安命听天;

报国爱乡,为民奉献;

国税早纳,何有催缠;

勤俭崇矣,奢华戒焉;

日用饮食,学古圣贤;

忠厚谨慎,家法流传;

扑作教刑,纠谬绳愆;

其各恪守,无忘此篇。

五、习俗传承

(一)樟湖坂的文化生活

樟湖坂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春节是樟湖坂的文化节、狂欢节,各种活动时间长达两个月。迎神拜佛,各个姓氏各有崇拜的神明。春节迎神明的场面热闹非凡:打击乐“十番”、二胡、京胡、板胡、太平鼓,各式花灯、蛇灯,队伍长达几里。大厝小屋在门前供香鸣炮,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春节,樟湖坂习惯请福州闽剧大戏班来演戏,连演数日,过去邻近乡村的村民夜里都举着火把来看戏,场场爆满。

端午节是樟湖坂的大节日,除了包粽子、挂菖蒲外,当今难以见到的是绣香包、香袋。赛龙舟是端午节一大活动,传统习惯按姓氏(如今大多按街区、队组)参加比赛。六七艘不同颜色的龙船在闽江中劈波斩浪,锣鼓喧天,各路健儿奋勇当先,竞赛激烈,蔚为壮观。

(二)非遗文化“蛇节”

七月初七日,又是樟湖坂的一个传统盛会。当地,每年都要在蛇王庙举行迎蛇活动,祈求蛇神永保平安。

蛇节活动含蛇文化渊源、蛇王的象征体、敬蛇仪式和放蛇回归四个部分,形成独特的春秋三祭崇蛇民俗体系。

六、祠堂楹联

匡时鸿文震汉室;

盛世良图壮家声。

世代源流远;

孙枝奕冀长。

身范克瑞绳祖武;

家规垂训翼孙谋。

祖功宗德流芳远;

子孝孙贤世泽长。

堂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

孙枝繁衍承万年春祀秋尝。

春露秋霜本支衍百世;

萍繁藻洁俎豆祝千秋。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

长江分万脉总是同源。

重建祠堂立匾有“孝悌家风”“豢龙赐董”“陇西世泽”。

七、逸闻轶事

樟湖坂得名缘于镇前有一个漳湖,古称“碧洞湖”。传说若有鲤鱼跳出,樟湖当年就有登科的人。此湖为活水湖,雨季涨水与闽江融为一体,秋冬季节枯水期与闽江隔离成为内湖,是沿江居民的“大水缸”。湖边有樟树,樟树根系发达延伸数丈,保护着湖边百姓不受洪涝灾害,樟湖人称之为保护神。

八、古代名贤

樟湖坂的教育很发达。清末废科举之后,地方还发展新学,兴办女学。现今教育更是大有发展,各类人才辈出。

董元通,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及第。

董永茂,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武举人。

董永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例授解元。

董隆文,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例授举人,正八品衔。

董兆匀,光绪十七年(1891年)例授修职郎。

万寿塔

九、名胜古迹

(一)蛇王庙

樟湖蛇王庙,俗称福庆堂,也称连公庙,位于樟湖镇中坂街。始建于明代,1992年因水库建设迁至现址。大殿为单檐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减柱造,面阔三间。大殿新装饰的藻井采用大量蛇和蝙蝠图案,凸显出深厚的闽越蛇文化遗风。樟湖蛇王庙为闽越人崇蛇的代表性文物,是“闽蛇崇拜民俗”重要载体之一。

该庙与其他庙宇不同之处在于,其檐角处的仰头雕成蛇头,形态逼真。来到这座千年古镇,仿佛就到了金庸笔下的欧阳锋的白驼山。这里至今保留着古朴的民间文化活动——祭蛇。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镇上举行盛大的迎神赛蛇活动。2005年5月11日,樟湖蛇王庙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万寿塔

在樟湖镇东部,浮于闽江水面的白鸽岛上,有一座石塔——樟湖万寿塔。樟湖万寿塔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石塔是明代初年修建的万寿寺后院的镇塔。万寿寺庙早已荡然无存,而石塔却依然站立着。这座石塔像亭亭玉立的“含羞女”一样,站立在万波碧浪之中。万寿塔是一座石构楼阁式、七层八面的空心石塔,高16.3米,塔基周长16米。外部雕饰精美,内部石件粗糙,有石阶直通塔顶。须弥座八面,浮雕瑞兽仙禽、花卉莲叶等。每角浮雕力士金刚承托。塔面各层佛龛均雕佛像,塔顶无宝葫芦等装饰,有毁损迹象。

松溪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