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生意:春与秋是日常的功课
冬至这一天,老福州的风俗是要搓圆吃“米时”,象征时来运转。
与天地相合,顺应自然,是中国人历经数千年岁月轮回造化出的生命观。抬眼所见,春秋流转中变换的不仅仅是日月星辰,还有四季的霜华。
董执谊母舅陈少希,因翁同龢保举而被光绪帝重用,赐进士出身,官至江苏按察使,特别爱重董执谊,辞官还乡后,还时常“杖履追陪,讲论不倦”。可是当陈少希调江苏任上时,虽屡次电招董执谊前往咨助,董氏却一心不在官场,坚辞不去。
1909年,董执谊46岁,被公推选举为福建省谘议局首届75名议员之一。谘议局是清末政府为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可以说是地方议会的雏形。董执谊担任两年的谘议局议员,当时议案多从减轻百姓负担和维护谘议局职权着眼,由于督抚阻挠,许多难以实行。
董执谊转而将热情投入文化事业,整理史志,襄助公益。他心中的榜样,是“见龙在田”的见龙先生,就是明万历进士、大理寺丞董应举。当年在福州府学内原有一座祠堂,是纪念这位造福百姓政绩卓著的乡贤的,因年久失修将要倾毁,董执谊决心重新修复。
春来草木芳菲、姹紫嫣红,繁华中更需保持清醒。此时在天井小池塘种植下莲藕,归根复命,观照初心,但求始终不负。董执谊自号“藕根居士”,并将书斋取名为“藕根斋”,即是不忘初心之意。
夏日骄阳,万物滋长。入夜,在小花厅庭前倚卧,遥望广寒之宫,父亲董炳章手植的月桂树投下一片高洁的清凉,褪去心头炎炎暑热。
秋风萧瑟,落叶缤纷,有幽兰独秀。董炳章自号纫兰,取意《离骚》“纫秋兰以为佩”,有君子修德之意。
董执谊自拟楹联
冬寒料峭,梅花自有傲骨,气节最高。董执谊晚年激赏冬梅,幸存的一帧个人影像,即摄于小花厅梅树之前。时逢国难,他与诗友们在梅前焚香祷祝,最常吟诵的就是“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四时生意,一室古香。”执谊公自拟的这副楹联,曾经就悬挂在庭院旁的廊柱上,用小篆书写,文字大体对称,饶有趣味。
大自然的一切生长收藏,究竟是有是无?经历过多少千娇百媚的生和回归寂灭的死之后,春藕、夏桂、秋兰、冬梅,在时空的无尽幻化中得到了永生。
修德修身,积善积福,不争一时,只争千秋,这是中国人不朽的生命观。
听,风从东南方吹来。隔着朱紫坊、三坊七巷连片的青瓦歇山屋顶,老宅西北角的后花厅正准备迎接早春的消息。
冬至有期,春天不远。千年的闽都古城即将迎来新千年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