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基择地良水秀 福厝迁址远兰馨 福鼎管阳缙阳董氏宗祠

富基择地良水秀 福厝迁址远兰馨 福鼎管阳缙阳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根据谱考及传说,缙阳先祖好武,略擅骑射,研易经。元大德三年(1299年),创迁安仁村(今管阳西阳村),居住40多年后,传4代,人丁不旺。先祖认为此地非“阳”之地,不宜人居,再者西阳村属于“客”地,遂思迁宜居之地,便以骑马射箭的方式来选址。有一天马骑至箭阳坪(平时习箭之地),向西北方向连弓三箭均落一洋(现缙阳村),间隔不远成“品”字形。经实地观察后,决定迁此居住。村名以“落箭之洋”取名“箭洋”。“箭洋”之名一直沿用至清代中后期,约在道光至光绪年间,改名为“缙阳”。当时缙阳人丁兴旺,习儒学练功者参与府试、国试选拔的很多,而真正入选仕宦之才甚少。当时族人以为“箭洋”地名不吉,有误后代仕途,亦想更改村名。“箭”即武器,是杀伤人类及畜禽的凶器,“洋”作田庄、平原,也作水流、水域、海洋。箭和洋相克,箭落洋中或淹没或漂流,不利也。“缙”乃“彤”和“赤”也,代表红色,古代称官僚或做过官的人是“缙绅”,因此“缙”是仕途顺利的象征。“阳”乃明亮凸出、明显,代表阳光,是积极向上的象征。恰巧缙阳开基始祖董万彤,字赤阳,将“箭洋”更名为“缙阳”,亦可纪念开基始祖。后人亦用晋阳。

缙阳村位于福鼎市西北部,距市区约40公里、集镇管阳10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溪,村内溪水自北到南与西阳溪交融。东与徐陈村接壤,西南与西阳溪相邻,北与西阳村连接。村落面积约3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后,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水、电、路、广播、通信等“五通”齐全,族人安居乐业。通往外界的公路四通八达,距管沈线公路仅1公里,农副产品外运极为方便。山水资源丰富,北有目鱼冈、虎蛇山、天顶冈、龙井溪、北坑溪,西南有西阳溪。天顶冈大峡谷龙井溪(3个龙井)谷深幽静、瀑布飞溅、流水清澈、森林繁茂,是人们游览避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缙阳村历史悠久,始于元初,徙(建)村有近700年历史,古时属于十七都之一。人们以传统农业为主,经商、传统手工艺为辅,生活达到小康以上水平。村内有近700年的古井,200多年的古民居多栋和古苦槠树30多棵,等等。

二、宗祠大观

宗祠位于缙阳村西南村口,坐西南朝东北,堂号以祠堂坐落之地形如向日葵取名“葵花堂”。当年族人刚入籍新居,以山田农耕为主,人力物力财力缺乏,无暇顾及修建宗祠。欲创建宗祠者有之,虽萌发决心,终未付诸行动。后约在元末明初,族人已安居乐业,兴建祠堂是族人的共同心愿,也是董氏家族人财兴旺的象征,遂选址于祖屋南向不远的湾墩之地,首建土木结构宗祠一座,坐西朝东。后因该地环境阴潮,不善管理,最终连同族谱毁于焚火。清嘉庆甲子年(1804年),族内十九世孙董周儒、董周加、董周楷,二十世孙董振顺诸公,带头集资献力,在族人的共同努力下,选异址重建。于是构木积瓦,昼夜展力,阅岁成功,前立三透及左右两庑后损于蚁腐。至同治丙寅年(1866年),族内二十一世孙董大昌(字光平,庠名其邦)首倡改建二进,虽木朴而鲜华,规模宏旷。

历民国戊辰年(1928年)、丙子年(1936年)以及1949年后数度维修,仍存隐患。至2014年二十五世孙董廷兴族内后裔10多人进行重新改造扩建。总占地面积近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文化广场面积约2900平方米。祠堂为二进,较以往的规模有很大变化,防蚁、防腐、防火、抗风雨功能更强。四周为砖混结构,连成一体。祠内上下厅16根石柱和风火墙撑起数十根大梁,承载着整座400多平方米的堂顶,16根石柱摹刻8副金黄色楹联,堂内装修更为辉煌亮丽,各种人物画像、简介、祠(族)规等应有尽有,让人耳目一新。祠堂迎面上方正中为净空法师题写的“缙阳董氏宗祠”青石雕镌金字;整个正立面用青石嵌贴而成,刻有“二十四孝”,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中大门、左右小门分别镌刻有3副门楹对联。堂前左右竖立4对旗杆夹,门前雄踞一对石狮,文化广场配有绿化、水池、景观等,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作为民间传统文化和群众体育文化两用场地。

三、祠堂楹联

宗祠楹联虽数量少,但安排有序,内涵丰富,敦亲睦族,弘扬正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

正前中大门楹联(横批“陇西世第”):

沐宗恩后裔繁荣永承侯伯志;

光祖德儿孙忠孝长照汉儒风。

左侧门楹联[横批“祖德宗功”(“入悌”)]:

规模鼎峙迎虎蛇见云龙风起;

堂势尊严竞葵花乃甲第蝉联。

右侧门楹联[横批“培兰毓桂”(“出孝”)]:

敦一脉之宗友敢忘水源木本;

崇百代之祀典毋忽春露秋霜。

正堂石柱楹联:

祖之秀寒窗研读试仕履府治;

宗以明长途跋涉解甲历吾邑。

妥先灵香火喜同欢亦已祀矣;

遗世系萍踪怅莫觅可无憾乎。

富基择地良水秀山明娱晚景;

福缙迁址远兰馨桂馥绍先芬。

天井回廊石柱楹联:

左侧:

祖德振千秋伟业;

宗功启百代文明。

右侧:

身范克端绳祖武;

家规垂训翼孙谋。

前堂石柱楹联:

前中:

福地绕祥光雕梁书栋;

房栊多瑞气镂玉泥金。

前左:

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

长江分万脉总是同源。

前右:

春祀秋尝遵圣贤礼乐;

左昭左穆序世代源流。

其中,“祖之秀寒窗研读试仕履府治;宗以明长途跋涉解甲历吾邑”一联挂于宗祠正堂神主龛前首对立柱,旨在敬崇纪念始祖。上联为本氏肇基始祖董万彤公,出生在浙江泰顺吴屿(今洲岭乡华荣村),是进泰始祖董良委公第二十世孙。自幼聪颖好学,寒窗苦读,于宋末以俊秀之才选入国子监,太学生考拔时,廷试果称上意,授陕西西安府华州同知,任职期间忠正以廉,诚挚为民。下联为本祖彤公任职期间,时逢宋末元初,天下扰攘,群盗并起,遂脱簪解组而归,长途跋涉,托迹山林岩泉,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入闽创迁安仁村开基置业,后迁箭洋。

四、家族繁衍

缙阳董氏的肇基始祖董万彤公为豢龙世裔,源于陇西郡。据记载,先祖一世董轩,字志昂,官大保,于周威烈王时(?—前402年)肇基陇西(今甘肃东南),历经甘、晋、苏、粤、赣、豫、鄂、浙、陕、闽等十省辗转后,后裔中一分支于元初入闽迁鼎,在今福鼎管阳缙阳繁衍成族。

(一)缙阳董氏源流简述

董轩的后裔十三世董可迁西境村(山西文水县);十七世董昌登偕子董会迁崇村(广东清远市);到二十四世董掌敬同子董通景迁河京村(广东龙川县);三十一世董则梁同子董国(字广成,兵部侍郎)迁居流平村(江西贵溪市);三十八世董政豪(布政使司)迁部境村(浙江海盐县),其子董坚显时任金华同知,因爱兰溪山明水秀,又迁兰溪(浙江兰溪市)定居,其长子董均普(字文祥)迁彰德府(河南信阳市),其长子董信光从信阳迁万岁里(山西永济虞乡),董坚显的次子董均远(字文宝,校书郎,四十世)有5子,其第五子董尧机(四十一世,礼部尚书)居湖北黄陂,董尧机的次子董舜抱(四十二世)于742年任永嘉郡(浙江温州市)太守,其第三子董景(四十三世)开基新河巷(温州龙湾区)。传至四十六世董宣和兄董安迁董家墺(平阳水头镇),到了五十二世董良委、董良英在唐末自董家墺又迁宋溪(泰顺秀溪村),传到五十八世董则元、则利、则恭、则敏同父叔辈再迁吴屿。

在吴屿时,则敏五世孙董禄有3个儿子(隆、全、旺),三子董旺(六十三世)移居泰顺罗阳交垟口墺底(今发展成族),后裔分布各地。次子董全,无考。长子董隆仍居吴屿。董隆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科第,官封临安府(杭州市临安区)知府,其有五子。长子董灏的后裔(七十一世)董万彤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从陕西西安华州辞官肇基福建福鼎安仁村,传至四世董兰二、董兰四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复迁缙阳安居。现尊董万彤为缙阳支开基始祖。世泽绵延,子孙繁衍达30世,现有后裔500多户2200多人。

(二)缙阳董氏昭穆行第

1.前(泰顺吴屿)行第

名:良善成(敬)□ 大小则元

享利(安)□□ 宜必□维

2.近(福鼎缙阳)行第

名:千载万年 桂兰培植

方园惠钦 僯章仁温

名:礼可元文 周振大邦

肇启廷俊 学延崇庆

字:万以国子 如必光克

志世策秀 衍致登正

3.续(浙南、闽东五县联谱)行第

名:诗书(文)经典 共举允升

积善修(存)信

字:昭穆宏达 万系永昌

紫(瑞)光普照

名:立章(荣)传(垂)名

融和崧睦 博爱素平

字:禧象维贺(祝)格勤朝夕

怀抱古今

名:刚毅坚(致)志(士)孝悌忠纯

字:芬芳雅趣 琴瑟联英

名:德(礼)为孝本 义依勇行

才冠泰斗

字:江山会合 门第光明

座扬金凤

名:道(仁)思子(孔)孟

叔侄昆仲 智贤毕亲

字:堂满玉麟 椿树盈碧 松鹤度龄

名:鸿图勃展 靖启(慧)汉民

川泽呈秀

字:敦厚廉洁 敬长有恒 居安畅值

名:辉胄同登 时赐胜景

乐爱进成

字:肃清求真 千祥广集

百福惟增

目前,在世最大行第是“肇”字辈,为缙阳二十三世,最小行第是“庆”字辈,为三十世,有“八代同堂”之称。

董万彤家族定居福鼎安仁(福鼎西阳),后复迁箭阳(今缙阳)。一世董万彤生一子董普年。二世普年生二子,长桂四、次桂五。三世桂四生兰二,桂五生兰四。两兄弟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移迁缙阳架屋兴居。四世兰二生二子,长培二,次培五;兰四生三子,长培三、次培六、三培九。五世培三生二子,长植一、次植五。六世植一生二子,长方二、次方五;植五生二子,长方三(名方山)、次方六。据史料记载,董方山生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卒不详,行第三,号方三。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科考入选处州府(浙江丽水市)任职,因不满时政朽腐,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弃官回乡济世为民,培育一代代后人精通医术,时被誉为缙阳儒医世家。七世方二生二子,长园一、次园三。八世园一生二子,长惠三、次惠四。九世惠三生子一,钦四。十世钦四生三子,长僯四、次僯六、三僯八。十一世僯八生子一,章二。十二世章二生子一,仁五。十三世仁五生三子,长温三、次温五、三温七(十四世至三十世略)。此后缙阳人丁兴旺,事业有成。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二十至三十世篇幅太大略):

(三)聚居地及繁衍外迁

管阳缙阳村 元大德三年(1299年)创迁安仁村(管阳西阳村境内),传4代至兰二、兰四兄弟复迁缙阳村架屋兴居。后裔族人尊董万彤为晋阳始祖。传30世,居村300多户1200多人。

管阳镇徐陈村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十世董可举及子孙自缙阳迁清水垅自然村(今管阳徐陈村境内)安居。传11世,居村20多户近100人。

管阳镇七蒲村 清嘉庆戊午年(1798年),十八世董文彦之孙董振叙自缙阳山后湾移至陆家头厝基仔(今管阳镇七蒲村境内)定居。传8世,居村10户50多人。

清中后期(1755—1856年),周锜派振起之长子大朝、大廷支后裔先后不同年代自缙阳山后湾迁栏栅湾(今管阳镇七蒲村境内)居住。后裔孙分迁管阳、白琳、秦屿、三明沙县、广州等地。传10世,60多户200多人。

民国时期,大朝支裔孙自缙阳迁七蒲居住,传5世。传至董廷裳迁白琳翠郊居住,后裔转迁福鼎桐城。董廷漋迁白琳集镇居住,后裔转迁福鼎桐城富民社区居住,至俊赫、俊济兄弟转迁太姥山镇东埕村居住。

清末(1866—1896年),大廷子邦材与邦框子兆糗,自缙阳经七蒲东埕,转迁广州小南门居住(后裔未考)。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大廷支邦柜之子兆伦自缙阳经七蒲转迁秦屿川头鼻(今太姥山镇东埕村)居住,后裔转迁本村桥头建房居住。1958年廷坤又转迁沙县居住。

清末(1855—1911年),周锡后裔大波之孙兆协自缙阳迁七蒲村缸瑶坪(牛角岭)居住。传6代,20余户100余人。

太姥山镇东埕村 清光绪年间,董大朝、董大廷的后裔自缙阳村经七蒲村迁太姥山镇东埕村居住。传8代,10多户50多人。

民国时期,周锡派董振顺支大瑛的后裔俊浥、俊治、俊泗先后自缙阳迁福鼎桐山福全山(今桐山街道福全社区)居住,传3世,6户30人。大波的后裔廷照自缙阳迁福鼎中山路348号(今桐山街道溪西社区)居住,传4世,4户20人。大波的后裔俊宏于1946年迁海尾(今前岐镇岐阳社区)居住,后又转迁福鼎城关,传4世,8户近40人。

民国庚午年(1930年),周志派振飞之子大时的曾孙董启滚迁居溪西桥(今桐山街道溪西社区)。传4世,6户30人。

霞浦县溪东(霞浦崇儒乡左岭村)清咸丰五年(1855年),周铭五子董振泽的次子董大椿自缙阳迁居霞浦溪东(霞浦县崇儒乡左岭村)。后于2003—2004年间整村移民安置在县城东关(今霞浦县松港街道东关社区龙泉新村),传9世,90余户300多人。

清末(1899—1911年),周铭派振义支大纪三子邦柯、四子邦士迁霞浦城关居住。孙董启雄,字仕雄,因工作居福安城关(官埔91号)。传5世,7户30多人。其余后裔仍住霞浦。

福安千诗亭 清末(1837—1878年),大渊子邦诤偕子兆括、大玔子邦谁偕子兆抽先后自缙阳迁居福安千诗亭(今福安市潭头镇千诗亭村),传6世,5户20多人。后裔移居福安城内及永安市。

(四)宗谱

《缙阳董氏宗谱》,确切始修时间不详,由于历史沧桑,诸多变化,加上祖屋逢灾遭火,老谱灰尽,元明时期的谱牒一概无存。现存旧谱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光绪壬午年(1882年)、民国丁巳年(1917年)、1949年、1983年和2000年数度续修的《缙阳董氏宗谱》10多卷。旧谱保存完整,存福鼎缙阳董氏宗祠理事会。谱载始祖董万彤入闽定居福鼎管阳缙阳村等,还载有重修谱序多篇、家传、寿跋、历代先祖墓葬、前贤遗事、艺文、昭穆行第等。

五、祖训内涵

缙阳董氏祖训

孝为百行之先,苟能敬身以事,父母虽菽水亦欢。若为非而遗累,即甘旨奉养。经文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为子孙者可不戒哉。

兄弟同气而分,自当受敬。或听是非而至相争闻者,当以不悌罪治。

本族世远支蕃,不无强弱众寡之别,以祖宗亲之皆为子孙,若挟势欺人,不思同宗共祖之谊是忌本也,务要酌理原情,分是非,别轻重,以公议处。

夫死之妇守节为上,倘不能守,嫁之最当。如有稚子幼女,须于亲房抚养,再无所依,听其携育,长大归宗,不得招赘异姓,引奸入室。

嫖赌乃破家之兆,盗贼之由,一入于此,必罹其害,一至十,以十到百,自为人误,仍复误人。其有犯者,尤宜重究。

凡有子者,少时必严,延师课督,先器识而后文艺外,此则维有力田。若游手好闲,不务生业,而归咎于风土之薄,其暴弃不既多乎。

元旦、清明诸节及婚姻庆吊之事,所以合同族别亲疏办,尊卑也,此相近之族尤宜一一遵行。尊尊亲亲,老老幼幼,和宗睦族之大,概云尔。

六、习俗传承

(一)民间“五节”

三月三、端午节、中元节(七月半)、中秋节、过年(大年二十九),中午十二点过后,家家户户备筵(五果五菜及主食、酒)及香烛、纸箔等,肩挑、手捧到祠堂大堂设宴,祀请祖先,保佑家庭平安,来年丰收,也是一种孝祖尊宗的体现。近年来从“五节”简化为三月三、七月半、过年等“三节”。

(二)“吃新”

每秋收来临之际,家家户户把当年收割的稻谷晒干碾成大米,首次尝新米,煮成饭先祭奉天地、祖宗和灶神(俗称灶公婆),祈求风调雨顺、来年丰收。

(三)初一讨糖

初一日一大早孩子们(有的孩子由大人带着)到做寿者(五十岁初寿以上)的家门前祝寿,讨要糖果等。

七、古今名贤

(一)古代名贤

缙阳董氏历代名贤不断,有“西昆孔、缙阳董”之说。

由宋至清历代名贤名录

续表

续表

(二)革命烈士

董邦雷(1894—1936),福鼎市管阳镇徐陈村人。1934年5月参加革命,任交通员,1936年10月在柘荣县岔门头被敌杀害牺牲。

董启石(1900—1937),福鼎市管阳镇缙阳村人。1936年6月参加游击队,1937年1月在浙江泰顺县樟坑被敌杀害牺牲。

董兆老(1906—1936),福鼎市管阳镇徐陈村人。1936年参加革命,同年11月在柘荣县对敌作战时被捕后杀害于西阳。

董廷矢(1906—1936),福鼎市管阳镇缙阳村人。1935年参加游击队,1936年7月在浙江泰顺县对敌作战中牺牲。

董启夜(1917—1936),福鼎市管阳镇缙阳村人。1936年5月参加游击队,同年往柘荣送信途中被敌杀害牺牲。

(三)现代名贤

缙阳董氏自明代起就创办私塾,周边地区的子女都到缙阳的私塾来读书,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现代有县处级干部6人、科局级干部10多人,有大学教授、高级技术职称20多人,有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生100多人,其他人才不计其数。

八、艺文类聚

(一)居地题诗

缙阳董氏历代迁居始祖及后人在所居之地都留有诗句。

豢龙世纪

粤稽始祖赐姓封,炎帝华胄恩九重。

郡锡陇西号豢龙,肇基鬷川鬷夷中。

一本同源流各派,支系东西南北分。

裔孙繁蜚声振,特立耸峙万世宗。

陇西世纪

帝舜受姓流芳古,父公相承四海绵。

支出鬷水肇符广,派演豢龙世泽长。

左昭右穆绳祖武,本茂支繁贻孙谋。

欲知祖代流源事,启牒明道贻后昆。

西境世纪

从来谱牒本相同,汇集流源一姓中。

系出陇西知不紊,支分南北庆无穷。

未习韩柳搜罗力,慢学欧苏编造功。

欲览各地新望族,庶几兰桂振家风。

崇村世纪

山本天根水本源,欣然尽是董家贤。

前街后巷吾公子,南北东西太保孙。

蛰蛰流芳松竹茂,诜诜衍庆桂兰鲜。

任吾讲论同宗话,叶播支繁不计年。

河京世纪

河京村内百万家,向阳风景族烟霞。

龙蟠虎伏天边福,秀水青山地物华。

别祖抛宗如接木,怜新弃旧若春花。

他恋故乡生处好,受恩深处便为家。

流平世纪

夏尺峥嵘厌严谯,登临如在五云头。

四边广际天河近,中有清虚景自幽。

月散寒光千里夜,雨含凉风八窗秋。

蟾宫此去无多远,好蹑丹梯作胜游。

部境世纪

四山如画水连空,江上楼居百尺雄。

半榻晴分杨柳月,八牕凉透菱荷风。

笼开鹤放青天外,琴奏鱼听碧浪中。

醉把紫箫吹一曲,清声直到水晶宫。

新河巷世纪

荣公笃学俊英英,赠祖酧亲显姓名。

西阁堂中棣萼茂,东间姓内桂兰青。

芒垂北极文星烂,光照西江霁月明。

伫看揽辔澄清后,双拜龙颜沐宠荣。

董家世纪

连墙接屋住村庄,老稚躬耕化日长。

千古文章师孔孟,四时事业讲唐虞。

郊源雨过稻麻绿,畎亩勤耕粟满仓。

官府清平徭役少,含哺鼓腹乐时康。

宋溪世纪

溪上安居静不哗,四边清趣鲤鱼虾。

龙吹雨气纱窗湿,鸟踏平砂篆字斜。

流水向春云母碓,好风香送石楠花。

已回分咐堤边柳,莫占渔郎系钩槎。

吴聚世纪

峥嵘豪屋出群英,董姓原来在此兴。

千载山川钟间气,四时风月乐怡情。

犀牛望月形无异,狮子抛球景亦真。

澄清拆补经纶手,指日东欧显姓名。

缙阳世纪

吴屿迁居缙阳村,肇基始祖远高瞻。

苍松翠竹添锦绣,广润一片好田庄。

虎踞龙蟠今胜昔,人才辈出慨而慷。

仁义烈宗善集德,支繁蕃衍炽其昌。

(二)建筑题记

潭桥记

原鐤潭桥是石木结构的人行廊桥,不幸在咸丰三年(1853年)遇特大洪水冲毁,无法行走,村民只是涉水过境。直到公元一九九一年辛未岁,经创事人兆栋献计献策,发动群众,齐心协力再建鐤潭桥,赵州桥式交通石拱桥一座,长三十四米、宽三点五米,石条栏杆中心刻着一目了然的“晋阳桥”和“友谊桥”六字,通达管沈公路,自桥头到茶亭的原有人行道基础上再拓宽。拓宽的田地是由董族中村洋董廷卫责任田,与族协议同意兑换农山地,是由董族向孙族现金购买(水田是从桥头到孙族宗祠,农山地是从孙族宗祠到茶亭)。

公元一九九九年岁次己卯腊月

象山寺檀樾记

本处象山寺创于唐天祐二年(905年)厥后重兴。万彤公与刘千、张权三同为檀越。至清康熙乙亥年(1695年)再建前座,首事君茂、君秀、君修率侄以瑞、以越、以善、以贤诸公,同施银壹拾两又舍苗田贰号一,坐落本处土名上山坑受种七斗一,坐落墺里洋受种壹箩共田壹箩七斗正。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癸未八月,泰顺县国民兵团副团长俞士雄过境,讹言本寺窝藏大刀会匪,遂被纵焚。幸前堂扑救得免,越四年,僧世淳重建,征工输捐,我董氏善信亦与其力焉。

重建象山寺记

窃维丛林古刹得以传垂久远者,无不赖各施主高厚之力,借以维持也。本寺始建于唐天祐二年(905年),赖以刘董张三姓主力檀越,称为“白象湖寺”。宋宝庆丁亥(1227年)重修。元末改为“永国寺”。明弘治至嘉靖,三姓集资进行二次重修。清康熙乙亥年(1695年),集合同人,询谋众议,捐金而佽助,策划图成,再建成前廓,改名“象山寺”。光绪三十年(1904年)加以完善,在当时亦为各胜之地,远闻遐迩。不幸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癸亥八月间,被浙江泰顺兵团副团长余士雄带兵过境烧毁,势将变成一片荒土,后经世松法师重建大殿。1949年后被学校借用多年,似此弃之而不顾。思前人创业之维艰,伏思度世度人之事莫过于佛祖师也。经市佛教会由“昭明寺”清芝大法师委派世匡法师来寺主持,睹之佛殿云壁毁污、金身剥落,势将不可收拾,如若长此以往,何以申礼佛之心。倘欲从事修饰,则四大皆空,何处来建筑之资?经原檀越主和各地大施主缙绅之第、闺闼之中慈善之辈不乏敬佛之善男信女,倘蒙略解仁囊,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谨取公元一九九三年癸酉岁二月初一日动工,坐亥向己,于一九九九年九月廿九吉日上梁。瞭见鲜艳佛殿刻日兴建,庄严佛像显赫,神威昭彰显著,辉生宝殿,使晨钟暮鼓唤醒迷梦。

有苍南县长春师大学生于一九九九年二月十五日在寺避静,是为记。

九、名胜古迹

缙阳地处福鼎西部山区,人杰地灵,风景优美,历史悠久,历代先贤造就了无数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由于历史沧桑,大部分遭人为和自然的损毁,荡然无存。村内有古苦槠树30多棵,有几百年的历史。象山寺有“千年古刹”之称。

武馆建于1810年,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一世董大道习武及传授武技之所。

古井建于1342年缙阳迁居之时,后修变样。

十、文物遗辉

(一)“德劭堪隆”

清嘉庆丙寅年(1806年),林宗师奖缙阳荣房祖董周锜(1732—1783)荣誉。公为董文庚公长子,字如迁,号迁园,冠带耆宾。配吴氏生子五女二。匾额存老厝厅堂。

匾额释义 林宗师赞公是一个品德高尚美好的人,足以让人尊崇和尊敬。

(二)“三荣传家”

民国时期,福建省立第三中学校校长同里周梦虞敬题,以记缙阳华房祖董周锡(1735—1816)。公为董文庚公次子,字如圭,号丰山,冠带耆宾。配袁氏生子一,程氏生女一。匾额不存。

匾额释义 周梦虞校长赞公是一个能将孔子“仁、义、礼”三荣教授、传承给后代的人。

(三)“德绍箕裘”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林府尊奖缙阳富房祖董周铭(1739—1825)荣誉。公为董文庚公三子,字如题,号华庭,授八品冠带。配历氏生子六女二。匾额不存。

缙阳董氏宗祠全景

匾额释义 林府赞公是一个品德高尚、品行端正,足以传承父祖伟业的人。

(四)“式谷风高”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恩学宪奖缙阳贵房祖董周志(1754—?)荣誉。公为董文庚公四子,字如新,号日轩,国学生。配徐氏生子四女二。匾额不存。

匾额释义 恩学赞公是一个风仪高超、善于教子使之为善的人。

(五)“古道是敦”

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赵邑尊奖董振豪(1792—1862)荣誉。公为董周志公四子,字必杰,号左庵,冠带耆宾。配张氏生子三女一。

匾额释义 恩学赞公是一个厚道实在,待人诚心诚意的人。

十一、宗祠管理

缙阳董氏宗祠在福鼎三座董氏宗祠中属历史最久远的一座,始建于元末明初,因地理位置、结构、管理等原因毁于一旦。后至1804年,异地选址新建一座宗祠,历代数次维修,仍存隐患。在族人的努力下,于2014年进行重新改造扩建,以成如今的规模。但由于资金紧缺,二期内部装修工程萌而未决。

为了加强宗祠管理,在原来宗祠管理筹备理事会的基础上,对成员做了进一步调整充实,成立了福鼎市缙阳董氏宗祠理事会。会长由董廷兴担任,配副会长若干人,理事若干人,顾问数名。经研究,决定在修族谱的同时,再次动员族亲集资捐款用于内部装修,完善设施,堂前文化广场再扩大再布局,使之成为村民平常文体和节庆活动两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