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集居地

二、主要集居地

(一)福州市

1.仓山区董姓

仓山镇湖边村 始迁年间、始迁人名讳与始迁地不详。今居村60余户100多人。

盖山镇后坂杨村 始迁年间、始迁人名讳不详,由江苏江都铁板桥迁入。今居村20余户80多人。

2.晋安区董姓

鼓山镇远西村 明末清初,董玠二十八世董则齐、董则前、董则莞、董则对等,由长乐后董迁入。有东房董、十一头孝董、北社董、朝北里董,其中十一头孝董始迁一世董则对,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迁入远洋。北社董、朝北里董、东房董的有关始迁人名讳不详。今传14世,居村200余户600多人。

3.马尾区董姓

马尾区上岐村 清代,琅岐董姓宁房(即院前房)二十五世董大宝、董大行,及二十七世董宜绣先后迁入。今传14世,居村50余户150多人。后裔迁徙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

琅岐镇下岐村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董纯永迁居闽海琅山(今福州市琅岐经济区琅岐镇)。今传32世,居村1500余户4300多人。分迁琅岐岛争丰、劳丰、劳光、乐村以及院前村。后裔迁徙美国、日本等国家。

琅岐镇董安村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董时用由连江琯头镇塘头村迁入。今传15世,居村40余户100多人。后裔迁徙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西欧等地。

4.长乐区董姓

古槐镇龙田村 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董玠八世董珙由福唐城(今福州市)迁入。今传42世,居村60余户260多人。后裔外迁省内外及海外。

文岭镇后董村 宋代,董玠九世董思诚由福唐城迁入。今传24世,居村500余户1100多人。

文岭镇前董村 宋中叶,董玠十一世董舜俞始由十七都蔡宅迁入。后裔分福、禄、寿三房,又分支文岭石壁、董朱。今传30世,居村970余户3000多人。

金峰镇董朱村 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董玠十三世董康由前董迁入。今传32世,居村300余户900多人。后裔有35户迁徙海外。

梅花镇梅西村 明末,分别由前董董应凤后裔和后董地房董尔蔿后裔迁入。今传7世,分布在梅北、梅城、梅南、梅东,居村200余户500多人。

5.福清市董姓

音西街道洋埔西楼村 始迁年间、始迁人名讳与始迁地不详。今居村100余户300多人。

音西街道林中村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始迁人名讳不详,由福清海口迁入。今传15世,居村350余户800多人。

6.闽侯县董姓

江洋农场彭湖村 始迁年间不详,董绰由德化县土楼迁入。今居村30余户100多人。

荆溪镇埔前村 清代,董天明、董天郁由琅岐迁入。今传12世,居村100余户300多人。

荆溪镇溪下村 始迁年间、始迁人名讳与始迁地不详。今居村30余户110多人。

上街镇中美村 始迁年间、始迁人名讳与始迁地不详。今居村20余户50多人。

7.连江县董姓

东岱镇东岱街 宋末,董玠十七世董佺为避元军,独自泛舟由长乐文岭镇后董迁入。今传28世,居村300余户700多人。

琯头镇塘头村 元末,董悦中由福州府迁入。今传24世,居村200余户650多人。后裔迁徙中国台湾,以及美国等地。

琯头镇川石村 清代,董章由塘头迁入。今传12世,居村120余户600多人。分居秦川村50余户150多人。

筱埕镇官坞村 清代,董章后裔由塘头迁入。今传10世,居村40余户150多人。

苔菉镇后湾村 清代,董章后裔由塘头迁入。今传12世,居村200余户500多人。

8.罗源县董姓

起步镇潮格村 唐昭宗年间(889—904年),董祖由河南迁入,董祖有子三,董方福、董方禄、董方祯。今传23世,居村200余户1000多人。

凤山镇城关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董其昌由长乐龙田迁入。今传12世,居村100余户250多人。另有一支始迁年间、始迁人名讳与始迁地不详,居村30多人。

9.永泰县董姓

富泉乡瑞应村 清代,董道俊由仙游钟山朗桥上尾迁入。今传9世,居村70余户200多人。

富泉乡芭蕉村 清代,董元润由仙游钟山朗桥上尾迁入。今居村20余户50多人。

梧桐镇西林村 清代,董仪肃由仙游县钟山镇鸣和、九狮迁入。今传11世,居村60余户200多人。

(二)厦门市

翔安区新店镇吕塘社区董水村 北宋中期,董简滋之子董元福、董元寿由泉州冷井迁入。后裔分居大六柱、小六柱、东树脚3个村落。今居村300余户1000多人。

(三)漳州市

1.龙海区董姓

港尾镇沙坛村 明代,董端甫由石狮市永宁沙堤迁入。今传8世,居村350余户800多人。后裔迁徙至台湾地区漳化县二水村。

2.长泰区董姓

武安镇金里村 宋代,董继宣由仙游迁入。今居村20余户50多人。后裔迁徙至台湾地区。

3.云霄县董姓

云陵镇新兴社 清乾隆六年(1741年),董达领董姓族民移居云霄城内新兴社。时有部分董姓族民也由小坡村分别迁居顿坑村(今下河乡车圩村顿坑社)、乌螺(今马铺乡乌螺社)、郊洋(今东厦镇郊洋社)。今居村70余户200多人。

4.诏安县董姓

南诏镇城关 明朝中期,始迁人名讳不详,由浙江省温州迁入。今传18世,有100余户300多人。

5.南靖县董姓

梅林镇磜头村 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董大一郎由龙岩岩山镇玉宝村迁入。后裔分迁下磜、石尾、庵仔角、岭下、背头坪等村。今传22世,居村300余户1000多人。后裔迁徙至台湾地区。

(四)泉州市

1.丰泽区董姓

城东街道金屿地区 明代,董端龄迁入,始迁地不详。今传23世,居村700余户2500多人。

北峰街道马加埔村 始迁年间、始迁人名讳不详,由泉州金屿迁入。今居村30余户100多人。

2.洛江区董姓

双阳街道前洋村董厝 始迁年间、始迁人名讳不详,由泉州金屿迁入。今传23世,居村200余户近900人。

万安街道塘西社区杏内 始迁年间、始迁人名讳不详,由泉州金屿迁入。今传23世,居村60余户200多人。

3.石狮市董姓

永宁镇及沙堤村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董善顺由晋江青阳迁入。今传20世,居村1000余户3000多人。

4.南安市董姓

金淘镇毓南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董漳来迁入。今居村90余户300多人。后裔侨居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家。

5.惠安县董姓

黄塘镇省吟村许厝 清末,董东山迁入,始迁地不详。今传13世,居村40余户130多人。

黄塘镇接待村庵兜 始迁年间、始迁人名讳不详,由泉州金屿迁入。今居村60余户200多人。

6.安溪县董姓

湖头镇产贤村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董伯义由泉州金屿迁入。后裔先后分迁湖头山都村寨边,白濑乡下镇村墘美、坪中,寨坂村中堀,凤城镇上西门等地。今传22世,居村900余户3000多人。

7.德化县董姓

有济乡林后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始迁地不详,董埕方迁入。今传18世,居村30余户70多人。

8.永春县董姓

五里街镇埔头后山洋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董秉成由龙岩迁入。今传18世,居村70余户200多人。

(五)三明市

1.沙县区董姓

高砂镇渔珠村 南宋末年,董杨发由江西牛栏角(今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镇清水村)迁入。后裔分迁高砂镇冲厚村。今传25世,居村70余户200多人。

虬江街道后底村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始迁人名讳不详,由高砂镇渔珠村迁入。今传24世,居村60余户200多人。

2.永安市董姓

小陶镇上湖口村 明代,董惟兴由龙岩雁石镇云坪村迁入。今传27世,居村30余户100多人。

小陶镇中坂村 清代中期,董在祯由龙岩迁入。今传15世,居村30余户100多人。

3.清流县董姓

龙津镇拔里村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董政茂后裔由江西抚州府乐安县望仙乡迁入。分两支,董永嵩后裔居左龙坊,董永寿后裔居右龙坊。今传29世,居村30余户80多人。

4.宁化县董姓

石壁镇立新村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董远清由江西省建昌府迁入。今居村30余户50多人。

安远镇增坑村 民国初,董关甫二十二世董先云、董先银、董先喜、董太生、董先标由建宁迁入。今传5世,居村30余户60多人。

5.建宁县董姓

溪口镇艾阳村 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董关甫由江西迁入。今传27世,居村150余户400多人。

溪口镇溪枫村 元末,董居安由江西南丰三十四都龙湖迁入。今传23世,居村60余户200多人。

6.将乐县董姓

大源乡崇善村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董万宗兄弟三人由福州洪塘迁入。今传25世,居村100余户400多人。

7.尤溪县董姓

西滨镇三连村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董蒲十一由江西广信府(今江西贵溪)迁入。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部分族人分迁尤溪联合东边村。后因建设水口水电站,1991年迁居新村(含西滨下墩、三连、联合村)。今居村300余户1400多人。

(六)莆田市

1.涵江区董姓

三江口镇后郭村田头 始迁年间、始迁人名讳与始迁地不详。今居村150余户500多人。

2.秀屿区董姓

东峤镇东兴村东蔡等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董偃由莆田五侯山迁入。十六世董文吾随董禄林迁浔江村(今东峤镇前沁村)。今居东蔡、前沁、岭口、吴厝村400余户2000多人。

3.仙游县董姓

钟山镇朗桥村、鸣和村 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安保迁入。今传23世,居村700余户1600多人。

(七)南平市

1.延平区董姓

樟湖镇中和坊 明代,董蒲十由江西省广信府迁入。今传18世,居村100余户300多人。

2.建阳区董姓

徐市镇盖溪村岭下 始迁年间不详,董铜宝由邵武府建宁排前堡仁德坊迁入。今传17世,居盖溪村50余户180多人。分居条岭村20余户50多人。

3.武夷山市董姓

星村镇曹墩村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董懋模由江西抚州乐安流坑迁入。今传22世,居村30余户100多人。

4.建瓯市董姓

玉山镇岭后村峡头等 始迁年间、始迁人名讳与始迁地不详。分迁岭后村峡头、玉山村、东山村,小桥镇富井村、上屯村、甘元村,川石乡等。今居村40余户180多人。

5.浦城县董姓

永兴镇永平村 清初,董廷槐由汀州迁入。后裔分迁县城周边。今居村60余户200多人。

6.光泽县董姓

止马镇水口村横南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董荀由盱水琴城迁入。今传19世,居村20余户50多人。

止马镇亲睦村 明隆庆六年(1572年),董芳由江西抚州临川董家堂迁入。今传16世,居村50余户150多人。

李坊乡石城村彭家边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董芳之子董孟胜由亲睦村迁入。今居村20余户50多人。

7.松溪县董姓

城关松源街道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董彦瑜由浙江平阳迁入。长子董海望,分东族,迁居城关;次子董海文,分西族,迁居董坑。今传28世,居村500余户1600多人。

(八)龙岩市

1.新罗区董姓

雁石镇云坪村 明代,董万五郎五世一房董祖聪由龙岩新罗董邦村迁入。今居村300余户800多人。

岩山镇玉宝村 明代,董万五郎五世二房董祖和、五房董祖达由龙岩新罗董邦村迁入。今居村140余户400多人。

岩山镇芹园村 明代,董万五郎五世三房董祖善由龙岩新罗董邦村迁入。今居村20余户50多人。

铁山镇谢家邦村 明代,董万五郎五世六房董祖寿由龙岩新罗董邦村迁入。今居村30余户100多人。

2.武平县董姓

民主乡高横村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董荣由江西抚州金溪县迁入。今传20世,居村30余户80多人。

3.长汀县董姓

新桥镇叶屋村(下董、上董)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董大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董念一郎及后裔先后由江西抚州府乐安县流坑迁入。今传24世,居村900余户2600多人。

4.连城县董姓

莲峰镇南前村 明代,董贞由北团镇孙台村迁入。分布南街社区,东街社区,隔川镇松阳村、竹叶山村,揭乐乡揭乐村等地。今居村(社区)80余户300多人。

(九)宁德市

1.蕉城区董姓

八都镇福口村 清代,董孝九由霞浦县下砚村迁入。今传17世,居村190余户500多人。

2.福安市董姓

社口镇龟龄村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董惟衡由浙江泰邑城南平溪迁入,次迁东坑墘上。今传12世,居村20余户80多人。

3.福鼎市董姓

沙埕镇大白鹭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董旭艺、董德廷、董日姜和董明抛先后由泉州石狮永宁沙堤迁入。今传14世,居村400余户1800多人。

沙埕镇川石村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董焕题自沙埕镇大白鹭村移居川石村。今传12世,居村50余户210多人。

沙埕镇水岙村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董春淮,清同治年间(1861—1874年)董光星、董光晨兄弟自沙埕镇大白鹭村移居水岙村。今传11世,居村70余户350多人。

店下镇跳尾头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董德党、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董德四,自沙埕镇大白鹭村移居店下镇跳尾头村。今传9世,居村40余户250多人。

山前街道山前社区董厝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董德瑞后裔由浙江平阳南港三十都观美双溪迁入。后裔分迁桐山、桐城等地。今传8世,居村100余户400多人。

管阳镇缙阳村 元至正二年(1342年),董兰二、董兰四兄弟由福鼎西阳安仁村迁入。后裔分布在管阳、桐山、桐城、前岐、秦屿、福安千诗亭、霞浦溪东(今迁东关)等地。今传30世,居村300余户1200多人。

点头镇大坪村玉瑶冈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董绍使由安溪县来苏里迁入。其后裔董维山、董维传迁居鼎邑十五都点头镇。今居村80余户300多人。

点头镇大坪村七斗岗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董其盛由浙江平邑四十二都北港明山前(今平阳县腾蛟镇)迁入。后裔播迁上海、福鼎城关、点头镇等地。今传11世,居村40余户200多人。

点头镇大坪村洋心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董世涉由浙江平阳北港贡尾(今平阳县腾蛟镇)迁入。今传9世,居村10余户50多人。

点头镇观洋村岐尾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董锡成由江南廿五都垟心董(今浙江苍南县钱库镇洋心村)迁入。今传12世,居村30余户100多人。

点头镇观洋村坡兜 民国十三年(1924年),董廷采第三子董正芬由福鼎叠石乡庙边村古林迁入。分布在点头集镇和福鼎城区。今居村10余户30多人。

贯岭镇溪底村 清顺治至康熙年间(1644—1722年),董有未由浙江平邑四十二都北港明山前迁入。后裔播迁苍南桥墩、桐山岭头、福鼎城关、嵛山马祖等地。今传13世,居村30余户120多人。

白琳镇玉琳村鹅鼻后路 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董如世由漳州南靖永丰里吴宅(今南靖梅林镇)迁居白琳天王亭,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福鼎白琳天王亭迁入。今传15世,居村18余户50多人。

店下镇店下街 清末民初,董士惜率秉暖、秉彩、秉同、秉勤、秉脱五子由浙江苍南县莒溪镇迁入。今传8世,居村40余户120多人。

店下镇东岐村四斗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董国生由浙江平阳二十六都繁枝(今苍南县藻溪镇繁枝村)迁入福鼎店下四斗;董国聘及其子董文汉、董文智由浙江平阳二十六都繁枝迁居福鼎二都龟岭小岙(今福鼎市前岐镇龟岭村)。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董世游由前岐龟岭迁入店下四斗。今传12世,居村50余户200多人。

店下镇溪岩村文侯山 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珻子由建宁迁入。今传15世,居村20余户80多人。

佳阳乡罗唇村梅溪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董明所由浙江平阳县四十二都迁居江南廿五都垟心,其子董有抱迁居福鼎二十都梅溪(今福鼎市佳阳乡罗唇村梅溪)上董;董应所孙董宗义由平阳四十二都迁入梅溪下董。今传14世,居村70余户280多人。

秦屿镇巨口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董元锦三世董大粮由浙江苍南灵溪河口迁入。今传11世,居村30余户100多人。

前岐镇武洋村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董明祖二世董隆桂由温州永嘉县衢溪迁居福鼎二都武洋后池,董隆桂四子董其彩迁居武洋斜岭头四箩洋。后世播迁福鼎山前、灰窑等地。今传14世,居村30余户120多人。

前岐镇西宅村三河溪 清初,董君秀由浙江苍南灵溪河口迁入。今传11世,居村60多人。

嵛山镇鱼鸟村芒垱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董应善由浙江苍南县钱库镇乌石岭村迁居福鼎市硖门柏洋村通家洋。后裔移居硖门洋尾坪村,继迁嵛山芒垱。今传11世,居村20余户50多人。

嵛山镇东角村 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董秉拖、董秉琢、董秉辛三兄弟由浙江平阳白湾(今平阳县腾蛟镇白湾村)迁入。今传7世,居村20余户60多人。

叠石乡庙边村古林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董懋柱、董懋怡两兄弟由浙江泰顺县雅阳坪下迁入。后裔迁徙至中国台湾地区,以及美国等地。今传6世,居村90余户200多人。

桐山街道岭头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董士荣、董思粹由浙江横阳江南十五都东庄(今浙江苍南县龙港镇东庄村)迁入。今传9世,居村10余户50多人。

桐城街道资国村岐腰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董仲国由浙江平阳县腾蛟迁入。今传14世,居村100余户300多人。

桐城街道岩前过岭 始迁年间不详,董乐国由浙江泰顺县罗阳迁入。董让国迁居福鼎城关小东门;董柱国、董经团迁居路边亭;董观国、臣国、平国等支后裔迁居福鼎城区。今传8世,居村130余户500多人。

4.霞浦县董姓

溪南镇下砚村 北宋末年,董旵由长溪董墩(今霞浦柏洋董墩)迁入。今传40世,居村400余户1600多人。

柏洋乡董墩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董天泽由霞浦下砚村迁入。今传14世,居村50余户200多人。

柏洋乡坑口溪边村 清代,董中惠由浙江泰顺县雅阳溪里麻园迁入。今传9世,居村40余户90多人。

海岛乡西洋岛宫东村 清末,董君达长子董一尚与长孙董有顺、董君达四子董子法由琅岐迁入,今传7世。民国时期,董君达后裔董金弟迁入,今传4世,居村30余户120多人。另一支董子贵,清末迁入,今传6世,居村10余户30多人。

崇儒乡溪东村 清咸丰五年(1855年),董大椿由福鼎缙阳迁入。今传9世,居村90余户300多人。后因村庄上方有1978年建成的霞浦县溪西水库,为安全起见,全村移居县城郊区东关。

盐田乡瓦窑头马迹岭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董其寿由浙江平阳北巷迁入。今传10世,居村40余户100多人。

盐田乡杨梅岭董岭头村、松港街道宝福里村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董珍养、董珍佳及堂兄弟董珍乾,由泉州德化迁入。董珍养、董珍佳移居杨梅岭之董岭头(今属盐田乡),今传13世,居村60余户200多人。董珍乾留居宝福里,今传14世,居村50余户180多人。

牙城镇麂岩下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董日崇、董日华由福宁府东路六都饭溪迁入。因麂岩下厝基狭隘,移居麂新街和罗伍田头洋村。今传13世,居村20余户100多人。

牙城镇枣岭村 清顺治元年(1644年),董振琳之子董奇俊与其子董士成由四都六斗坪(今属水门乡桥头村)迁入。今传14世,居村20余户60多人。

水门乡楼下村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董士修由浙江泰顺平溪迁入。董士修六世董道炽后裔迁居青奥赤岭村;董道照、董道细后裔董敷养迁居瓜溪再迁水门街;董道发后裔迁永安。今传10世,居村20余户50多人。

5.柘荣县董姓

城郊仙山村仙源里 明洪武元年(1368年),董辅由浙江泰顺罗阳迁入。今传23世,居村30余户100多人。

(整理自《福建姓氏志·董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