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秋露承先泽 云蒸霞蔚谱新篇 柘荣城郊仙源里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柘荣县在宋为长溪县灵霍乡柘洋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1日设置柘荣县。自古以来就是闽浙交界商品集散地,素有“闽浙咽喉”之称,人口不足10万,是福建省人口最少的县。
仙山村位于柘荣县西北部,距城关3.5公里,海拔830米,处于柘泰古道的必经之路。仙山村下辖5个自然村(仙山、仙源里、高山、山后、洋边),依山傍水,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气候宜人。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漫步村中,宛如涉足于一片梦中仙境。村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载于典籍的就有半边城、蒲源八景等;仙山村主要有董、郑、王、吴、陆、孔姓村民居住。
仙源里是仙山村的一个自然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董辅由浙江泰顺罗阳迁入仙源里。今传23世,居村30余户、100多人。
二、宗祠大观
仙源里董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为报宗功,崇祖德,举族同声,同心合力,筹资数十万元,重建宗祠。全村老小包括未出嫁的女儿在内只有126人的仙源里董氏,于2015年农历八月初八日开工修建宗祠,到十月十八日主体完工,前后只有70天就建成了,在这个偏僻小山村里真可谓是一个奇迹。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晋主庆典,八闽董氏宗亲、浙南董氏宗亲近千人纷纷前来祝贺。是时,仙源里小山村顿时沸腾,村外车辆成队,村内锣鼓喧天,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新建的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二进砖混结构。宗祠正面以黛青大理石构建,二重檐歇山顶,凌空翘角,巍峨壮观。门上方嵌“董氏宗祠”石额,金黄色大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两对祠联更是耀眼。
春露秋霜当思德业由先泽;
云蒸霞蔚留得读书兴后人。
族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宗德;
孙枝蕃衍乘千年旧谱新志。
在中轴线上的大门由天井连接厅堂,十二根大木柱构成三间敞口厅,厅堂宽敞明亮,方便族人集中议事、春秋祀事之用。厅堂尽头是神主位,安放始迁祖辅公神主牌及历代董氏先祖神主牌。
仙源里董氏宗祠内景
宗祠四周翠竹环抱,白色风火高墙围绕。祠前有500多年树龄、围5米、高13米的银杏树衬托,还有备具神话色彩的仙源古井相伴。
三、家族繁衍
仙源里董氏先祖原居浙江泰顺罗阳交洋口。至明太祖洪武帝时期,开基祖辅公始迁入闽省长溪之仙源,递及增公。增公尝对弟曰:你我虽离家乡,而心尚念罗阳之祖先,理应筹备些钱款,以备他日回家修编家谱。一则先人之遗训,二则免致后代子孙对祖宗无从考究,在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七月,兄弟俩同回交洋口,与向阳叔公等族人议修族谱。
仙源里董氏已六百余载。1981年春,族人推举二十四世孙启凤等向缙阳董氏同宗协商合谱编造。经双方协议,本族世次按上祖年代与缙阳世次相差三世。因缙阳迁居早于本族,所以按现今世次核对,本族十八世“国”字行等于缙阳二十一世“大”字行,此后即按缙阳世次排列,以明伦序,加强族谊。
仙源里董氏世行表
四、逸闻轶事
马仙,又称马氏天仙、马元君等,是以柘荣为中心的民间崇拜地方神明,与妈祖、陈靖姑并称“福建三大女神”。马仙信俗自宋朝传入柘荣后,成为弘扬孝德精神的载体乃至民众祈求健康平安的精神寄托。柘荣素有“马仙之都”之美誉。境内太姥山脉主峰东狮山被誉为“仙山”,是闽浙信众朝拜马仙的圣山、马仙信俗的重要道场。马仙信俗为国家非遗文化。仙源里的村口古井和银杏树是马仙信俗的标识。
村中古井
这口古井,柘荣称之为仙源井,又称马仙井。相传为马仙玉簪挑拨泉眼而名,为十三境接仙定点用水,井水甘甜,冬暖夏凉,素有“万人饮用水不浅,千日天旱水不干”的说法。
传说由于马仙定用仙山村仙源里的水,所以凡接马仙都要至此地挑供水,此地因而得名“仙源”。村口的银杏又名白果,原始生长的全县仅仙源里有一棵,位于仙源井旁。经县林业局认定树龄500多年,被列入古树保护范围。这棵银杏树径围约5米,高约13米,上分三大杈。树叶、根可配数十种中药原料,能治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等几十种疾病。村里人精心保护,不让外人随意乱挖乱摘根叶、树枝。
关于这棵银杏树的来历,也有一个传说。相传柘荣十三境联合在仙屿接马仙,轮到某境值日,挑供水的人偷懒,在半路上挑一担清洁水代替供水,等挑回仙屿打开盖子一看,全变成黄泥水了。次日,十三境福首就到仙源里的水井前右方约2米处种一棵银杏树,即种即活、3日出叶、9日分枝,此后凡到仙源里挑供水的人,一定要摘一片银杏叶置于桶中,再无人敢偷懒。每逢初一、十五、春节,都有人在树下烧香、许愿、还愿,祈祷幸福安康。
村中银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