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祠堂的布局

二、祠堂的布局

明清时期,民间祠堂大都根据朱熹《家礼·祠堂》的设计来进行布局。这类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大门—享堂—寝堂。享堂也称祭堂,是拜祭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众团聚之所;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

大门是宗祠的“门面”。闽南宗祠立面多以红砖白石砌成,墙身则用花砖组砌成万字堵、古钱花堵、人字堵、工字堵、葫芦塞花堵、龟背堵、蟹壳堵、海棠花堵等各式图案。大门中间为“塌寿”,其墙体用白石、青石砌成,称为“牌楼面”。大门门柱设石鼓或门狮,门扇黑漆金字,有的还绘有门神。

大门与享堂围成庭院。享堂也称厅事。享堂明间不设门扇,称敞口厅,是家族祭祀、聚会议事之所。享堂大厅中必设一根画满鲜艳彩画的、截面六角形的灯梁。闽南话中“灯”“丁”同音,古时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在灯梁下挂一盏灯笼,称“添丁”,向祖先报喜。泉州宗祠的梁架大多以红、黑色为主色调,称“红黑路”。有的宗祠在梁架上绘制图案精细、色调富丽的彩画。两进的祠堂,在享堂后青柱间设供奉祖先的神龛。所谓“龛”,本是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祖先的神主牌位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简化成一种特制的巨大的长方形木桌,将神主放在桌上。其在闽南称“公妈龛”。公妈龛由柱、额、斗栱、门扇等构成,是一座牌楼式或橱柜式木作模型,往往绘上精美的彩画或贴上金箔。大的宗祠还设有“谱房”,记录全族丁口、房派、行辈、婚丧、奖惩等内容的族谱珍藏其中。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使家族的个体成员有使命感和归属感。

在古代,旌表忠孝节义和文武功名的仪式也在宗祠举行,褒扬功名、善行、寿考的牌匾常挂于宗祠的大门或大厅,有的还在大门前的石埕上树立石旗杆,使名臣善士美名远扬。泉州地区的宗祠前,往往有宽大的石埕,照壁旁立着石旗杆,有的还开半圆形的泮池,空间格局严谨而开阔。

宗祠家庙既有举行祭祀和其他活动的实用功能,又有教化、艺术和审美的文化功能,其建筑往往体现着“天人合一”、人文与生态和谐统一的思想。庄严肃穆的宗祠,给人一种时间的绵延感、生命的接续感。侨民游子回家看一眼自己氏族宗祠的燕尾高脊,摩挲着那古旧的厅柱窗棂,似乎就在聆听长者讲述家训族规。

(摘自《董道》第五期)

祠堂布局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