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世家绳祖武 鳌峰望族裕前光 长乐文岭前董鳌峰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文岭镇位于长乐东北部,地处闽江口南岸,东面临海,西接金峰、潭头,南界湖南,北与梅花毗邻,总面积3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公里,是长乐唯一的滨江滨海乡镇。这里山川隽美,景色宜人;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这里拥有天塌湖、东湖、棋山公园、既济堂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观,滨海基干林带生态型绿色通道、滨江湿地与珍稀候鸟、海鸟特色生态资源,将发展为“临空产业强镇、宜居生态新镇、和谐文明之镇”,具备较强的旅游开发潜力。
前董村位于文岭镇东北部,辖下店、禄房、富朱里、山仔边、树笼、磨兜和赤岐7个自然村,全村970余户,人口约3252人,其中旅居海外200多人。前董村现有耕地面积1476亩,林地面积4000多亩,以农业、养殖业为主,种植土豆、白萝卜、红薯等;企业以鳗场、虾场为主,村里共有10多家养殖场,年产值亿元。
二、宗祠大观
鳌峰董氏始祖舜俞公,乃唐乾元元年(758年)闽防御使、福州刺史董玠公十一世孙。舜俞公于宋中叶播迁长乐县二十四都鳌峰东畔繁衍生息,裔孙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后裔于宋后叶大兴土木,建成鳌峰董氏宗祠。宗祠堂号为“正义堂”,坐落在下店自然村,三落透后。迄今悠悠千载,历尽沧桑,垣墙倾圮。
时逢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富民强,百业待兴。于是,村中有识之士发出筹建宗祠倡议。族人董旺盛撰《重建鳌峰董氏宗祠碑记》详尽记述:“正值世纪之交……国运昌隆,为尊宗敬祖,弘扬先祖灿烂的文化遗产,再创鳌峰精神文明,在族人董志灯、董美耀、董诗权、董国利、董增利等倡议下,我村于庚辰夏组成了以董增利为理事长的重建祠堂理事会,并卜吉日鼎建。董氏子孙同声呼应,兄弟姐妹慷慨解囊竞助,共筹得资金贰佰捌拾万元人民币。吾族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历二年余新祠终于壬午秋竣工,圆了鳌峰董氏子孙几代人的夙愿。”
新祠坐落于下店,傍鳌峰,临东海,枕棋山,群山环抱,水秀山明。宗祠由祖祠、中厅和“陇西鳌峰楼”等组成。砖混结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祠内每座建筑,创意新颖,博采众长,别具一格。
新建“陇西鳌峰楼”呈三层牌楼结构,筒形琉璃红瓦闪光耀眼,燕尾翘脊,屋脊顶安放双龙戏珠饰物,楼面中间悬挂“陇西鳌峰楼”金色大字,阳光下金光闪闪。祠前有200多平方米的埕地,连通村道,道旁建有休闲过廊等。大门口一对雌雄石狮把守,避邪祛秽。登上三级青石台阶,宗祠大门两旁一对青石龙柱浮雕栩栩如生。左右“入孝”“出悌”两仪门。
沿着宗祠大门中轴线进入中厅,中厅主要为祠堂祀事、聚会及平时宗亲休闲场所。中厅之后是祖祠,祖祠是二进砖混结构。中轴线由大门、天井、厅堂、公婆龛组成。天井两旁扶梯上建有阁楼,左“钟楼”、右“鼓楼”,连接着厅堂,厅堂左右两边墙壁上镶嵌着陶绘的“二十四孝图”。厅堂由一对青石镂空大龙柱和两对磨光白色石柱支撑大厅,大厅明间不设门扇,为敞口厅,是家族祭祀、聚会议事之所。两对白色石柱有“鳌族四围栋宇极云露蔚驳;峰开一鉴岁时荐藻馨香”“先业溯陇西支派遥引原一脉;家声绍江都祠堂屹立足千秋”两副对联金光闪闪。厅中悬挂各兄弟宗祠送来的贺匾。在大厅后设有三间橱柜式木作红底贴上金箔的供奉祖先的精美神龛,神龛之上悬挂红底金字额匾“世德堂”。
青石白壁、斗拱举天、重檐如画,庄严肃穆、金碧辉煌、古韵悠扬的前董宗祠给人们带来独特的美感。“红墙琉璃放光芒,雄狮抱球下山冈。天湖玉带环腰过,疑是天宫落海疆。”它以宏伟的身姿,巍然立于长乐北乡,雄踞东海之滨。
前董董氏兴旺发达,支系大、人口多,经济条件优越,又分福禄寿三房。为了宗族活动的方便,各房又分别设置有鳌峰福房、六房、树栊、下屿头、树栊新厅等多个福房祖厅,以及董道标公祖厅、乾元里祖厅、孝辉房祖厅、陇西鳌峰永藩公祖厅、禄房宜厅、鳌峰寿房祖厅、寿房上店顶祖厅等。每个祖厅建筑都别具一格,美轮美奂。
前董董氏宗祠和多座祖厅的价值,不仅在于建筑富丽堂皇、美轮美奂,更在于让董氏后人通过各种建筑形制与人文构件,去触摸铭刻历史的一砖一木。
鳌峰董氏宗祠内景
三、祠堂楹联
前董鳌峰董氏宗祠的祠联经典丰富,富有内涵,精美贴切。有的祠联还是宗亲董作烈先生专门为前董量身定做的。
三落厝对联:
春露秋霜克明祀事;
水源木本永荐孝恩。
观宗祠巍峩地灵人杰;
庆祖德浩荡物阜民安。
衍派豢龙世泽长丕振;
支分江都家声永宏扬。
先辈建宗祠物华天宝;
兰桂树善德人杰地灵。
祖祠对联:
江都家声远;鳌峰世泽长。
史才光晋承;理学著江都。
江都司马第;帝世豢龙家。
盛世创业兴隆繁俎豆;
纪元伊始旺族必达贤。
鳌峰胜地延衍派福聚人宁;
余香佳景永飞腾长发其祥。
鳌族四围栋宇极云露蔚驳;
峰开一鉴岁时荐 藻馨香。
先业溯陇西支派遥引原一脉;
家声绍江都祠堂屹立足千秋。
允崇文学英俊齐彰观光上国;
奕代联芳贻谋克绍赐福孔长。
这些祠联中,有两副具有特色。其一,“先业溯陇西支派遥引原一脉;家声绍江都祠堂屹立足千秋”,此为溯源联。上联典出长乐董氏溯源均为陇西董氏一支流派系,即汉大儒董仲舒之后裔,为陇西望族;下联呼应上联长乐董氏开基祖为董玠,是江都相董仲舒后裔。此联道出前董的前世今生,是副难得的溯源联。
其二,在神龛“世德堂”旁有一副祠联:“允崇文学英俊齐彰观光上国;奕代联芳贻谋克绍赐福孔长。”初究不像祠联格式,但词组意境隽永,字韵铿锵有声。这实际是董玠世系的后二十四世昭穆排行,尚有前二十四世排行:“继汝宗彦,廷建有善,则尔永孝,述祖道谊,传家政美,德隆积庆。”因昭穆使用年代久远,许多村庄失传或前二十四世将使用完成,不知如何接续,前董祠堂便将后二十四世昭穆作为祠联镶刻在神龛旁,使用时十分方便,且有章可循。
四、家族繁衍
长乐古槐董的另一支自珙公三传至舜俞,至宋中叶始由世居十七都蔡宅之旁,迁至二十四都鳌峰之东畔大启室宇之前董(今长乐文岭镇前董村),福禄寿三房又分支文岭石壁,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又分支为金墩(金峰)董朱。今逾千载,人口逾万,衍发35世。其中,前董的福房分支相对人数较多。
前董董氏简明世系图如下:
五、逸闻轶事
(一)天塌湖的传说
其一,因为天塌湖是由山、沙围海而成的,免不了湖中有巨物。相传很久以前湖中有两头千年巨鼋,经常兴风作浪。其中一头巨鼋升天时,天昏地暗、狂风骤雨、迅雷掣电,庄稼、房屋被毁无数。人们便惧怕另一头巨鼋升天,于是多方拜神求佛。恰附近棋山寺有一得道高僧,点化金犁金耙坠入湖中,令巨鼋两眼失明,才将其镇住。前董尚有民谣传唱:“上、下湖出万种景致,下湖出头青盲鼋。”
其二,相传只要有人家有十子连续车水,就会把天塌湖抽干,得到金犁金耙。某年间,天大旱,天塌湖水干可见底,一户人家集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婿一起在湖上置多架水车抽水,准备抽干湖水,妄想得到金犁金耙,过午时,湖水几可见底,只见金犁金耙唾手可得。这时一女子送来点心,叫道:“姐夫,快来吃点心啦。”刹那间天昏地暗大雨倾盆,湖水又慢慢升高到岸边。金犁金耙美梦终成空谈。
其三,相传从前天塌湖在端午节有龙舟竞渡。有一年,一农妇梦见龙舟划到天上去,觉得不吉利,就将裤带偷偷系在去划船的丈夫身上。第二天,两艘竞渡的龙舟竟然真得划到云霄中去了,就在人们惊慌之际,一艘龙舟掉了下来,原来那个农民身上系着裤带,以致不能上天。现在,天塌湖边棋山烟台峰上依然有一块寸草不生的地形如龙舟,传说这就是当年龙舟落下的地方。
(二)建既济堂的传说
既济堂又称帝爷庙,建在磨兜自然村旁的山岭上,此处信众众多,香火鼎盛,名播长乐北部。传说,村民乾元公在海边撒网捕鱼,头网收网时,一条鱼都没有,只网到从闽江上游漂来的木雕神祇牌,于是将其抛向大海的远处。又连下两网,每网打不到鱼,且又网到木雕神祇牌,乾元公对着木雕神祇牌说:“若您助我连续三网都能网到满网黄鱼,我就将您带回,供在家庙顶礼膜拜。”果不其然,乾元公连续三网满载大黄鱼,于是将木雕神祇牌带回家,供在屋旁的家庙。由于香火日旺,名播乡里,所以村里人择地磨兜岭,建起既济堂,后又在其东边建起帝君祠,现在又在左边建起大王宫。
(三)祠址勘定的传说
据说那时鳌峰山边杂居着几个不同姓氏族群,有马、桑、钱、刘、高、李、许、吴、董姓,大多数从外地迁徙而来,董氏只是其中一族。据说,古时许家一户女儿与董氏男子结亲,出嫁上轿那天,许女不肯上轿,哭哭啼啼。许氏父母问其缘故,许女便请求父母将许家一块种植黄麻的菜园地作为随嫁礼物,以便日后自己搓麻线织布帮衬丈夫生活。父母点头允之,许女才肯出嫁董家。日后,董氏就在这块麻园地上建起祠堂,建祠时西北角还差一小块,请求土地主人转让遭拒绝,因此祠堂建成后还是凹一角。
六、名胜古迹
(一)棋山寺
棋山寺位于前董村棋山上,始建于唐咸通二年(861年),寺院周围松竹并茂,叠翠重重。
寺名的由来与棋山传说有关。据民国《长乐县志·山川》记载:“在二十四都者曰棋山,上有石台,广平可坐,传有仙对弈于此,至今台旁不生荆棘。”又记载:“棋山寺在二十四都,唐咸通二年(861年)里人王俸建”,“清康熙间毁,嗣建后座,雍正间又建前座,余尚未尽复”。
棋山寺是长乐二十四都中最具盛名的禅寺,寺前有两口填沙湖,水清如镜。上湖背后小山丘形似金线吊葫芦等地,景色迷人。棋山寺背后有棋山、骏马山、烟台姆山三座山丘紧紧相连,树木茂密,尤其春秋季节,这里花香鸟语、水光山色,非常迷人,历代不少官宦吟咏于此。
唐宋佛教鼎盛时期,这里的寺庙规模相当庞大。虽然曾经战火所毁,但屡毁屡建,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2006年还从地下挖掘出戒石(俗称“金刚手指”),颇为珍贵,是长乐区为数不多的古代佛教设施的器具实物,由此还可以看出棋山寺的悠久历史。
宋朝县令徐俯有《棋山》一诗提到棋山寺:“风驭云軿去渺茫,石奇松老尚苍苍。留题尽有争先意,谁识棋山是道场。”明初,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邑人陈亮也有一首提到棋山寺的诗:“久耽丘壑游,未历棋山路。偶访招提居,夤缘入祇树。”
自明朝后期开始,倭寇横行于东南沿海,寺院深受其害,毁于兵火之中。及至清初,又有僧人于此间结庐而居,大兴宗风,复建禅院,但已无旧时规模。即便如此,清乾隆间邑人董绍安还是用诗赞美了棋山寺:“棋峰耸峙势峥嵘,俯瞰江涛入眼清。天际红光浮锦屿,山间紫气绕梅城。仙盘曾托仙人迹,梵刹时闻梵呗声。名胜由来传此地,好将佳景拟蓬瀛。”
曾任中华民国司法筹备处处长、内务部司长、参政院参政、国会议员、安徽省省长等职务的李兆珍也为本寺留下碑文,现今还保存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守备部队驻扎于此(1956年),并重建30多间房屋作为营区使用,今殿后仍存有营房10多间。1996年部队迁移之后,附近的村民、华侨开始了棋山寺重建工作,创造出古今交融的现代建筑,使棋山寺“清幽中见繁荣,庄严中具华丽”而闻名遐迩。
重建后的棋山寺占地面积2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970平方米。整座寺院沿山势自然上升,层次分明。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西侧有僧寮,再后还有五观堂、念佛堂。主体突出,巍峨壮观,寺院四面密林相围,漫步其间,让人有种说不出的美感。
棋山寺
天塌湖
(二)天塌湖
天塌湖又称“天宅湖”,位于前董村棋山,分为上湖、下湖,面积将近200亩,是两眼相连的“双子星”的山间湖泊,上湖高于地平面约30米,下湖高出地平面10多米。
天塌湖周边散布着猫仔山、猪母山、金银山等大大小小的小山丘,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上文提到的压制天塌湖巨鼋的传说,更像是先民们在生态和谐方面对后人的一种告诫。在这个传说里,鼋象征了百姓们惧怕的自然灾害,犁和耙代表农耕社会人们用来改造自然的工具。只有合理地使用犁和耙,才能预防和抵挡自然灾害,因而要敬畏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天塌湖作为古代文岭这一带的民间水利工程,千百年来一直起着蓄水、排洪、灌溉的作用。
(三)既济堂
既济堂建于清朝,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经历多次重修,最早的一块重修碑是清朝道光甲辰年(1844年),而最近的一次重修则是在2010年左右。
重修后的既济堂蔚然壮观,大门采用徽派风格的台阁式门楼。既济堂分为两进,后进为正殿,供奉着彩塑人物。其中一块“敬神如神在”的牌子,更让每个身临其境的人都有一种心灵上的触动和慰藉。
(四)古井
前董村有水井数口,大都年代久远,不知默默地陪伴了村民多少春夏秋冬。
一口古井位于前董村祠堂附近,由于周边地势抬高,村民给水井添加圆形的井沿。这就让这口井呈上小下大的宝瓶状,井沿四周刻着“福水流长”四个字。
一口古井位于三岔路口,井沿原来是四块青石相拼而成的四方形,因为周边修路,地势抬升,又在井沿上先后加了两次水泥。井沿上写着“禄房 公元一九八二年”。
一口古井位于民居深处,四块青石围成四方形井沿,石上分别刻着“东南屏秀”四个字。离水井不远,倾覆着一个具有明朝风格的石臼和洗衣服用的石槽,想来也和水井一样,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
一口古井位于民居中,井沿用水泥涂抹,井沿外侧为四方形,内侧为八角形。井沿外侧刻着“兴村井 重建于公元一九九二年春三月十一日”的字样。附近老人说他们从小就用这口井,前几年还有出国回来的人专门到这口井里装了水,说是要带到国外去。
(五)鼠屿
前董东北临石壁村,石壁海滩不远的波洲岛又叫鼠屿,岛上设有灯塔,是南来北往船只的航标。它与“猫屿”以及附近的“猪脚山”好像在演绎着“猫鼠争吃猪”的故事。
(六)朱子祠
原址为旧书斋、学堂,始建于理学大兴的明朝中叶,时长乐素有“海滨邹鲁”之誉,人才辈出,历久不衰。当时前董村有识之士于农耕之余,推崇圣贤倡导,勤学苦练,重教兴文。于是兴义学,培育村中英才,族谱中有义田记载,专门用于兴办义学。2017年春,村中老人会为了重现“天光云影,源头活水”的意境,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因此在旧书斋、学堂遗址旁重建了“朱子祠”,用于教育勉励后人。
(七)下店清代古厝
前董村下店213号是一座清代古厝。土木结构,六扇五开间,前有埕,埕的周边有披榭,房屋外墙为土石结构,两侧马鞍墙依然精美。据介绍,该古民居厅堂内原有精美壁画数幅,但因长久无人维护,现已全部褪色脱落。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雕花,如梁托、柱托等,都非常精美珍贵。今庭院地面已全部硬化,两侧的厢房也全部改造成现代砖墙结构房屋。
(八)节孝祠
古代原为表彰守节、殉节的妇女而设的专祠,多以士子为褒扬母亲养育之恩为名而建立。在理学之风兴盛之时,多以“贞”为主,褒扬女子在丈夫死后自愿守寡守节、侍奉公婆等恪守贞节、坚贞不渝的妇德。前董村古时有此节妇,因而设立此祠纪念之。
七、习俗传承
(一)游神
文岭的游神、迎神是乡村里举行的一项重大的习俗活动。一般在农历的五月初四日,游神常以村为单位,或以姓氏宗亲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轩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祇塑身,或由人顶着供奉的神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用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祈祷国泰民安。
(二)新风
前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彬彬向学,兴仁让仁”的优良传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崇尚文明,重视教育”正成为富裕起来的村民的新追求。若干古迹、遗址被逐步地修复和保护,许多重要人物的史迹不断被挖掘和展示出来。特别是在“美丽长乐”大行动中,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树新风”活动,重塑尊老爱幼、知书达理、热爱自然等传统道德文化,使村民正确应对新时代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农民自办的扇舞、钱鼓舞、太极柔力球、腰鼓等健身队伍逐渐壮大。民间演出、主题会演不断创新开展,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多彩。
此外,前董村“两委”、宗祠理事会和老人会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馆等,引导先进文化进祠堂,将祠堂建成村史馆,以激励后人。
如今前董村在建好前董休闲公园后,斥巨资、大手笔修建“天塌湖”上湖,挖底清污,堆砌湖岸,修建栈道,驾设小桥,修造亭台,并计划与棋山风景区连片开发,发展周边游、农家乐旅游项目,使旅客在湖光山色中流连忘返。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在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长远谋划,积极推进。
(三)捐资助学
前董村历来崇风重教,注重家教文风,历代名人辈出,科举中式屡有记载。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村民更加重视文化教育,用于教育扶助和奖优的教育基金,这几年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2019年,前董村有2名董家子女考入北京大学,轰动附近乡村。为此,镇、村联合召开表彰大会,村“两委”、老人会都给予奖励。
八、丰富物产
(一)特产粉干
文岭、石壁等地生产的粉干有几百年历史,闻名国内外。福建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在此生产出口米粉干,所生产的“白鹭”牌粉干曾获得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称号和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奖,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二)红薯
红薯又称金薯、番薯。长乐种植红薯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几百年来不断优化改良,加上长乐靠海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沙壤土肥沃,土质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种植出的红薯个大皮薄,食之甘甜无渣。
前董村以现代科学方法种植红薯,每年生产红薯可达10000多吨,优质薯苗千万株。2019年,由该村65户村民组成的长乐区富农达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合作社的带头人是“80后”董锋渠。“一生只求能种好这颗长乐番薯”,这是董锋渠追求的目标。董锋渠在日本打工多年,2012年回国后决心在家乡种植红薯。于是他发起成立了种薯合作社,种植基地达500多亩,年产红薯可达10000吨,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民就业。同时,他们与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获得种植优质紫色甘薯品种“福薯24”的授权,合作研发新品种、新技术,销售范围辐射福建乃至新疆、甘肃、山东、江西、湖南等地。目前,富农达农民专业合作社先后获得“长乐番薯”绿色食品标志,以及注册“富农薯”“先薯亭”商标品牌。
九、古今名贤
董则坚,廪生,清康熙己亥年(1719年)拔贡,名春楝。
董尔咸,清康熙间监生,名文泓。
董道鏕,崇安县学训。
董执谊(1863—1942),字藻翔,号藕根居士,长乐文岭镇前董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出任盐官、谘议局议员。归辞后在南后街开设“味芸庐”书坊,主营地方文献和书籍。董执谊将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流传于福州的钞本《闽都佳话》进行整理、修订,编辑成书后,改名为《闽都别记》刊行。积极参与清末福州古迹的保护活动,主持重修福州文庙,协修城隍庙和明代名臣董应举祠。他还曾协修过《福州府志》。其手辑的《近人荣衰文件汇订》,是研究清末民初福建省世家宗族的原始资料。
董家遵(1910—1973),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祖籍福建长乐,出生于福州,自幼接受私塾教育。1930年,由福建省立福州高级中学考入厦门大学社会学系。1932年,因仰慕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转学到广州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34年毕业后,经朱谦之等著名学者的推荐留校任教,历任社会学系助教、讲师,1940年晋升副教授,1942年晋升教授。1949年春,兼任社会学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留任社会学系教授兼主任,并一度兼任校图书馆馆长。1952年院系调整,转任历史教授,兼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73年1月7日因病去世。董家遵的学术研究生涯开始于中国社会学,后转入中国社会史研究,最后转入中国古代史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尤其致力于中国古代婚姻史、家庭史的研究,在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论丛》季刊等杂志上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对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形式及其演变,特别是对古代收继制度、内婚制与外婚制、国家婚姻政策、离婚与寡妇再嫁等重要问题,都有系统论述,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家庭史问题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见解,在一些方面实有开创之功。这些论文有《论汉唐时代的离婚》《汉唐时“七出”研究》《唐代婚姻研究》《从汉到宋寡妇再嫁习俗考》《我国收继婚的沿革》《中国收继婚之史的研究》《论古代法婚年龄》《明清学者关于贞女问题的论战》《历代节妇烈女的统计》,后大部分收入其遗著《中国古代婚姻史研究》中。这部遗著显示了董家遵在20世纪中国婚姻史、家庭史研究方面的成就。2004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董家遵文集》,列入“中山大学杰出人文学者文库”丛书中,是对董家遵的最好纪念。
董滔,黄埔军校毕业。
董琨,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教授。
董好官,军校毕业,处级干部。2019年12月18日由福建省司法厅委员会任命为福州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委员会委员、书记,福州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
董政秀,名聿田,长乐区纪委副书记。
董东堡(1942—1994),又名美磊、敦堡。1962年福安农业专科学校毕业,分配到福鼎工作,197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2月,调任中共店下公社委员会副书记,1983年任中共店下区委书记。1984年2月,任福鼎县代理县长,同年7月在福鼎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县长。1987年再次被选为县长。1975—1981年,先后两次领队赴海南岛试制杂交水稻良种,获得成功。先后建成点头、杨岐围垦工程,新建双溪口和续建大峨等6座水库;修建、续建前岐—矾山、石竹坑—茭阳等81条县乡(村)公路;新建桐城苗圃、溪头等10座水电站;架设福鼎—柘荣、桐山—沙埕、桐山—秦屿的输电线路。1991年1月和1994年1月,在福鼎县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