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概况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西北部、闽赣交界处,市域面积2813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街道)、115个行政村。武夷山是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亿万年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潆洄、碧水丹峰、风光绝佳的美景。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第23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地,2021年10月成为全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武夷山生态环境优越,保存着地球同纬度最完整、面积最大、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空气清新指数一级,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含量高,被誉为“天然氧吧”,还被誉为“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鸟的天堂”,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武夷山历史文化厚重,拥有彭祖文化、闽越文化、朱子文化、茶文化、柳永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宋代时期被儒家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是朱子理学的发祥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在这里生活、著书、讲学长达50年。武夷山是世界六大茶类中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为“万里茶道”起点、首个“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山是旅游度假胜地,被列入全国首批AAAAA级风景旅游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各类景区景点36处。武夷山的自然景观独特、稀有、绝妙,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境内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九曲溪、天游峰、玉女峰、大王峰等景点闻名海内外。武夷山是原中央苏区县,是闽浙赣和中央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上梅暴动”和“赤石暴动”,方志敏、粟裕等革命前辈曾在这里战斗过,被称为闽北苏区的“红色首府”和抗战时期的福建“红色都城”。武夷山交通体系完善,集航空、高铁、高速公路于一体的现代立体交通网已经成型,形成航空1.5小时、高铁3小时的经贸交流经济圈,成为重要的南接北联通道。
董天工雕像
星村镇位于武夷山市西南麓,距市区、火车站20公里,距飞机场16公里,交通便利。东接兴田镇、武夷街道,南和西南与建阳交界,北靠洋庄乡,西北与光泽县、江西铅山县毗邻。星村镇拥有国家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生态乡镇和森林公园4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武夷岩茶第一镇”,自古就有“茶不到星村不香”的美誉。星村镇地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地”的核心区,是武夷山九曲溪起点竹筏码头所在地,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是中国乌龙茶、红茶的发祥地。星村镇还是武夷山市南部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重镇,是武夷山市重要的老区之一。全乡有741人参加革命,革命烈士206名。
曹墩村是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所辖的行政村,位于九曲溪上游,是通往保护区、龙川、玉龙谷等景区的必经之路。距度假区15公里,距武夷山自然保护区35公里,面积仅0.6平方公里。曹墩历史悠久,史前已有先民居住,盛唐时曹墩有施、曹、安、夏四大家族。至宋代市场繁荣,曾有“平川府”之称,因南宋朱熹作《九曲棹歌》末句“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而得名。
清代曹墩隶属福建省建宁府崇安县周村里南乡,全村下设5个社:上社、中社、后社、石山社、新社。彭、董两姓是曹墩村里的望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墩隶属建阳地区崇安县星村乡,由于曹墩土地肥沃,浙江、四川、闽南各地的移民蜂涌而入,使曹墩日益繁华。如今曹墩姓氏繁多,据现有人口统计,1610人中有92姓,其中以董、彭、吴、刘、黄居多。
曹墩的街区布局具有闽北民居的典型特色,有古民居和吊脚楼,多建于清代。这些房屋都有江南流行的马头墙,有门楼、照壁、前厅、厢房、后厅、书楼、闺阁及后花园。厅大室小,冬暖夏凉,每进以天井采光,屋内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曹墩村庄布局特色就是“绿水穿村流淌”,前街后街都有清澈的河水潺潺流过,保障村民的生活,而且可以排污防病、及时防火。曹墩人家家户户都有养兰花的习惯,各种兰花,风姿百态,其中有一种独特的兰花,被村里人称为“董公兰”。
曹墩地灵人杰,历史上曾出过状元1人,举人几十人。元初理学家杜本曾在曹墩隐居多年,构筑“思学斋”“怀友轩”,号为“聘君宅”,会友著书立说,创作了大量赞美武夷山的诗篇,名传一时。更有清代学者董天工(为曹墩董氏十二世祖)编纂《武夷山志》,誉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