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天工与留云书屋
董天工性爱山水,情钟武夷山,在回乡省亲期间,遍览武夷名胜,收集旧志诗文,亲加考订,编纂《武夷山志》8册24卷。《武夷山志》详细叙述了武夷的山水、形胜,历代所受封赐,并详尽介绍了历代到过武夷山的诸多名臣、官宦、隐士、僧道等,还记录了一些古建筑的兴废更替及山中古迹、物产等,为后世研究武夷山的自然与人文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董天工为编纂《武夷山志》吃尽苦头。为了避开尘世喧嚣,潜心研读史料,他选择了武夷山三十六峰中的最险一峰——接笋峰上的留云书屋隐居下来。接笋峰是武夷山云窝景区一绝,千仞绝壁临水,三面绝壁连接山峰。接笋峰北面高耸着两列奇峰即仙掌峰、天游峰;南倚隐屏峰。峰峰对峙的峰脚下是著名的“茶洞”。历代都有名羽雅士在洞内卜筑隐居,如宋代刘衡建“中隐居”,明代李钟鼎建“煮霞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董天工的父亲董茂勋别出心裁,沿溪探索,终于看中云窝的接笋峰。他悬梯为路,搬运砖块,打造石条,在半山腰处构筑书屋。此处悬崖凸显,书屋匿于峭壁脚下,石条为基,砖墙为壁,雨不可袭,无须盖瓦。书屋面积不过20平方米。在此人迹罕至处建书屋,算是个奇迹工程。因接笋峰常年云雾缭绕于峥嵘山石间不去,所以董茂勋命名为“留云书屋”。清《武夷山志》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冬,大理学家、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到武夷山策划扩建武夷精舍之余,曾至此造访,与主人纵论义理,切磋学问,并为撰《留云书屋记》,还题了“留云书屋”匾。后董茂勋年迈,无法攀登接笋峰,留云书屋寂然于悬崖峭壁上。
高山族舞蹈
董公亭
董天工早有承继父亲编纂《武夷山志》遗愿的志向,可是身在官场的他,公务缠身,久未如愿。任职期间,因治理蝗灾立功受封,被朝廷提升时,不幸其母去世,其弃官返回武夷山守孝。为静心养性,董天工足穿芒鞋,身背书囊,头戴竹笠,跋山涉水,来到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接笋峰悬崖上,蛰身于父亲构筑的留云书屋内,清除荒草,又用俸禄盈余修了一个“望仙楼”。于是他在悬崖峭壁间生活着,很少出山。一年四季食物匮乏,就以流泉野菇补之,寂寞时仰望星斗流云。蛰身岩洞中的书屋,静心披阅史籍,勤勉考据山水方位,实地踏勘古代人文遗存,两个寒暑过去,终于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完成了《武夷山志》这部鸿篇巨制。
董公已逝250多年,后人为纪念他,还建立了许多纪念祠,如我国台湾彰化还建有董天工祠。而在董公故里也建有一座董公亭。
如今,董公故里曹墩已辟为“乡村风情、农家旅游”村向游人开放。南来北往的游客,在董公故里欣赏那老牛水车的美丽田园风光,口尝那独具农家特色的“董公家宴”,喝着那味道香醇的“董公家酒”时,对董天工的敬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原董公故居后花园“影翠轩”中那棵铁树平添新叶,长势特别旺盛,仿佛预示着董公故里的旅游开发事业生机勃勃,蒸蒸日上。
曹墩村头董公亭及亭记,让人既能饱览四周美色,又能缅怀逝者。
董公亭长12米,宽4米,高5米,为矩形亭,共五榀十柱,纯木结构。双重檐,八角向上翘起,仿佛一只展翅待飞的雄鹰。亭正梁上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