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溯本沙堤地 牧海耕山白鹭天 福鼎沙埕大白鹭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大白鹭地处闽浙交界的福鼎市东南沿海,距市区近50公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是沙埕镇管辖的一个行政村。东出水澳,南接王谷,北连小白鹭,西通店下镇溪美村,为沙埕沿海下半片辖区与店下镇交通往来的主要通道。
大白鹭古称“白露”,其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据宋代状元、曾入阁任右丞相、后出任福州知府的梁克家在他主纂的《三山志》中记载,“白露”隶属于长溪县劝儒乡望海里,这是大白鹭有史料记载以来最早的村名。清乾隆四年(1739年),由原属霞浦县劝儒乡之望海、育仁、遥香、廉江等4里划出设置福鼎县,“白鹭治归四都,原州育仁里十二都”(《福鼎旧志集》卷一“疆域”,第20页)。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设称“翠露堡”,隶属于福鼎县玉溪镇,辖水澳、官城等9个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隶属于店下镇,后划归沙埕镇辖区,大白鹭作为官方村名沿用至今。
自古以来,大白鹭就是福建海防重地。据《福宁府志》记载,“烽火门居霞鼎之交,当浙闽之冲”,“烽火门水寨……内有白鹭、南镇、黄岐等汛。与沙埕、三沙相为犄角,甚为冲要”,“沙埕汛当福鼎港口,孤悬海外,与南镇、白鹭对峙,上接关山,下连烽火”(《福宁府志》卷三“地理志·海防”,第43页)。“烽燧即烟墩。明初设三十九处……南岭、白露、水澳、十九都”(《福宁府志》卷七“建置志·烽燧”,第155页)。《福鼎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鼎邑之南金、全家山、三石、大峰、黄岐、白岩、南岭、白鹭、水澳、沙埕等10处筑有烽火燧,由福宁卫拨军哨守”,“清康熙八年(1669年),白鹭防治归桐山营之四分防南镇汛所辖”,乾隆四年(1739年)福鼎置县后,作为紧要澳口的“大白鹭汛额设外委一员,兵丁十四名,潋城巡检就近巡防缉捕”(《福鼎旧志集》卷五“海防”,第109页)。福鼎置县时“在福鼎的硖门、秦屿、白鹭、南镇、前岐、点头等6个埠设置税埠,六埠年征埠税白银130两”,其中白鹭埠税银30两。20世纪80年代初,在大白鹭村设立福鼎县白露边防派出所。
大白鹭董氏宗祠
大白鹭村面海靠山,其地理环境与祖籍地沙堤村多有相似,为董氏先祖迁徙和定居提供了便利条件。这里有远近闻名的沙滩,号称“银滩”,宽数十米、长数百米,可供泊船和旅游观光。现有海域面积965亩,紫菜养殖面积3460多亩;山林面积1335亩,森林覆盖率85%。村居有董、曾、高、陈、王、林等近30个姓氏,人口1200多人,董姓占三分之二强。2016年,大白鹭村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是福鼎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二、宗祠大观
古人云:“祠堂之建所以承先灵,亦以启后裔。”200多年来,大白鹭董氏先辈后裔族人感念先祖开疆拓土之艰辛、创业兴族之功德,一心筹建董氏宗祠。1986年,老辈族人积极倡导,得到祖籍泉州沙堤、永宁等宗亲的关心支持和大力帮助,与旅居海外的宗亲多方联系,牵线搭桥。1987年冬,永宁董氏旅菲宗亲董清耀先生不顾八十高龄,不计路途艰辛,来到大白鹭探亲,使大白鹭和川石、水岙、跳尾头的董氏亲人备受感动和欢欣鼓舞。董清耀宗亲在经过实地走访和勘察后,独资筹建大白鹭董氏宗祠及大白鹭村至溪美村的简易公路,总投资10万多元港币。董氏宗祠在建设过程中更是得到沙堤、永宁众多宗亲的鼎力相助,特别是董伦助先生亲临现场出谋献策数十次,长乐董氏宗亲董东其先生亲临大白鹭为宗祠选址,其弟董东堡时任福鼎县县长,负责接待董清耀先生,并关心过问宗祠兴建工作。经过董氏族人的共同努力,董氏宗祠于1988年始建,1989年竣工,并举行晋祖大典。
董氏宗祠坐落在村居南丘山下,地处沿海,初建时为砖木结构,因其常年遭受台风侵袭,造成大部分屋顶梁木腐烂,墙体漏雨,加之年久失修,宗祠破败不堪。2000年后,经宗亲理事会研定,在原址重建董氏祠堂,再次得到沙堤和永宁宗亲大力支持,及在外工作的董氏族人鼎力相助,共筹集修建资金80余万元,于2002年动工,2005年冬竣工。2006年1月7日,农历乙酉年十二月初八日,举行新祠落成典礼和祭祖活动。2018年又对祠联进行重新整装。2019年着手完成宗祠埕地硬化、花草绿化、小孝思堂披瓦及食堂杂间重新修建等项目。
董氏宗祠坐南朝北,为砖混结构,五开间三进式,内中设有天井,分上下两层,上层设置神龛,供奉董氏列祖列宗神位,下层为宗族议事厅。宗祠占地面积2226平方米,建筑面积456多平方米。宗祠背山面水,埕地开阔,根基稳固,翘檐碧瓦,雕梁画栋。白露溪自马家山一路缓缓流来,经过祠前,直入东海。
三、家族繁衍
大白鹭《陇西郡董氏族谱》记载,清乾隆年间,沙堤董氏肇基祖善顺公第十三世孙旭艺公、第十一世德廷公、第十二世孙日姜公和第十世孙明抛公先后由泉州石狮永宁乡沙堤相继迁入白鹭,至今已200多年。其中,旭艺公为善顺公长子铺顶公长子邦辅公(沙堤、永宁长盛房)之星房十一世孙,于乾隆初年从泉州晋江永宁二十都沙堤乡迁大白鹭,开派乾房,在福鼎经商,传10世。德廷公为铺顶公次子邦瑛公(沙堤、永宁东城房)之八世孙,于乾隆年间从泉州晋江永宁二十都沙堤乡迁大白鹭,开派坤房,传11世。日姜公为善顺公次子西山公(原谱记载为尊顶公)长子邦号公(沙堤、永宁中璜房)十世孙,于乾隆年间由泉州晋江沙堤来迁福鼎大白鹭,开派东房,传11世。明抛公为西山公(原谱记载为寻顶公)次子邦霸公(沙堤、永宁西轩房)八世孙,于乾隆年间自晋江县二十都永宁沙堤乡来迁福鼎大白鹭,开派西房,传11世。目前大白鹭董氏分支乾、坤、东、西4个房派,昭穆行第依循董飏先公立闽省董氏大昭穆。
名行:
应惟道明德,日旭焕春光。
群伦欣帝贶,孙曹敦孝友。
垂裕泽丰长,奕世振家声。
字行:
蜚声联祖曜,伟烈萃钟英。
经作守仁义,立业树忠贞。
肇基陇西起,中华万世兴。
由于大白鹭地处闽东北偏远沿海,彼时交通堵塞,出入不便,加之文化教育落后、经济发展欠缺,族人较为贫穷。为图生存发展,先后有十四世焕题公(乾房)于清嘉庆年间(1797—1821年)自大白鹭移居川石村,为川石乾房世祖;十五世春淮公(东房)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移居水岙,为水岙东房世祖;十六世光星公(乾房)于清同治年间(1863—1875年)移居水岙,为水岙乾房世祖;十一世德党公(坤房)于清乾隆年间(1737—1796年)移居跳尾头,为跳尾头坤天房世祖;十一世德四公(坤房)于清嘉庆年间(1797—1821年),移居跳尾头,为跳尾头坤文房世祖。目前,大白鹭董氏人口主要分布在沙埕镇大白鹭村、水岙村、川石村、黄岐村和店下镇跳尾头村等地。在分派乾、坤、东、西四大房中,乾房(即乾星房)共分3支,分为乾星房一、乾星房二和乾星房三(川石)。乾星房一又分为8派,分别为匏房、土房、革房(革房一、革房二两支居水岙)、木房、石房、金房、丝房、竹房。坤房共有两大派,各分4支,一派为惟攀公派下,分坤天房、坤地房、坤玄房、坤黄房,其中坤天房分为坤天房一、坤天房二,坤黄房分为坤黄房一、坤黄房二、坤黄房三;另一派为惟平公派下,分为坤文房、坤行房、坤忠房、坤信房。东房共分5支,分为东仁房、东义房、东礼房(水岙)、东智房、东信房(水岙);西房共2支,分为西房一、西房二(黄岐)。
四、祖训内涵
大白鹭《陇西郡董氏宗谱》记载着世代相传的董氏祖训。
孝父母 锡名揆度,莫忘孺慕;洵赖充闾,讵同行路;戏彩登堂,椎牛祭墓;大本偶亏,身名已误。
和兄弟 一脉所生,具迩钟情;八龙竞爽,三凤齐鸣;兄当爱弟,弟宜恭兄;埙篪协奏,和乐有声。
别夫妇 男女大伦,月老联姻;缘结秦晋,谊笃朱陈;结缡义顺,交颈情亲;鸿眉举案,白首如新。
严内外 桑中示贬,帏房必辨;男不内窥,女不外践;杂坐避嫌,异居守典;授受不亲,逾阈绝鲜。
训子孙 后生继起,蒙养宜先;误趋陋习,多起少年;行惩燕僻,志勉家贤;有典有则,孝悌力田。
明义利 物各有主,非有莫取;浊富一时,廉名千古;兔窟徒劳,象焚奚补;利孔弗争,问谁敢侮。
恤宗族 瓜绵椒蕃,族谊须敦;千支万派,一本同根;何远何近,谁卑谁尊;相亲相睦,分润推恩。
序长幼 少长无争,相让和平;名尊长者,礼重先生;负剑辟咡,隅坐随行;应对进退,宜戒骄盈。
信朋友 里巷嬉游,正士所羞;心盟金石,愿表车裘;道同志合,声气相求;孙周总角,高义常留。
争戒讼 合礼亨嘉,血气奚夸;争消蛮触,讼戒齿牙;相依仁里,莫结冤家;行惟强恕,不欲无加。
勤职业 隶卒优娼,非民之良;士期经国,农务助公;通财在贾,执技维工;各循尔职,上报国家。
敦伦纪 各敬尔身,无相夺伦;
混宗耻郭,盗嫂笑陈;梁防荷敞,
河戒台新;名也必正,语不欺人。
大白鹭董氏族人秉承“正谊明道”,重视耕读传家,弘扬家道家风,其祖训内容包括“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严内外、训子孙、明义利、恤宗族、序长幼、信朋友、争戒讼、勤职业、敦伦纪”等,共有12条。这些祖训上及宗族和父母,下至兄弟与子孙的人伦亲情,同时兼顾社会的义利、诚信、职业、戒讼、伦纪等道德观,内容广泛,针对性强,饱含着董氏先人对子孙后裔的教育培养与期许。历代董氏先贤先进良善之举堪称楷模,为我辈树立了典范。如乾匏房董光侯公“为人勤俭,待家乡人重”;坤黄房董光石公“居家俭约,孝悌为人,乡人咸称赞焉”;水岙乾革房董群圣公“秉性坚刚,居家节俭,乡里评月旦者,以君孝友一庭内外无闲言”;乾金房董群纯公有“官章良臣”之褒奖。
五、习俗传承
大白鹭董氏源自泉州永宁,其传统民俗节庆多与闽南相同,虽历经200多年的岁月烟尘,依然保持着古朴、庄重的闽南风气。在此,简述其特殊的普度习俗。
大白鹭董氏规定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这一天为“普度节”。
相传,其先祖旭艺公、德廷公、日姜公和明抛公等先后于清朝乾隆年间由泉州永宁乡沙堤移居鼎邑白鹭。当时,董氏先人经由海上一路北来,海途中险风恶浪突起,遂跪祈海神妈祖护佑,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平安抵达闽东海域,择居大白鹭村。而后,董氏先人和后裔为还愿神灵,缅怀先祖,超度亡魂,祈愿海上生产安全,全村保家安境,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举办传承于闽南的“普度”这一活动。普度节已成为大白鹭村的传统民俗文化节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供有妈祖神像,董氏宗亲都会举办祭祀活动,作为地地道道的闽南董氏后裔,普度节更像是大白鹭董氏子孙的一个胎记,一个文化记忆。
普度节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就是“祭海”。通过“送神船”等祭祀活动,祈求海神妈祖保佑全村平安。
人们在天后宫神庙和海边沙地上,设置香案,摆上“五荤”“五素”“五谷”“五果”“五香”等供品。主祭者带领信众焚香跪拜,诵读祭文,祈求妈祖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海上生产生活平安。此外,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九月初九日,宫内也会搭台唱戏,妈祖出巡,热闹非凡。
普度节期间,村民们自发抬着泗洲文佛、海神妈祖等民间神像巡游,全村人参与游境。其间穿插着一些秧歌、龙灯、旱船、腰鼓及“坐刀轿”“跳大神”“舞刀人”等民俗项目,与《八仙过海》《西游记》等社戏曲目沿街表演,场面热闹非凡。
妈祖巡游
祭送神船
此外,董氏族人还会制造一艘神船,用木片做成骨架,船身长2米、宽0.9米左右。人们还为神船“化装”:全船由色纸粘糊,船身绘上彩画,船头和船尾各插一面红色令旗,船头两边画上一对船眼,船舱顶上绘有罗盘图案,船上竖立双桅杆,上面分别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并依顺序安放身穿梭衣、手拿渔具和捕获大鱼的渔翁、水手、艄公等纸人像,即船头水手、船中渔翁、船尾艄公等。
普度节长则半月,短则五天,世代沿袭,历久弥新。其间,董氏族亲和村人走亲访友、敦亲睦族、和谐邻里,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保护了传统文化遗产。
六、祠堂楹联
2018年,大白鹭董氏宗祠理事会对原有宗祠遭损毁的老旧祠联进行了重新整修,组织族内文化人先后南下永宁沙堤,北上浙南地区,走访董氏宗祠,精心编撰祠联。本次重修祠联20对,历时半年之久。修葺一新的祠联与宗祠相得益彰,展现祠宇气派与文化底蕴。
沙堤铺筑长,木荣花馥争春色;
白鹭腾飞远,子贵孙贤立世铭。
横批:银青柱国。
这是悬挂于大白鹭董氏宗祠围墙大门头的一副对联,由网络上通用联整改而来,采用二复合句式,五七言相加的十二字联。
横批“银青柱国”,典指董氏宗族先祖宋代董兴以军功受封太尉,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赐“开国伯”爵位。其子孙八世相袭,且科第蝉联。故祖籍地泉州沙堤董氏宗祠现仍保存一副对联:“八世袭封光祖德;五庚科甲振宗风。”
上联意思是:沙堤,唐代专为宰相通行而铺筑的砂石大路。此句意指大白鹭董氏先祖从永宁沙堤村迁来,沙堤祖地源远流长,枝繁叶茂,万古长青。下联意思是:董氏祖先于清乾隆年间从闽南迁来白鹭村后,耕山牧海,生息繁衍,壮大扩展,子孙贤贵,立世名望,播惠四方。
姓赐启鬷川侯董;
宗开承闽国将臣。
横批:正谊明道。
这是悬挂于祠宇大门头的一副对联。本联是自撰联,属于七言联。
横批“正谊明道”置于门楣之上,语出汉代大儒董仲舒。董仲舒为江都王相后,提出了著名的儒学思想,“正其义(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简谓之“正谊明道”。说的是做人做事不要谋求一己私利,不要贪图一时近功,合乎“正义”的利,乃公众之利,是最长远之利;合乎“规律”的功,乃天下之公,是最大之功。董仲舒把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和大谊大利、大道大功结合起来,这对个人和国家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上联典指董姓起源很早。相传黄帝裔孙飂叔安生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许多龙会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赐封他为鬷川侯豢龙氏,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便以董为姓。下联典指福建董姓开宗源头。入闽始祖董思安,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审知入闽,是五代十国的闽国十八部将之一,距今已千年。大白鹭董氏是从闽南泉州永宁沙堤村迁徙来的,沙堤一世祖善顺公是董思安十四世孙。
悬挂于祠宇室外的对联共有6副:
华宇祥光披万代;
崇祠紫气聚千秋。
汉廷方正名儒裔;
宋代银青太尉家。
绳祖武承先启后;
振家声继往开来。
第一儒尊荣汉后;
无双郡望赫闽南。
勤俭传家敦孝悌;
信诚处世效贤良。
忠孝仁和承祖训;
诗书礼乐构家风。
悬挂于祠宇室内上下厅的对联共有11副:
堂思祖德,天高地厚恩隆祀典;
祠缅渊源,水远山长孝振宗风。
海展宏图,敬业兢兢绳祖祢;
峰擎梦笔,殷期切切授昆仍。
宗族昌盛,龙腾鲤跃声名远;
祖宇辉煌,桂馥兰薰天地长。
沿袭宗规,春秋献礼,蒸尝祈福祉;
遵循梓俗,鼓乐娱神,普度佑平安。
直笔著三河,岂待他年追直史;
鸿文超二汉,当思此日继鸿儒。
对策衍天人,佑启千年孙子辈;
题门逢圣主,远追两代帝王师。
子孝孙贤,承祖德慎终追远;
兄和弟睦,续宗功积厚流光。
寻根溯本,沙堤渥泽竹苞松茂;
牧海耕山,白鹭翛翱天广地高。
韶年滋名士,美好家园同划策;
盛世沐英贤,和谐社会共谋篇。
日曜乾坤,上下五千年,应为共祖;
月明山水,东西三万里,皆是同宗。
儿孙贵盛,宗功佑默钟麟趾;
桃李芳芬,祖德潜扶萃凤毛。
同时,在祠宇左侧“孝思堂”悬挂着一副自撰对联:
崇仪祀典,当孝思不匮;
笃理伦常,以明德唯馨。
七、祖坟墓葬
大白鹭董氏先祖现有四座祖坟,分布如下。
(一)乾房祖墓
旭艺公祖墓宗谱中记载位于村居“野猫墈”,即“无嗣宫”附近。祖墓重修于2010年,重立的墓碑上刻有“旭艺董公之墓”文字,此为乾房祖墓。旧碑石置于墓园一角,青石质地,长方形状,长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厚度约6厘米。碑石正面镌刻有文字,字迹清晰可见,上方两端刻有“沙堤”二字,中间竖刻有“长六董公”4个大字,别无时间记载,难以看清是哪个年代的物件。
(二)坤房祖墓
宗谱中记载位于八十丘水库顶。重修于2017年3月,墓碑上正中竖刻“第九世祖考明志、妣王氏董公佳城”等文字,左右两边分别刻着“附葬第十世祖德点,德挺妣吴氏;第十一世祖圣义,圣九妣王氏”和“附葬第十二世祖旭早、习、此及妣郑、侯、林氏”。旧墓碑置于墓地一角,旧碑文记载详细:“陇西郡清祖考府君明志董公、妣王氏孺人董妈,父德挺公、母吴氏孺人同葬,阳孙日信、曾孙名早此十同奉祀,嘉庆十八年腊月廿七辛时葬。”
(三)东房祖墓
宗谱中记载位于村居“花蕉头”。重修于2011年,安葬着东房迁居始祖日姜公及妣龚氏。旧祖墓原为简易坟,位于花蕉头路下,内葬两口棺木。因2010年新修白鹭到水岙乡村公路需要拓展路基,遂将旧坟迁于现在位置,迁移时未见有旧墓碑。
(四)西房祖墓
宗谱中记载位于跳尾头“企南石”。重修于1987年冬,2006年春重立墓碑,安葬西房迁居始祖明抛公及吴氏,太上高祖德石公及薛氏,太高祖日木公,附葬太祖旭乾公,高祖焕臭、焕反及妣孙氏,曾祖春芳及妣杨氏、春交及妣王氏,以及光、群等辈先人。据说墓是从别处迁移而来的,未见旧墓碑。
八、逸闻轶事
大白鹭村地处闽东北沿海,是一个村民常年与大海打交道的渔村,历来就有信仰妈祖的习俗。有关天后宫的来历,有两个传说。
其一:据说村民铺顶公的后裔(也可能是第十二世旭艺公)梦见南飞一石炉,辰时果见此炉降落在白鹭东面距海不远的村头,于是便在古石炉落脚处建宫塑像,而后从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而来。200多年来,宫庙几经兴废,香火不断。现在的天后宫于2010年经过改建,规模扩大,占地面积1080平方米,宫内有妈祖等像,原来的古石炉现存在宫庙里,作为历史的一个见证。
其二:董氏先人于清乾隆年间从闽南永宁沙堤漂洋过海而来,迁居于此,繁衍生息。据说,东面村头即今天后宫原址原是一丘水田,年景好时可收割谷子一大箩筐。一日,村民董旭艺(即董氏迁始祖之一、铺顶公派下第十二世孙)在此耕田时,犁头突然碰到一块石头,挖出来一看是一个貌似炉子的东西,清洗干净后,石炉上刻的“妈祖娘娘”四字赫然醒目,便在此建庙塑像供奉。
(福鼎沙埕大白鹭董欣潘、董帝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