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宗祠通用联
(一)四言通用联
“千秋良史;百代儒臣。”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亦称史狐,周人辛有的后裔,世袭太史。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欲谋杀赵盾,赵盾被迫出走,未越晋境,其族弟赵穿攻杀灵公于桃园。当时董狐任太史,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下联典指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其在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被举为贤良。武帝时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江都王相和胶西王相。他提出“天人相与”“君权神授”学说,宣扬“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神学体系。创立“三纲”“五常”体系,教育上主张以教化为“堤防”,立太学,设庠序。建议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开启了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著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董子文集》等。
“读书行路;种杏成林。”上联典指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人,官南京礼部尚书。其书法从颜真卿入手,又先后学虞世南、王羲之、李邕,分行布白,疏宕秀逸,很有特色,对明末清初书坛影响极大。擅长山水画,讲究笔致墨韵,以清润明秀为特色,主张作画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后来画论产生了积极影响。著有《容台集》《容台别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等。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侯官人董奉,字君异,住在庐山,为人治病不收钱,让治愈者种杏树,数年间得十余万株,蔚然成林。故后世常用“杏林春满”等词来称颂医家。
“天人三策;兄弟五奇。”上联典指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下联典指三国魏乐平侯、司徒董昭及其弟董访等人的事迹。董昭,字公仁,定陶人。
“双成笙韵;小宛香奁。”上联典出历史神话故事,相传王母命其侍女董双成吹玉笙,驾鹤成仙。下联典指明末秦淮名妓董小宛,其集古今闺帏韵事为《奁艳》一书。
“光前裕后;燕翼贻谋。”此为金门县董氏家庙联。
(二)五言通用联
“春风先入户;暇日偶窥园。”全联典指西汉董仲舒事。
“竹送清溪月;松摇古谷风。”此联为明代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董其昌自题联。
“贤者亦乐此;卓尔未由从。”此联为杨涛著《纪晓岚外传》第十五卷中之董姓厅堂联。
(三)六言通用联
“搏击咸称卧虎;文章屡世占鳌。”
“宗祧远承粤海;祠堂永著龙城。”此联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董氏宗祠联。
(四)七言通用联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此联为董其昌撰书浙江省平阳县通福门培风阁联。
“苍松翠柏窥颜色;秋水春山见性情。”此联也为董其昌所题。
“澄澄水映千江月;淅淅风筛一岸蒲。”此联为金代戏曲家董解元《西厢记》中联语。
“麝墨轻磨声韵玉;兔毫初点色翻鸦。”此联也为董解元《西厢记》中联语。
祠堂楹联书法或正楷或狂草,其形式或短对或长对,与祠堂建筑风格一同构成一道文化风景线。
董氏祠堂楹联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