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董奉草堂
董奉草堂位于福建长乐国家森林公园之董奉山中心景区、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辖区内。董奉山原名福山,后人为纪念曾在此山行医传道的神医董奉而易名为董奉山。它是长乐境内的主要山峰,也是福州不可替代的御风屏障,享有“一旗二鼓三董奉”之声誉。董奉山主峰海拔577米,气势雄伟,森林茂密,沟壑纵横。它集人文景观、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景观于一体,山高林密,空气清新,堪称中国之“神龙架”。董奉山脉一脉相承,三大景区连点成片。公园内山、泉、林、石各具特色,既承载着千年历史积淀,又独具文旅探幽之魅力。公园三大景区由董奉山中心景区、竹田岩景区和腊溪源景区组成,属城郊型森林公园。公园汇聚名人(董奉)、名山(福山)、名水(腊溪)、名树(千年奇岩红榕)和名果(青山龙眼贡果)于一体,真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8年12月25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正式设立福建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2013年调整经营范围后,更名为福建长乐国家森林公园。
董奉草堂面积398.2公顷。区内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照壁、清代名医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建安“三神医亭”以及各种石刻景点。
草堂前有一杏林广场,广场外圆内方,寓意着天圆地方。沿着广场东西走向的中轴线,往西而行,迎面是一座高3.6米的董奉雕像,为花岗岩整石雕刻。只见他身着宽袍大袖的汉服,左手持葫芦,右手背于身后,昂首挺胸立于风中,髯须飘飘,注视世间芸芸众生,眼中透出无限的忧伤和怜爱。
草堂的南大门前有一条人工凿就的顺势而下的溪流,溪上架着一座古朴的石拱桥,踏过桥,门额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题写的“董奉草堂”四个大字映入眼帘,端庄凝重,格调高逸。
进入门内,迎面是一座雪白如镜的照壁,上覆青灰筒子瓦顶,中间是中国书协原副主席刘艺的墨宝“杏林望重”。
中国长乐中医馆位于照壁的左侧,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筑风格以汉末三国时代为主,就连馆内悬挂的10多盏桶式红灯笼,东两两面镂空窗格也是根据当时的风格进行装饰,具有很深的韵味。中医馆大门上的“杏林春暖”金字匾额由中国书协副主席苗子题书。
南雅堂位于中医馆的右侧,主要展览清朝名医陈修园的生平事迹。门楣上的“南雅堂”三字由中国书协原副主席刘艺题写。
草堂依山而筑,由南雅堂旁登山,便可踏上福山龙道。福山龙道全长2300多米,路旁绿树掩映,四季花开不断。龙道左边是太极广场,占地面积360平方米,高5米的太极炼丹炉挺立着,丹炉前的广场地面还有一个灰黑两色石头拼成的太极图案。这一切似乎都在述说着董奉当年行医修道、炼丹济世的故事。
拾级而上,便会见到一组石雕,三位身着汉服的老者正围坐在石桌前,居中的是作为主人的董奉,左手边是张仲景,右手边是华佗。时空穿越,“建安三神医”齐聚于此谈医论道,气氛颇为热烈。这也是医者仁心的生动体现,所以此处景点名为“杏坛论医”。
董奉草堂
福山龙道上建有多个亭台,其中第一座便是董奉亭。亭子为方形汉亭,亭前石柱上挂着“虎踞杏林春日暖;龙蟠橘井水泉香”的对联。对联中“橘井”“泉香”也是医学典故。相传,西汉年间湖南郴州东门外有一位姓潘的姑娘在河边洗衣时遇奇怀孕,并生下苏耽,即后来的苏仙。苏耽长大后十分孝敬母亲,得异人授仙术、通医道、识百药,聪明勤奋,为民治病,造福乡里,后来跨鹤升仙。他走前对母亲说明年郡里将有大疫,教她用房前井水和井旁橘叶来熬汤,救治郡民。第二年,果如苏耽所说,郴州发生瘟疫。当疫情发生后,苏母按照嘱咐取井水和橘叶熬汤救治了不少郡民。自此,橘井泉香这个典故就流传了下来。亭后石柱上书“鹤随仙去寻芝草;龙化人来问宝丹”,也是关于董奉的传奇故事。沿着龙道前行,董奉亭旁的深涧中有条长长的石脉,似裸露的龙脊,一直延伸到山顶。顺着龙脊,一路建有仲景亭和华佗亭。华佗亭为福山龙道最高亭,亭旁还有一处观景台。登临览胜,山石、田园、海天一线之美景尽收眼底。
“百草园”是董奉草堂三宝之一。它占地面积10多亩,种植金银花、枸杞、月季、何首乌等30多种名贵中草药和1000多株银杏、大小杏花树等稀有药树。园内各种形状的石头上还饶有趣味地刻着“虎守杏林”“玉兔捣药”以及各种中药联语和谜语等。
百草园南坪“玉兔捣药”景点旁边有一口古井,已有一千八百年历史,它也是董奉草堂三宝之一,俗称“仙井”。传说此井与董奉山著名天龙井同出一脉,其水清冽甘甜,当年董奉常以此泉熬制丸散膏丹,医好无数疾病。
在中医馆旁太极广场边缘竖立着一个硕大的宝葫芦,这也是董奉草堂三宝之一,往太极图边一摆,便打造出董奉悬壶济世的意境。看着它,依稀感觉它里面真盛着“灵丹妙药”“琼浆玉液”一般。
妙哉草堂,有诗赞曰:“草堂新筑傍溪水,药草飘香百鸟闲。郁郁杏林生意满,医仙还似旧时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