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同祀董应举

七、三地同祀董应举

董公功绩人人敬仰。历史上前后建有三座祠:一座为“董司空祠”,在武夷山八曲御茶园通仙井左,武夷山人祭祀他,是因他开课讲学,授业解惑,传播知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因年代久远,现已毁没。另有一座“董见龙先生祠”,在福州城内府学里,现政府修复保存。还有一座是1995年塘头村董氏家族为纪念和宣扬董公为国为民、为家乡故里做出的历史功绩,由热心者自愿献资,在青芝山兴建的“董公祠”。

(一)董见龙先生祠

福州人建董见龙先生祠纪念董应举,一是为他的美文,二是为他的治水之道。他曾以满腔的热情和秀丽的文字,宣扬古城之四通八达的内河网道。他的《省城山川议》一文中有这样的文字:“省城水法,龙腰东北诸山之水汇于溪,送入汤水关;龙腰西北诸山之水汇于湖,送入北水关,此二龙送水也。最妙洪、台二江之水,挟潮绕入西水关,环注而东,而海潮又自水部门直入,环注城中,与送龙水会,进以钟其美,退以流其恶,最为吉利。从来有水关而无闸限亦不闭塞者,以潮汐往来,非若他处有出无入之水,虞其泄漏也。”更为重要的是,他为美化福州环境付诸行动。《全闽明诗传》记载:“曹学佺与董应举议塞龙腰……浚福州护城河,开浚西湖。”福州《西湖志》中也证实了董应举的这番作为,写道:“崇祯八年,郡绅孙昌裔呈请重浚西湖。在籍董应举、广西副使曹学佺相与开浚。”无论是宣传福州,还是疏浚内河,开浚西湖,都使当时百姓,乃至今日榕城居民深感董公远见卓识,造福后人。

青芝山董公祠入口处

董见龙先生祠位于朱紫坊花园弄府学里5号。这是一条没有路牌的狭窄弄堂,就在著名的芙蓉园附近。府学里有两个急转弯,在弄堂尽头,南端紧挨着协和医院新建的外科病房。祠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保存较完整。占地面积335平方米,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马鞍式山墙。该祠一进一厅,祠厅两侧为厢房,厅朝南,前有天井、回廊围护,均铺条石,而祠门是西廊侧向朝西而开,门上的石匾额正书“董见龙先生祠”,其上为一竖立的石匾,上书“奉旨重修”。2007年,董见龙先生祠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青芝山董公祠

连江家乡百姓建祠供奉董公的主要原因是,董应举在家乡大力兴修水利置义田,建寨筑堡防外患,兴办公益事业,以及开发青芝山。为铭记董公功绩,追慕董公风华,1995年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董氏家族海内外后裔热心集资,经福建省建设委员会批准,建造了这座纪念祠,重塑全身塑像,陈列生平事迹,让人参观瞻仰。董公祠庄重、肃穆、宏伟的气势,以及董公睿智、威严的塑像,凝聚起一股感召人心的力量。

董公祠位于青芝山莲花峰下湖坪上,是一座沿袭明清风格的对称式仿古建筑,占地面积15亩,祠宽27米,深36米。主体建筑是由砖石和钢筋混凝土结合而成,坐东北向西南。共立柱82根,主柱拔地而起,雄伟有力;柱根础石盘踞,坚实稳固;柱上梁、枋、檩、椽互相穿插,浑然一体,坚固而美观。梁架之间斗拱、雀替、鱼龙、垂花雕镂,彩绘装饰,大方而庄严,极具民族特色。

董公祠正堂内景

大门褐漆,青石横额“董公祠”。角门左额“人杰”,右额“地灵”。屏墙为双层翘角,气势磅礴。祠大门宽2.13米,高3.22米,上穹拱形,凝重肃穆。大门两侧边门宽1.08米,高2.76米,亦系拱形,门内各接花木小方井。两边墙帽有灰雕白象坐骑,安详自在。两侧稍低矮的风火墙与厢房山墙相连。前厅高5.35米,正殿高8.3米。硬山式屋脊镶嵌有“双龙吐水”和“二螭衔脊”,惟妙惟肖,生趣盎然。

董公祠环境优美,内涵丰富。祠前停车场旁依旅游古道。入口处有一对石狮,高大威武。拾级而上来到祠前广场,深31米,中间一条石道,直抵大门。祠背靠莲花峰,站在观莲石上,昂首仰视,可见一朵莲花含苞欲放。站在大门前远眺,能看到两座山峰,形似对视双狮。广场两侧有3组天然岩石,千姿百态。左边岩石形似鱼尾,尤为奇观,近处又有7块石头,人们想象为卵,叫作“鲤鱼产卵”。门前一对迎客石狮,笑容可掬。进入大门,屏门石柱上,镌刻林焕章书写的董公生前集语楹联:“三岛十洲安知吾里非是;洞天福地得之海角益奇。”转入屏门是门厅,内壁镶嵌碑刻,天井排竖两块石头,上有福建省民政厅原厅长董启清题刻“双印”,意为董公一身两侍郎,执掌两颗印信。正中石阶宽5.9米,寓董公59岁始开辟青芝山之意。台阶上青石雕制“丹墀”。踏阶而上正堂,当中供奉董公塑像,像龛额书“名宦乡贤”。廊前石柱有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明俊书写的楹联:“百洞玲珑看闽海生辉青芝献瑞;双狮对峙望八仙入胜菡萏钟灵。”另有一对青石雕制的龙凤石柱,龙飞凤舞,栩栩如生。门柱一副楹联:“盐铁兼司难得冰心同皓月;林泉归老依然风骨似梅花。”这是对董公品格的写照。上方悬挂“进士”匾额。中柱楹联“气足以夺奸佞识足以洞艰危堪称名臣一代;进能不愧匡扶退能不忘康济端宜崇祀千秋”,刻画出董公的高大形象。中桁标高8.3米,寓意董公享寿83岁。楹联佳句共有33副,集书法名家的行、楷、草、隶、篆书法艺术之大成。

祠四周为园林小筑。祠前数棵老榕根深叶茂,祠后数株苍松古朴苍劲,左边梅苑寒梅傲雪,右边桂园桂子飘香,后坡果树硕果累累,山上林竹古木参天,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更有一处悬岩幽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留有题刻“勺泉”,泉水清澈,长年不竭。山高水长,海天气象,董公祠坐落其中,愈显得肃穆清幽。这正是祠因景而增美,景借祠而扬名,游客赞叹青芝山美景之时,往往同发怀古幽情。祠左右筑有两道围墙,全长210米。林间通道铺砌石径,漫步其间,别有一番心境。石椅石桌,供人小憩,谈天说地,自得怡然。园内小筑,一为“八仙居”,是董公当年开山辟洞在八仙岩所筑小屋,作为休憩之所;一为“太虚堂”,是董公曾在福州乌石山北建的别业,因废久,今易地重建于此,以为纪念。太虚堂右上方有一摩崖题刻“乌石”,意为福州乌石山于此再现。

董公祠正堂外景

董公祠选址定向、建筑构思、楹联撰句、名家书法、石雕工艺和自然景观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为江山增色,与胜景共存。特别是董公立身行事、高风亮节,更值得后人敬仰和传承。

青芝山董公祠,是对青芝山名胜开拓者董应举的真诚怀念,表达了对这位先贤的崇高敬意。董公祠中的董应举生平事迹展览,展示与董应举有关的遗址、遗迹、文献等资料,介绍他在官慷慨任事、廉正耿介、利国利民的精神,以及居乡诚心诚意调查研究,力促当政为百姓兴利除弊等事迹。董应举留存给后人的不仅是他开辟的青芝山名胜,更重要的是他的廉洁奉公和敢于与权阉做斗争的精神以及他的勤奋理政、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对于促进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