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宇钟灵尝金屿 宗堂毓秀仰盘光 泉州丰泽金屿董氏家庙

祖宇钟灵尝金屿 宗堂毓秀仰盘光 泉州丰泽金屿董氏家庙

一、地理概况

丰泽区地处泉州市区中心区域,晋江下游北岸,洛阳江下游南岸,与惠安县隔江相望。它西与鲤城区、南安市毗邻,南与晋江市相邻,北接洛江区,而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全区总面积为129.6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常住人口72万。

城东街道金屿社区东临洛阳江畔,西靠安吉路,南与凤屿社区相邻,北接万安开发区,距洛阳古桥2公里。乌屿地处泉州湾腹地,洛阳江的出海口,曾经是泉州湾最大的海岛,后因“城东海堤”的南北大堤环绕,形成目前的丰泽区城东街道的金屿和凤屿两社区,而金屿、凤屿原来就是同一村,名为乌屿。文人雅士称其为“凤屿”,这其中有一段山海共叙的美好祝福。在洛江的桥南村有一山首峰名为“岩山”,右边小山山顶有一巨石开关如凤冠,因名“凤髻山”,洛江口滩涂又似展翅的凤凰,大自然画下了这幅“凤凰入海”的妙笔丹青,凤屿由此得名。该岛屿周边江海交汇、滩涂湿地广布、山地植被茂密,自古就是泉州湾鸟类聚集地之一,大批候鸟到此越冬。每当渔业丰产之时,成千上万的海鸟聚集觅食,整个岛屿宛如一只巨大的黑色海鸟随起随落(闽南话“黑”和“乌”同音),因此这里的渔民就将其称为“乌屿”。

金屿董氏家庙牌匾

乌屿清代属三十八都万安铺,民国时期属东洛镇,1950年属晋江县第四区、第三区,1956年属新生乡,1958年属东海公社,1961年属渔业公社,1971年属城东公社,1984年改为城东乡金屿村。现为城东街道金屿社区,金屿居委会驻地董厝。社区面积2平方公里。原为一座孤岛,形似鲤鱼嘴。社区居住居民大部分姓董,共有700多户2500多人,分为6个居民小组。

二、宗祠大观

金屿董氏家庙位于洛江出海口西岸、乌屿半岛东北角,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重建于民国五年丙辰(1916年),2000年进行内外修缮,201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奠基翻建,2013年仲秋圆满竣工。新翻建的董氏家庙面积180平方米,庙宇宽敞明亮,雄伟壮观。

金屿董氏家庙是一座二进三开间砖木结构,前后进厅堂以回廊、天井连接,燕尾脊硬山顶的双榻寿皇宫式建筑。家庙高于埕面三台阶,前堂为双榻寿,大门上镶“董氏家庙”青石匾,榻寿左右各开一扇仪门。柱上横梁配有八个用樟木雕刻的莲花吊筒及八仙,四个木雕雄狮斗座活灵活现,榻寿墙上下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龙的青石雕栩栩如生。花鸟、麒麟、双狮戏球等以及“董仲舒廷献三策”“唐末董思安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等历史典故青石浮雕,在红色琉璃瓦下显得更加醒目。

金屿董氏家庙内景

家庙厅堂雕梁画栋,用樟木雕刻而成的拱斗金碧辉煌,别有创意,令人叹为观止。多根石柱井然排列,石柱上楹联韵致饱满,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南面回廊墙镶献资五百元以上族贤、宗女芳名录,新旧家庙图像影雕,菲律宾各宗亲庆贺团及个人,中国澳门宗亲会献资名录。北面镶献资一万元以上夫妇玉照影雕、筹建委员会人员名录等。

上落大厅左右两侧分别镶有凤江董氏源流考,旅居菲港族人献资芳名及夫妇玉照影雕、碑记,铭刻诗词“身居异国心怀乡,家庙重建献巨金。情系桑梓报家恩,功德彰显留黎心”,凤江董氏家庙翻建碑志,明崇祯丁丑(1637年)科进士董飏先立的闽省董氏大昭穆。

家庙上落由大厅与后轩组成,后轩集木雕、彩画于一体,主要放置祀祖神龛,龛内供奉“闽泉始祖镇国将军思安公,二世祖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尉董兴公,十二世祖重耳公,温陵凤江启居祖文林郎端龄公,凤江二世祖松轩公、竹轩公,明正统年间进士官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主簿升龙泉县正堂梅轩讳信字一山公,凤江十一世祖皇清进士乘园公牌位”。后轩及大厅挂满了匾额,有铭记着董氏荣光的匾额,亦有兄弟宗祠送来的贺匾,除了彰显董氏家族精神的流传,亦体现了金屿董氏与省内外各地董氏宗亲之间一脉相承的兄弟情谊。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

三、家族繁衍

董思安后裔十三世董端龄,号真寿,诰封文林郎,明代迁居乌屿凤江,为凤江开基一世祖。二世祖松轩公居惠安后柳乡;柳轩公居菲律宾吕宋大明街;竹轩公居凤江;梅轩,讳信,字一山,明进士,官浙江处州府龙泉县主簿,升龙泉县正堂,有宦声,居凤江。竹轩公有子四,三世祖长名不详;次纯斋;三朴斋传八世孙赵轰,字声士,号孟园,康熙庚寅科补戊午中式第二十六名武举,乍浦参将,孙晋轰,字唐士,号乘园,康熙庚午科乡荐庚辰科进士,同胞登科第,载在郡志,居杏内;四曰省斋,居前洋。梅轩公有子二,三世祖长大舍,次二舍。自端龄公凤江肇基以来历600余年,传23世,居村700余户2500多人。双阳街道前洋村董厝居村200余户600多人。万安街道塘西村杏内董氏居村60余户200多人。

四、祠堂楹联

金屿董氏家庙及各分支家祠均有较丰富的祠联,许多祠联都蕴含着当地的典故,现摘取部分如下:

豢龙世泽;伏虎家声。

弓冶贻休不愧豢龙之统系;

箕裘继美犹有强项之宗风。

喜祠宇重开望族永赐其昌;

看神州奋起董氏再创辉煌。

承仲舒祖脉千秋才子扶社稷;

启思贤后裔万代豪杰助黎民。

沐宗恩后裔螽斯衍庆永承公侯志;

继祖德耳孙忠孝贤良长昭汉儒风。

祖宇钟灵俎豆尝新铭祖德;

宗堂毓秀箕裘永绍仰宗风。

五、习俗传承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美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胜枚举,如:南音、拍胸舞、妆糕人、提线木偶等形态性的;当地城东的“祭十班公妈习俗”等精神性的。“祭十班”超越了一般纪念活动,具有深刻鲜活的精神内涵。

“祭十班公妈”习俗发轫于泉州城东。“十班”指的是泉州城东乌屿(金屿)等十个村庄,“公妈”指亡过的先人。“十班公妈”特指明嘉靖年间泉州城东一带参加抗倭斗争而牺牲的男女英烈,他们在当地民间拥有神灵的地位,世世代代祭祀不已。

这是一个悲壮的历史事件: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一伙倭寇从惠安登陆,在泉州城东一带烧杀掠抢,对无辜村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霎时,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方有难,八方来援,泉州城东周边十村的村民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相助,官府也派兵前来支援,还有清源山东麓南少林寺武僧也参加了救援。众村民乡兵一齐杀向倭寇,刹那间,砍刀声、惨叫声不绝于耳。经过数小时拼杀,全歼入患倭寇。此后,倭寇闻风丧胆,不敢再染指城东一带。明爱国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赞道:“晋江沿海乡村,士民惯战,海贼畏之,不敢擅犯。”

“嘉靖末,天地暗,八月底,生悲案。百多逢难者,共穴相伴。”“蒙难者共穴”,使“十班公妈”献身之地蒙上更多的悲怆色彩。后来,村民在此地盖了一方小庙,庙门上有一副楹联:“卫乡御寇崇英魄;化骨埋名载道碑。”这座庙屡毁屡建,新的墓庙已迁至万安的岩仔山,与抗倭英烈纪念碑并峙。庙前的祭台上摆满三牲、水果、鲜花等供品。“十班公妈”的后裔通过祭拜来寄托自己的孝心,也以此来激励后辈爱国爱乡之心。而农历八月二十八日这一天,也成了泉州城东一带“祭十班公妈”的纪念日。

六、名胜古迹

(一)盘光亭与盘光桥

金屿社区有盘光亭、盘光塔两处古建筑物,最出名的还是盘光桥,这桥、亭、塔在当时被誉为乌屿“三宝”,是由僧道询在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主持修建的。

盘光桥,位于洛阳江出海口,乌屿岛北与陆地之间,俗称“乌屿桥”。它是继北宋建造的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之后,在洛阳江的出海口又出现的另一座海港大石桥,被列为泉州宋代的十大名桥之一,曾在泉州的海外交通史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据《闽小记》的一则传说,盘光桥又名“娘子桥”。据载:泉州有娘子桥,视洛阳(桥)虽低而长过之。相传泉人入番,舶坏,其人得岛,见巨蟒夜出,有光如昼,乃插刀穴口。蟒出,为刃伤,性急直奔,胸破肚裂,遗下明月珠累累。其人归,遂得巨富。尝谋聘富家女为妇,富家翁怪其妄诞,告之曰:“余女畏渡海风波,能作桥,又布金于桥满,当遣女。”其人作桥布金,因此当地人俗呼此桥为“娘子桥”。

传说,有一天晚上,僧道询正在为设计中的乌屿桥所存在的一个难题冥思苦想时,一阵疲劳袭来,在似睡非睡间,道询见一位同道和尚来找他,说自己是当年参与修建洛阳桥的义波。义波对道询说:“你几年来建了不少桥,但欠缺能与洛阳桥比肩的石桥;今特来把我腹中尚未用完的建桥之心盘光给你,助你在洛阳桥外的乌屿再建一座岛陆相连的大桥,使洛阳江边好事成双,也让你在青史上留个好名声。”话刚说罢,他就从胸中掏出一颗还在跳动的红心,往道询的胸里塞了进去。道询猛然从梦中惊醒,思路豁然开朗,还真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六年多的努力,共有一百六十坎,长四百多丈,宽一丈六尺的乌屿跨海石桥,就这样成功地建了起来。僧道询因念及义波和尚入梦来把他的未用完的建桥之心“盘光”给自己,就叫此桥为“盘光桥”,并在桥头(盘光桥石塔下海边)的巨岩上,凿刻“盘光桥”三大字(字径有三尺多,深一寸许),字体古朴雄劲,后建海堤时被毁。

盘光塔

在洛阳江上,还有一座名桥洛阳桥,是北宋仁宗在位后期,由时任泉州知府的蔡襄主持修建的。桥建成后,蔡襄亲自撰记书写,刻石立碑。蔡襄是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此《万安桥记》的上下两碑,记文绝、书法绝、镌刻绝,世称“三绝碑”。洛阳桥也因有此“三绝碑”而名扬古今。盘光桥与洛阳桥隔海相望,如两条彩虹,又有“洛阳双虹”之说,是原洛阳八景之一。

盘光亭是为当时过桥人休息所建造的,现址尚在。盘光桥历代曾有修缮,有记载的是清乾隆间及清末曾重修。修缮盘光桥时,盘光塔塔顶镌泉州才子庄俊元诗曰:“凤江常见水消消,磐光昼夜去还潮。波江坪现鱼鸟动,浪里尚见拉舟摇。只恨源山生不接,那堪隔断筑商桥。于今亭塔风雨落,可怜僧公建此桥。”盘光塔于1998年被列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有利于对泉州海外交通历史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仍可见盘光桥的身姿。至70年代,城东人民创“万亩海域围垦”工程,就盘光桥旧址修建为北海堤。这座大石桥虽已成为历史的残迹,但在1998年3月还以“乌屿码头遗址”的名义被公布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因道路拓建,城东海堤大部分被宽阔的水泥大道覆盖,盘光桥旧址埋入路下。现海堤两头,仅存一塔一亭原物。

盘光亭

(二)乌屿老街

乌屿居于僻壤一隅、江海一方,保留了相对完整的古村面容。大海就在乌屿渔村的前头。乌屿近海属于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广袤的滩涂在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的荫翳下,盛产着蛏、蚵、公代、蟹等美味海产品。红树林更是大自然对乌屿的馈赠,涨潮时分撑船饱览这片神奇的海上森林,是离凡尘最远、距心灵最近的时刻。

径直走入乌屿老街,低调的民居默默地呈现生活的原生态,却也刻画出渔村生命活力的发展轨迹。民居多为明清后的原物,是活态的渔村文化,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油漆斑驳但仍精致的家具,都是乌屿的生活。

前脚跨过古屋的门槛,后脚的鞋底还沾满现代都市的尘埃。沧桑,就只隔着一道门槛。

乌屿渔村见证了多少历史的荣辱兴衰,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更迭变迁;时至今日,所有沧桑、更迭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人们心底所保留的那一份记忆仍然鲜活。

“鲤城弓挂月初三,乌屿川横练正兰。”徜徉在乌屿渔村,穿越时光的羽翼寻访那个在俗世中莽撞出走的自己,那个被日常琐碎庸常秩序驱逐、掏空的心灵又重新回来,重新丰腴起来了。

(摘自泉州作家王树声文章)

七、宗祠管理

金屿董氏家庙在2014年设立家庙管委会,负责家庙的日常管理、每年春冬二祭事宜,参加各地宗亲举办的活动。在旅菲宗贤董伦润宗长的建议下,管委会利用家庙翻建剩余的资金设立家庙教育基金。自2014年至2020年共奖励考入大学本科的金屿董氏学子90人,研究生3人,共计134500元整。捐助乌屿小学添置教室窗帘,进行六一节、教师节慰问,期末奖励品学兼优学生共计20300元。

金屿董氏家庙2017年被泉州市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发展为理事单位,2018年被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评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场所。

(泉州丰城金屿董氏家庙理事会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