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匾和合:仁与恕是生命的灵光
它,是古厝的门匾;它,悬挂在大门的门楣。它的形制、命名和寓意,表达着中国人对人生的理解。
董执谊故居又称“贞吉居”,是进士出身却遭连降九级、赋闲家居二十五年、专心兴办文教的陈宝琛题赠的。原匾的另一面还刻有“味芸庐”,是董执谊从福建谘议局议员退隐之后,开设的刻印经史及医药书籍的书坊之名。“贞吉居”“味芸庐”本是同一块匾的两个面向。
贞,不忘记人为万物之灵最初的出发点;
吉,普天同庆、祥和美好的祈望;
居,平凡人的平凡居所。
当年董执谊父亲董炳章(谱名道行),在清代台湾地区儒学教育中,也是一位不能不提的人物。而站在董家父子背后,董家妈妈一手撑起了董家的传奇,功不可没。她就是董炳章夫人陈氏,一位名门闺秀,爷爷陈兰泰做过南平教谕,是林则徐的四舅父兼私塾老师,因为教导林则徐成才,入祀乡贤祠。1928年版的《闽侯县志》记录了董家妈妈的事迹:
董执谊故居
乡贤陈兰泰女孙,归董炳章。董故贫,氏自女红中馈,以及井臼、浣濯诸琐屑皆若习之有素,行之有条理,且能先事拮据,使夫一心向学。及夫任上杭、淡水校官,俸入稍丰,而氏勤俭如故,一簪一珥数十年不易。在上杭日,夫岁舍絮衣百袭,一日或携幼来,主者告以童服尽,氏闻之,急褫子藻翔之襦与之。
董炳章热心公益,一年为穷人捐出一百件棉袄。有年冬天,有人带着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来,管事的人翻找一遍,为难地说,哎呀,儿童棉袄已经都被领完了。她正好看到,便拉过自己的儿子藻翔(董执谊),把儿子身上的棉袄脱下,披在那素不相识的穷孩子身上。妈妈急公好义、先人后己的善心被小小的董执谊看在眼里,长大后,他也成了个公益心满满的人。
味,同甘共苦之味;
芸,万物有情,众生平等;
庐,结庐在人境,外户而不闭。
董执谊退隐之后,开设了书坊,除经史典籍之外,还印制长乐籍的清代医学大家陈修园著录的医书,如《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等。陈宝琛主持省会慈善事务时,邀请公推出任的董执谊为协理,参与管理普济堂、冶山善社等机构,开展育婴、敬老、济贫、劝葬等公益事业。当时从鼓楼都司巷至城隍庙的通路狭小,不便于孤寡老人前往领取救济金,有人倡议加以拓展而苦于无处筹款,后来董执谊用《闽都别记》重刊付印所得的余资拨入,使工程得以完成。
《老子》曰:夫物芸芸,归根复命。
《周易》云:无往不复,贞下起元。
“贞吉居”“味芸庐”一匾和合,展示主人的襟抱和旨趣:其大无外,文教为先;其小无内,善举为本。这其中充满中华传统哲学意味,有着“参赞化育”的儒者仁心,以及“普救含灵”的慈悲情怀。和合之间,是一种诗意的和谐。大门虽设而常关,平时进出只用小门。门楣之上,和合之间,用舍进退适时转换。
有容乃大,是它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