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源旧堂山水秀 董坑新祠人杰灵 松溪渭田董坑董氏宗祠

松源旧堂山水秀 董坑新祠人杰灵 松溪渭田董坑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松溪县位于闽浙交界处,武夷东南山麓。松溪县是福建省北部山区一个颇具特色的小县,古时沿河两岸多乔松,有“百里松荫碧长溪”之称,因此得名。松溪县辖1个街道、2个镇、6个乡。

松溪县气候宜人,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地灵人杰。相传春秋时期,著名铸剑大师欧冶子受越王之命,于湛卢山铸成名扬天下的“湛卢宝剑”,其剑列中国古代五大名剑之首。城西的九龙窑是宋代烧制贡瓷的遗址。松溪历代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及元代学者杨缨等人曾先后在湛卢山建造“吟室”讲学授徒。历代共有28人考取进士,涌现出了众多仁人志士,宋代有刚正廉明的名臣吴执中,南宋有抗金护驾名臣陈戬,明代有政绩卓著的真宪时,抗倭献身的义士张德、陈椿,有著述十一部被誉为“百粤文宗”的魏濬,其研究易学巨著《易义古象通》被收入四库全书。北宋神宗宰相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和南宋高宗宰相李纲的父亲李夔均在松溪任县尉。现今相继复原生产的湛卢宝剑、九龙窑瓷品和民间版画被誉为“松溪三绝”。

二、家族繁衍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进士董彦瑜(讳仁斋),浙江平阳人,任建州刺史,缘世纷纭不仕隐居,明珠投暗,避静清居,迁闽松邑,卜邻乐居。松源董氏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建设美丽的家园。

松源董氏分东西两族。仁斋公生二子,长海望公,讳仲珠,分东族,居县治;次子海文,讳仲玑,徙居董坑,分西族。至今在松溪董氏族人已繁衍1600多人,主要居住在旧县乡旧县村、游墩村,渭田镇东边村、董坑村、渭田村、竹贤村,溪东乡溪东村,祖墩乡岭完村、溪畔村。

其字辈为:

义烈钟嘉瑞,于斯毓哲启。

靖芳如玉树,庭宇永生春。

盛世明君正,定国佐良臣。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

三、宗祠大观

松溪董氏西族原无宗庙,直到十一世祖文车公才在胶堂村建祠祭祀,经传数世裔孙,后康熙年间鼎新重建,咸丰八年(1858年)又遭兵燹仅存地基,直至同治年间由嘉壁、嘉傅、嘉谦等合力重建,至民国六年(1917年)裔孙瑞调、斯贵、斯凤又重建改架,上下两栋,左右两廊,历经两年而告竣。据西族族谱记载,董氏宗祠坐落于柯田村内董溪仔边上。后由于人员大量外迁,居村人口不断减少,加上年久失修,宗祠渐渐腐朽荒废。

松溪董氏东族祠堂于康熙甲申年(1704年)创建,坐落在城内南街尾巷,堂号为“时思堂”,至今基址尚在。“时思堂”的寓意是:其一,时记木本水源之训,思念宗功祖德之恩。其二,“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旨在教育子孙后世忠孝为本,勤俭持家。现在董坑董氏宗祠亦引用之。后因风雨淋漓,遂有栋折榱崩之势,终于光绪壬寅年(1902年)围墙倒塌。族众无不触目伤心,遂合族商议迁地而建,派二十八世裔孙显生领头,携族内于思、于易、于巨、斯传、斯满等合力集资筹办,购买城内坐西向东陈家旧房一栋,重建董氏祠堂,甲辰年(1904年)竣工。但因时代变迁、物换星移,东族的祠堂也荒废已久。

渭田镇董坑村因是董氏最早定居开发的地方,所以命名为董坑。2010年左右,松溪董氏东族、西族宗亲发起倡议,重建董氏宗祠,选址在董坑村与董氏有历史渊源的三龙寺旁。董氏宗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平方米,砖混结构,上下二层半,共计250多平方米。宗祠面临小溪流水潺潺,紧靠三龙寺,左右翠竹环抱。每年清明节,来自四面八方的松源董氏宗亲汇聚在此扫墓、祭祀先祖。并乘春阳照临,春雨飞洒之际,每人携带几棵树苗在宗祠后山种植,绿化家乡的山川。

四、名胜古迹

三龙寺位于松溪永宁里,寺前小溪流水,古木荫翳,树影参差,也是胜景之地。闽龙启三年(935年)胜光大师开基建寺。南宋绍兴年间,松溪董氏先祖董仁斋置地五百亩捐松源永宁里三龙寺,殿宇焕然一新。千年来,历经兴废,至今仍香火兴旺。

五、宗祠管理

目前,松源董氏宗祠有十人左右组成的宗祠管理理事会,处理宗祠日常事务,组织每年清明祭祀、植树活动。全体理事尽职尽责为董氏宗祠建设做了很大努力,取得卓越成绩

光泽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