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董杨大宗祠
泉州西街旧馆驿巷是条著名的老街巷,它起自西街,南接古榕巷,巷长约200米。巷内文化史迹丰富,有天室池、元代驿站、明代染织房遗址等,全球董杨大宗祠就坐落在这条老巷的南端。这是全国仅有的董杨联宗史迹,是全球董杨宗亲的朝圣地和精神家园。2001年列入泉州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董杨大宗祠始建于明天顺辛巳(1461年),是董杨道宾公祠堂原址,整体建筑承袭明清风格。原建筑为三开间拱照墙结构,祠宇虽代有修葺,但年久倾颓。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派下裔孙炳荣追念先祖,准备重修,适杨滨海于戌辰(1808年)公车上京会试,高中进士。杨滨海归来后也怀此志,可惜上任不久便殁于官,夙愿未能实现。
道光丙戌(1826年),杨滨海伯父杨梅生时任司训,适告假归里,族人复议重修事宜,但耗费甚大,力薄难支。为筹集资金,族人群策群力,提出倡议:凡同姓者如果愿意捐资,可以进神主禄位于祠堂。此一倡议首先得到晋江曾坑杨云祥宗人的响应,随之而来的有福、泉、漳、台各外房支系的同姓者,集腋成裘,共襄盛事。
董杨大宗祠于清同治癸酉(1873年)破土动工,原来主祠三厅改为五厅,下向重建五间,护厝一列,购地扩之,历经五载,迄光绪丁丑(1877年)告竣。内阁中书杨浚为宗祠作志,翰林院编修龚显曾书之。这是董杨大宗祠第一次扩大规模,成为闽台地区董杨联宗的祖祠和祭祖圣地。
董杨大宗祠几经沧桑得以保存。1949年前,该宗祠有一段时间成为国民政府部门的办公地点,后来由于国民党军队三二五师进驻惨遭破坏。1949年后,宗祠为新峰街行政办公地点,部分为民兵队部,神龛被拆除,改为舞台,正祠改为会议厅。1960年后,作为鲤中街道办事处,正祠经修缮,基本保持原貌。1996年鲤中街道办事处易址新建,宗祠转让给鲤中派出所,至此,宗祠全部拆除夷平。宗祠几易其主,后来经过多方的协调,最后归还董杨宗人。1998年由海内外董杨族人成立“全球董杨大宗祠重建执行委员会”重建。1999年,全球董杨童宗亲第五届恳亲会在泉州召开。大会上,董杨族人提议把“泉州旧馆董杨宗祠”改名为“全球董杨大宗祠”。随后,包括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以及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尼等国家的海内外宗亲,慷慨解囊,筹资约300万元着手重建。本着提高、扩大、前进的原则着手重建,修旧复旧,经过5年的努力,在2004年一座古雅庄重、明清建筑风格的“全球董杨大宗祠”终于落成。自此,宗祠成为海内外董杨宗亲寻根谒祖的圣地。2001年,董杨大宗祠被列入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成为侨乡名祠、姓氏谱牒研究基地。
董杨大宗祠内景
泉州董杨大宗祠全称是“全球董杨大宗祠”,按照董杨联谊总会的说法,添加“全球”二字有海纳百川的寓意,因为闽南特别是泉州地区有许多旅居世界各地的族人。
宗祠建筑也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高超建筑工艺。走进董杨大宗祠,可以看到这是一座承袭明清风格的闽南建筑,红砖红瓦红屋檐。大宗祠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一亩,为两落带单护厝、五开间硬山顶木结构建筑,随时可见精美、华丽、巧夺天工的砖雕、石雕、漆雕、瓦雕、木雕等饰品,精雕细琢,塑造形象栩栩如生,堪称传统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完美融合之一。遍布祠内的精美作品都在讲述着董杨先辈的丰功伟绩,或是寄托董杨宗亲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祝愿,承载董杨独特的宗族文化,也展示着中华民族璀璨的建筑工艺之美。整座宗祠内饰富丽堂皇、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如同拭去蒙尘的珍珠,在西街双塔的辉映下,倍加璀璨。
董杨大宗祠的正殿供奉着三座神像,自右向左分别是西汉儒学集大成者董仲舒、东汉以清廉著称于世的贤臣杨震、董杨大宗祠直系后代代表人物明朝礼部侍郎杨道宾。东龛供奉太乙真人,西龛供奉杨延昭元帅。祠内还有清代重修碑记,是董杨同祖联宗的见证物。
以下是董杨大宗祠楹联:
祠宇翚飞光祖德;
香烟鼎盛茂孙枝。
经邦济世儒学宗师音尺先掊;
格物致知科技泰斗走尺后贤。
驾神舟乘羊角看鹏举银汗;
光民族扬国威喜龙兴中华。
仙子友英贤一局曾消千日瞬;
天王旌国手三军为浚万年川。
董杨一脉贻德泽;
兰桂五洲绍箕裘。
广川祖训昭百代;
弘农家风扬九州。
忠烈戍边庭匡扶宋室;
英雄出巾帼光照杨门。
提三尺剑肇开天国;
兴太平军爵号东王。
仁义贞廉祖德垂千载;
勇勤智信宗贤遍五洲。
根系古榕大宗同景仰;
苗蕃四海骏业长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