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楹小筑:承与启是巨人的肩膀

三、三楹小筑:承与启是巨人的肩膀

穿过两杼堂,绕过后院的天井,有一个很小的夹道,在深邃幽玄的尽头处,可以看见光亮,给人的感觉非常神秘。尽管周围的墙皮已经斑驳,顺着夹道走进来,居然豁然开朗,有假山,有鱼池,有亭台,有楼阁。

廿载羡私居,苟有苟完,居处敢忘先圣训;

三楹成小筑,肯堂肯构,贻留尤望后人贤。

有人说“三楹小筑”的名字取自董执谊撰写的楹联手稿。这里介于主座、副座之间,前后通联、左右逢源的建筑寓意也正好体现了“苟有苟完”和“肯堂肯构”。意思是:有条件时扩充整修,不求华丽,朴素简单些就好;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做一个发扬祖业、光前裕后的表率。

由于父亲长年在福建、台湾等地从教,所以董执谊对乡土文化沿革甚有兴趣,同时也十分留意闽台历史渊源。当年花厅院子的橱子里,曾经摆满了千余块木刻书版。那是明代王应山所撰的《闽都记》。旧版多有毁损,董执谊不惜重金补版重新刊印。

到了1956年,董执谊的孙子董家鄂、董家遵、董珊、董碧辰等鉴于国家对古籍的珍视,继承袓父的遗志,特将家藏《闽都记》旧版进行重新修整,于书扉页下方另镌“藕根斋藏版”五个小字,刊刷两百部以满足各方需要。董执谊次孙董家遵作小跋,略言刊印始末:

《闽都记》一书于闽中郡县、沿革、山川、形胜搜罗广博,文辞简赅,足补郡志所未详。其版虽经道光间重镌,年久尚多残缺。先祖执谊公,素研考据之学,尤留心乡事,凡有益桑梓之举,每悉力以赴。曾辗转求得是书原版,勘补收藏,嗣因抗战军兴,家人转徙,藏版渐致剥蚀。近适余兄弟多在里门服务,乃就力之所及,整修付印,以供考古问俗之助,亦借以副国家维护地方文献及先人保存乡贤遗著之意云尔。

《闽都记》的重版刊行,凝聚着南后街董家几代人的心血,董家对乡邦文献的保存与弘扬可谓不遗余力。董执谊的长孙董家鄂(岳如),是福州有名的诗人。次孙董家遵,1949年前就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主任,并任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直至院系调整。此后改任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始终淡泊名利、敬贤爱才。当年辞受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之聘的陈寅恪,也乐于在董家遵主持的教研室工作。三孙董珊,是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孙董碧辰一家,父母子女八人从教,1993年获颁福州市政府首批“教育世家”匾牌。

每个生命不可能来无影、去无踪,都是生命这棵大树上承前启后的一个节点。历代人传承并默守着的,不过是那份最初的美好心愿和信念。同一个屋檐下,这份心力就像薪火一样,常常不由自主、奇妙、和谐地燃烧着。

百年桂树欣欣向荣,鱼塘池水汩汩灵动,小径穿梭,亭廊捧读,不变的是文人风雅。书香氤氲,滋润人的心灵,绵长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