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扇门楣:学与思是文明的星火
董氏故居大门临街的一排六扇门,颇具传统特色。门后通往迎客的小花厅,那里摆放着一套木刻屏风:
能知足,便不辱;能读书,便不愚;能孝亲,感明神。
能教子,延宗祀;能勤俭,灾殃免;能谦和,吉祥多。
屏风的这一面刻满家训格言,是给家人看的。另一面朝外,刻着王阳明行书大字《客座私祝》,是写给访客的:
但愿温恭直谅之友来此讲学论道,示以孝友谦和之行;德业相劝,过失相规,以教训我子弟,使毋陷于非僻。戒之戒之!
董执谊故屋内景
民宅常见吉祥图案作为建筑装饰,而在这里,悬挂更多的则是书法。抽象的文字,隽永的意蕴,诉说着主人对后世子孙好学敏求的祝愿和期许。
董执谊曾在凤池、正谊书院(福州一中前身)求学,后投考西湖之畔的致用书院,是谢章铤(曾主持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席)晚年看重的弟子,陈宝琛、陈衍、林纾都是同门师兄。林纾从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之后的20多年间,与人合作翻译域外小说计180余种,其中不乏世界名著。他看到西方小说通过描写人生阅历,寄托哲理之思,即使表现为荒诞不经,其宗旨亦在干预现实社会,透过西方繁荣强盛的表面,揭示种种弊端,从而间接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而董执谊的文史研究,从经史根柢和地方文献入手,重视民间素材、掌故及钞本的发掘整理,重新发现话本材料蕴藏的人文价值,认为就像对待棋牌游戏一样,不可简单斥之为市井庸俗。“虽属稗官,未始非吾闽考献之卮助,博弈犹贤,不可废也。”后来,董执谊次孙董家遵报考厦门大学社会学系,立志于中国社会学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就组织开展广东岭南地区民俗的田野调查,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董执谊的经世致用思想对董家遵的立业志向也发挥了重要深远的影响。
六扇门上,匾额“贞吉居”的字迹依然清晰。那是陈宝琛的亲书,题写于戊戌年(1898年)。贞,《说文解字》解作“卜问也”,可以解释为正确的提问。“贞吉”这个词,在《周易》经文及彖象传中出现50多次。古人遇到疑难事,占卜以问之,供决策参考。古人相信,上天会赐福给正确提问的人。
提出问题,也许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如何提问?如何创新思考?往往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古往今来,学问的演进、科学的进步,哪一个不发端于此呢?匾额下的六扇门,仿佛开合自如的六爻,而“正确提问”恰似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从过去笔直地通往现在和未来。
六扇门下,对于提问,我们怎么能不心怀恭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