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杏林始祖董奉
在中国医学界,有以“杏林”作为自己职业标志的;有以“杏林”命名医院的,如杏林医院;有以“杏林”命名学术研究团体的,如杏林学社;更通常是用“杏林春暖”来赞誉医风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生或医生团体。这些都源于一位古代名医董奉。他是杏林文化的开山鼻祖,史称“杏林始祖”。
董奉(220—280),东汉建安时期名医,字君异,号拔墘,长乐古槐董墘村人。东晋葛洪《神仙传·董奉》、宋初《太平广记》、南宋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均记载董奉事迹,元末明初高启《高太史大全集》卷十八有《杏林为萧沈二医师所题》篇,明《南康府志》有董奉详细记载,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及《词源》《中医大辞典》《中医人物辞典》等均有条例记载。
(一)董奉行医
董奉少年学医,信奉道教。年轻时曾任侯官小吏,不久归隐,有慧根。在其家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他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五株,轻病愈者栽杏一株,数年之后有杏万株,蔚然成林,郁郁葱葱。春天杏子熟时,便于树下建一草仓储杏,有需杏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而他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杏林春暖”一词便由此而来。
此外,《大越史记全书》之《士王纪》还载有一个传说:丙午四十年(汉后主禅建兴四年),王(指士燮)薨。初,王尝病,死三日。仙人董奉与药一丸,以水含服,捧其头摇措之。少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平。复明日,旋能起坐。四日复能读,遂复常。
董奉像
由于医术高明,人们把董奉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二)董奉传道
董奉的智慧还体现在他的养生之道上,他提倡心灵的静养以及食补。
1.虚怀若谷,心态平衡
从医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如果心胸宽广,就能及时释放因挫折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及时排解心中的怒气和懊恼,从而促进人的心态平衡,这对心理创伤的医治与恢复极其重要。
2.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董奉一生既不受功名所绊,又不为利益所累。他的知足常乐并不是对社会现状的满足和盲从,也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对生活、对大众的感恩,是对信仰和理想充满信心的表现。
3.仁心长寿,爱心长寿
董奉是一位仁慈和善的长者,大爱无疆,德高艺精。他从容不迫地行走于世间,到处有朋友,四方有亲人。他为人心安理得,做事问心无愧,生活得开心愉悦,怎能不长寿呢?仁爱的心换来的是健康长寿的身体。
4.动静相宜,和谐增寿
董奉主张动静结合。他每天坚持练气功,以静养生,消除一切烦恼累赘,进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他认为步行是所有保健方法中最好的,民间就有“百练不如一走”的说法。适度的步行可以让人越走越健康,特别是对平常用脑多、体力活动少的人来说,效果更明显。
5.内有一妪,相守延年
董奉在四十岁以前并未婚配。据葛洪《神仙传》所载,一直到了庐山开辟杏园之后,董奉才娶了县令的堂妹屈小姐为妻。道教并不主张禁欲,更不忌讳娶妻。只是在这之前,董奉由于人生旅途颠簸坎坷,未来得及娶妻婚配,建立家室。道教还认为,夫妻恩爱和睦能促进人的健康长寿。这一观点主要源自天地万物都是阴阳二气交合而生的理论,故男女之间的阴阳交合既是繁衍生命的神圣职责,也是阴阳关系和合、生命关系和合的必然需要。
6.食补两济,药食同用
饮食是动物维持生命、获取营养的途径。董奉是杰出的营养学家,他提出“食补两济,药食同用”的观点,发明了一道赣菜佳肴——藜蒿炒腊肉,将鄱阳湖的草变成了南昌人的宝;利用杏枣糕治病,针对的是儿童及年老体弱者;首创中国古代药酒运用之先例,用杏仁酒治胃胀。他以亲身的经验告诉人们:补益之法绝对不是依赖于药物,而是要靠食品。
(三)董奉传奇
“桃花谩说武陵源,误教刘郎不得仙。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这首小诗叙述的即是董奉在庐山悬壶修道,终成神仙的传说故事。董奉悬壶济世,以实际行动实践着他对医学的诠释,赢得了黎民百姓的爱戴和敬仰,留下许多传说与故事。
1.大爱无疆
董奉赈灾济贫,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不知疲倦地在庐山辛劳,以此实践他对“大同世界”的终极追求。他为人看病,不分贫富,不分老幼,不计恩仇,一视同仁。董奉接诊,总是那样满面春风地对待来人;董奉出诊,总是那样风雨无阻,有求必应。
2.藜蒿治疫
相传有一年春天,䂊章(今南昌市)连降暴雨,山洪暴发,抚河决堤,城内低洼处一片汪洋,溺死人畜无数。大水刚退,城内名医万贵生一早就召集医堂内其他大夫和伙计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医者为病家性命之所托,责任重大,不可儿戏。对此大规模瘟疫治疗,我没十足把握。我知道有位神医,隐居在庐山,是位高人,医术远胜于我。今天我去请他坐镇豫章,救治众生。”说罢,万贵生急赶庐山杏林草堂,将来意向董奉说明,请他下山协助。董奉听到疫情情况,断定这是水灾过后流行的痢疾瘟疫,豫章城内肯定已蔓延无疑。人命关天,应立即带上杏脯粥方赶往豫章,但一时无法备那么多材料,且杏脯粥虽有些疗效,但不是对症的急救办法。董奉想到,离此不远的鄱阳湖畔盛产水蒿,当地人称为藜蒿,是清热祛邪治疗痢疾瘟疫的最佳良药,于是一面派人打捞收购,一面立即赶往豫章。不出所料,医馆内外挤满就诊的人。于是,董奉招呼医馆伙计抓紧垒灶架锅熬制藜蒿汤,向百姓施药救治。不几天工夫,蔓延全城的痢疾瘟疫得到控制,但拉回来的藜蒿还有六七车,过些日子只能当柴烧了。董奉便说:“去掉叶子,把藜蒿嫩茎切成一段一段的,加上佐料就成美味佳肴,既可巩固疗效,又可预防痢疾,还可缓解水灾造成的菜荒,可谓一举多得。”就这样,藜蒿上了南昌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也有了这句话:“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至今用赣菜宴请宾客仍少不了“藜蒿炒腊肉”这道菜。
3.千金击墙
相传某年三月的一天,彭泽县周府少夫人临盆难产快两天了,几个接生婆和县城大夫都束手无策,产妇危在旦夕。经人指点,老员外吩咐管家星夜兼程赶往庐山杏林草堂,延请神医董奉救命。董奉一听事关两条人命,便随管家下山。董奉一到周府,叫来贴身丫鬟、接生婆和在场医生,逐一询问情况。之后轻声对接生婆交代一番,便叫她回内堂伺候少夫人去了。这时,董奉见厅堂墙边有一筐铜币,便端起钱筐,走近内堂,举筐过顶,猛地往墙上一摔,串钱撞击石墙,铿锵之声不绝于耳。须臾,内堂传来一阵婴儿“呱呱”的啼哭之声。随后接生婆高声来报:“母子平安!”话音未落,周府上下一片欢腾,无不称赞董奉是神医。这千金击墙救了两条人命,手段高明,令人费解,只见董奉慢慢道来:“产妇难产是因为她身材娇小,平时缺乏运动,怀孕时营养过剩,以至胎儿过大。加上接生婆几轮催生发力,致使气血消耗殆尽,出现气血两亏,故需采用拨动气机下行之策。千金击墙,发出铿锵金石之巨响,必使产妇受到惊吓和刺激,从而激发肾气,催动肝胆之气血,瞬间凝聚身体之潜力下行,促胎儿产出。”一席话获得满堂喝彩。
4.书符斩蛟
传说古代有一种能兴风作浪、引发山洪的母龙,叫作蛟。话说古代九江地区到处是江河湖汊,逢雨积水成渊,可谓旱涝绵连,百姓不堪其苦。于是,人们就在浔阳城东修筑了一座桥坝合一的水利设施,名曰通天桥。不料一年,先是久旱,后山洪暴发,通天桥决口,洪水四溢,淹没了农田房舍,百姓流离失所。洪水退后,人们开始对通天桥坝的缺口进行修复。有人说桥坝决口是水中妖孽作祟。为了一劳永逸、永保太平,人们推举乡绅、族长到龙门沟杏林草堂恭请董奉为民除害,行“伐蛟之令”。董奉来到桥坝,仔细勘察后发现,通天桥决堤是蚂蚁筑巢穴居所致,遂以锦帛裹药饵于堤坝多处洞穴之内,以土掩埋,并嘱众人继续施工。数月后,桥坝合龙,水位上升,成千上万淹死的蚂蚁漂浮水面达数丈之长,随波荡漾,宛若神话传说中的蛟龙浮水状。于是,董奉“书符斩蛟”的故事就在民间传颂开来了。
5.草堂求雨
相传董奉到了庐山后借居山下庙观,同时择地筑建草堂安居。这年正值禾谷抽穗时节,柴桑大旱,沟壑干涸,若不下雨,必失收而闹饥荒。县令丁士彦为了保赋税官粮的征收和头上的乌纱帽,抚治黎民百姓,便与府僚、官员商议:“听说董道人有法术,应该能作法祈雨。”于是便置办酒菜,率随从寻至董奉尚在建筑的草堂,恭请董君施法降雨以解旱情。“要降雨容易。”董奉抬头望了望未封顶的屋脊,接着说,“贫道屋顶可见天,下雨了,我避何处?”士彦心领神会地说:“先生只管行法祈雨,我马上派人将先生的房屋建好。”第二天,县令亲自带着官员、民工100多人,运来竹子、木材,盖好屋架,只差和泥夯墙,但没有水和泥。正欲派人到数里外的长江运水,董奉劝说:“不必去挑水,傍晚就会下大雨。”众人于是席地面西而坐,候太阳下山。到了傍晚时分,果然电闪雷鸣,下起大雨,雨水把远近高低的田地都灌满了,众人欢呼雀跃,拜谢董奉。正所谓:“众人齐力筑杏林草堂,董仙施法降久旱甘霖。”
6.驾羽升天
相传大约在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十五日,董奉升天。对于董奉的仙逝,葛洪《神仙传》载:“君异在人间百余年,乃升天,其颜状如三十时人也。”《太一观董真人殿碑铭(并序)》载:“旌幢处,千条之影盘空,羽驾行时,万朵之仙花出洞,竟望天门,隐隐而上。即知圣人遁世,俗眼何了之,千载累功,一朝现化。”董奉驾羽升天的故事如同凤凰涅槃,作为民众对医者的期盼和寄托,代代相传。此外,董奉还有“一丹两命”“精炼百草,编制验方”“祈雨除蟒,虎守杏林”“掘井通河,符咒除害”“匡庐千秋,六平升天”等神话故事流传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