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文化影响深远
董奉被后人尊为仙人,“杏林”成为医学的代称。许多医界和道教人士都对董奉有着极高的崇敬。唐代谢景先以医技闻名,他在董奉杏林故地建立草堂,为百姓治病;明代名医郭东也曾效仿董奉,在他所居的山下种杏千株成杏林;苏州名医郑钦谕的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物品多拿去接济贫民;元代名医严子成在书画家赵孟病危时将他治愈,赵孟
特意画《杏林图》相赠。因董奉擅炼丹药治病救人,使许多患者起死回生,所以在民间被百姓尊为仙师。晋代葛洪对董奉的道教医学及养生术颇有研究,进而深入阐述道家“清净无为”的思想,留下众多养生保健经验。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追封董奉为“升元真人”,以张道教。而在董奉身后,有关他的神异传闻更是越来越多,愈传愈玄,由此衍化出许多充满仙风道骨的传说。许多地方都建有尊祀董奉的庙宇、道观,如福州白马河畔就有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救生堂”,里面祭祀的主神就是董奉,这是长乐乡亲将它迁到福州尊祀的。国外医学界对董奉也十分崇敬,日本的“杏雨书屋”,同样是取意于“杏林”,其所收藏的典籍也多为中国医学的图书善本。
在长乐这片故土上,董奉赢得了更多的尊崇,后人盛传着他的神奇医术和高尚的医风医德。为纪念他,曾为他建“福山寺”;宋明年间还将“福山”改为“董奉山”;宋代长乐县令陈师韩曾写道:“院雨萧萧锁暮烟,昔人曾见此升仙。静看今日流渠水,应是当年炼药泉。座上山川疑改旧,林中僧行尽长年。我来寄宿应怀古,始信乡民不妄传。”宋人蒋之奇也写道:“便道行经董奉山,晨飧聊为解征鞍。青林漠漠岚烟重,白昼昏昏海气寒。县令来到寻旧马,仙人去后有空坛。一丸曾遗交州药,应是当年炼就丹。”如今,落成于董奉山麓的董奉草堂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医德医风教育基地,董奉及其杏林文化所昭示的精神内涵已然成为长乐厚实的人文底蕴和城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奉创立的杏林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一个文化因子,在古人诗歌中频繁提及。如李白的“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王维的“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唐寅“人来种杏不虚寻,仿佛庐山小径深”等等。明清更多诗家以杏林和董奉为诗题,表达了他们的景仰追慕之情。这些诗句描绘了杏林仙境的独特风光和诗人的超然感受,再现了杏林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信任互助的美好情景。
杏林文化体现了当时的人文文化,是中华传统医学文化与中国道教医学文化之融合。中国医道认为天人是对应的,追求天人和谐,才能维持阴阳平衡。和谐之法只有顺应自然,不能逆天而动。董奉认为人体内部是一个整体,人体与外部环境也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所以不可分割。这些反映“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与他的道家思想同出一理,相辅相成。董奉信奉道教,一生不断精研道学,将道家内功练到极高境界。
代表着中华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杏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不是来自官方导向、典籍传世、系统教育或师徒相授,而是来自民间民众。它的社会根源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对真善美、对理想健康永不停止的追求。杏林花发,甘雨回春,杏林文化所体现的正是根植于大众心中的美好寄托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