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祭祀文化
祭祀就是按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所祈盼实现的愿望。祭祀,涉及博大庞杂的神灵体系,关联到祭祀文化的诸多元素。
“祭祀”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家族祭祀主要祈求赐丁降福,延续一脉香火,繁衍子孙后代。《荀子·礼论》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而“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祭祀在古代为五礼之首。因此,祭祀无疑也是宗族的头等大事,有各种烦琐而又庄重的礼仪规制程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祠堂存在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祠堂作为祭祖的圣地,其建筑就是以祭祀为中心而进行空间布局的。通常将大门、享堂、寝堂安排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更加突出祠堂作为祭祀公共建筑的性质。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用材相对考究,空间最大。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之所,是祠堂的核心部分,摆设严格考究,气氛凝重肃穆。正龛放的神主是本家族始祖,左右两边按左昭右穆次序,摆放家族现在的最长辈算起的祢、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超过四世的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而始祖是不迁的,永居正龛中间。这也就是所谓的“百世不迁”和“五世则迁”。如此,祖宗与子孙后代亲疏、长幼关系的排列顺序,变得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祠堂中祭祀的对象就是祖先,祭祀本质是祖宗崇拜,也是血亲崇拜,崇拜者与被崇拜者之间必须具有血缘关系。祭祀活动按时间、性质、规模及所祭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诸多种类,如“常祭”“专祭”“特祭”“大祭”等。通常,祭祖有春秋两祭与一年一祭两种形式,由各宗族自定。举祭地点大都在宗祠,少数在祖墓。人们对神灵的归顺,可以体现为跪拜叩头,也可以为焚香燃纸。但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似乎还是献上丰厚的祭品。
人们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强调家族亲属的上下尊卑伦序,宣传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使族人受到道德人伦的洗礼;并且通过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把所有家族成员联系起来,提升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达到敦亲睦族的目的。
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