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泉州地区董氏宗祠

第三节 厦门、泉州地区董氏宗祠

闽南地区主要包括泉州、厦门、漳州3个地级市,此外还包括漳平市、龙岩市的新罗区,以及大田县部分、尤溪县小部分。闽南地区总人口约1000万。闽南地区的泉州港在宋元时期是世界第一大港。闽南人分布广泛,海内外使用闽南方言的人很多。

厦、泉地区居住的董姓人口有18000多人,分布在厦门翔安区新店镇董水村,泉州丰泽区城东街道金屿社区及北峰街道马加埔村、洛江区双阳街道前洋村董厝及万安街道塘西社区杏内、石狮市永宁镇及沙堤村、南安市金淘镇毓南村、惠安县黄塘镇省吟村许厝及接待村庵兜、安溪县湖头镇产贤村、德化县有济乡林后村、永春县五里街镇埔头后山洋村。现存有厦门翔安董水董氏宗祠、安溪产贤董氏宗祠、南安金淘董氏宗祠、泉州金屿董氏家庙、石狮永宁董氏家庙、永宁沙堤董氏宗祠等10多座宗祠。宗祠建筑均为闽南风格。可见,泉州董氏宗祠较多,在此主要对泉州的董氏源流做个介绍。

泉州董氏宗亲分布于市区及周边县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聚集居住,派分于漳州、同安、晋江、石狮、南安、安溪、德化、惠安等周边地区。董氏初居泉州承天巷,其后居泉州的十三世孙端靖,后分支圣墓;端龄分支城东乌屿;以小姓分散杂居的有英林伍堡、陈埭四境、西滨、安海东大街、青阳董厝崎、桂山隘门头、深沪山头等处。

一、历史迁徙

唐光启元年(885年),董思安之父董章由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入闽六十七姓之一),居莆田。董思安,为五代闽国莆田人,骁勇无比,官居闽国(景宗王曦)大将军,始落籍晋江登贤里(见《泉州府志·忠义》)。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朱文进弑王延曦自立,董思安与留从效、王忠顺同复王室。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南唐元宗李璟遣将攻打建州。先锋使王建封先攻城,在万分危急之时,董思安与王忠顺率兵救护,几战不利,有人劝他撤离,但他坚定不撤。部众感其忠诚,无一人反叛。建州城被攻克,王延政出降。王忠顺战死,董思安整众奔泉州,退隐泉州。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南唐主命董思安为漳州刺史,思安因父亲名“章”避讳而推辞,南唐主乃改漳州为南州。保大七年(949年),留从效之弟南州副使留从愿用毒酒杀害董思安而代之,自领州事。

宋庆历年间,先祖董兴历武魁、三班殿直,辅太祖,封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太尉,入闽落籍泉州。至三世祖董道,因战功奏补三班殿直,封平凉郡开国伯。四世祖董宗嗣,袭三班殿直,擢武经大夫,袭封平凉郡开国伯。五世祖董常,袭封平凉郡开国伯,掌三班殿直;其叔祖董偃为宋徽宗大观进士,官居工部尚书。六世祖董康民,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进士,历迪功郎,迁潮州府知,封中宪大夫。七世祖董瑜,为漳州司理;其叔祖董琛为宋进士,任濮州知府。八世祖董以大。九世祖董凯子。十世祖董明保。十一世祖董纯道。十二世祖董重耳。十三世祖董端亮,居泉郡。

自董思安、董兴入闽算起,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其后裔枝荣叶茂,子孙遍布泉、漳、厦、台、金门、龙岩、福鼎、广东、苍南、平阳、玉林、香港等地,以及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家。世泽绵延,子孙繁衍达35世。

二、泉州董氏世行昭穆

广川大昭穆:

日正升腾达,宗明嗣永芳。诗书绳祖志,爵禄显荣昌。

孝友传家训,文章报国恩。田畴思世德,科第见经源。

闽省董氏大昭穆:

恭惟道明德,日旭焕春光。群伦欣帝贶,孙曹敦孝友。垂裕泽丰长,奕世振家声。

永春县五里街埔头后山洋董氏字行自十八世起,永宁董氏自六世起讳行,福鼎大白鹭董氏讳行,惠安黄塘镇省吟村许厝董氏自二世起讳行,安溪湖头山都寨边、宗成庙巷以及白濑下镇、寨坂等地董氏字辈也同上。

永宁董氏自十六世起字行:

祖孙昭统绪,名正福自昌。诗礼扬声远,勋成品望彰。

福鼎大白鹭董氏字行:

蜚声联祖曜,伟烈萃钟英。经作守仁义,立业树忠贞。

三、泉州董氏前代世系

根据沙堤董氏族谱,整理了泉州董氏前代世系简明图,如下:

泉州市区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