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留溪南遗御旨 远洋开下砚扼台澎 霞浦溪南下砚董氏宗祠

古迹留溪南遗御旨 远洋开下砚扼台澎 霞浦溪南下砚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下砚村旧为安东乡连海里四十九、五十都,今隶属霞浦县溪南镇下砚村委会,为村委会驻地,辖下坑、树兜、上砚、岭尾、天岐等自然村。下砚村为董姓聚居村。

下砚村前是一片广阔的浅海滩涂,在村的右前方滩涂中凸出一巨大礁石形似砚台,古人称之为“砚”,滩涂因称“砚石滩涂”,俗称“砚石海埕”。砚石海埕属东冲口内海区,涨潮时称“砚江”(《福宁州志》《福宁府志》《霞浦县志》均有记载),为官井洋北侧浅海区。明嘉靖《福宁州志》载:“砚江,与霞浦接流,江中有屿平如掌,上有石拱立,随水出没。”《民国县志》载:“旧时礁上有石如墨,前清时为洋人所取。”道光七年(1827年)修《砚石董氏宗谱》谱序也载:“涨为砚江。”其北岸村庄古时也因称砚石村。砚石村是历史古村,在宋代已经是长溪县(霞浦古代县名)安东乡连海里的中心村,宋《三山志》安东乡“连海里”记两个村名,砚石村是其中的一个。砚石村(含上砚村)在旧时曾被改称“砚江”,不久复称“砚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别称左右两个村为下砚村和上砚村。

下砚村背枕章峰山南支来龙山脉,前视官井洋。村左右两条溪,左称兜溪;右称遮(一作“寨”)岐头溪,溪旁有旧时用石头铺设的“鲎头”。鲎头侧边原有一棵大榕树,树龄达500年左右,其两根并排伸溪面,形似鲎须。两根自然形成了过溪桥,民国版《霞浦县志》载称“根桥”。两溪之水分别流入海面,汇合于官井洋。砚石地方在古代是沿海海防战略要地,五代时期沿海都巡检驻上砚村址,兵船泊村前海面。下砚村董氏祠堂前的右侧有“虎(或说‘鼓’)头门”,虎头门前有呈“儿”字形古土堡。虎头门前向道路,小蛮石铺面,左右两旁有土堡墙(俗称“台墙”),中间宽约4米。虎头门前向道路100米处称“台当”,也称“火炮埕”。台墙至“台当”左右分开,包围古村庄前方。台墙高1.2~2米不等。其构形和高度,在本县境内众城堡中独有。虎头门至台当仅存约200米长的古台墙,在5年前水泥硬化村道时拆除。

旧下砚董氏宗祠外景

下砚村,左隔溪邻树兜村,右接上砚村。上砚村在五代时为沿海都巡检驻地,巡检使许光大与江寇作战牺牲后,当时乡人即在岸边建祠祀之,神名许大夫。在宋时许光大被朝廷追封为“忠靖侯”。

二、家族繁衍

下砚董氏属陇西郡,入闽入霞始祖董期公,与淮公唐末随王审知入闽,淮公落脚于浙之七莆,期公独入长溪县,拓居长溪县西北,乾化元年(911年)卜居魁洋(今柏洋乡政府所在地,距董墩村以西大约1公里处,今南洋村址),越两年迁董墩地依墩建屋居住,而后称董墩村。数传至淳免公[谱载公生于宋仁宗天圣戊辰年(1028年),卒于哲宗庚辰年(1100年)],据明崇祯二年(1629年)修谱序载,公授“银青大夫”,娶吴安人,魁洋谱为二十七代祖。淳免公生崇建、崇禧[谱载崇建公生于宋仁宗嘉祐丁酉年(1057年),卒于徽宗崇宁甲申年(1104年)]。崇建公生晟公、旵公[旵公生于绍圣甲戌年(1094年)或说绍圣四年(1097年),谱载生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疑有误]。旵公31岁,移居芦洋继迁砚石(今下砚村)拓基立族。据族谱载,砚石至五世孔昭公生七子(次子胡弟公分迁罗源县麂铺村),又传2世至砚石第七世,立仁、义、礼、智、信五房(不含麂铺支)。砚石董氏迁此,至今近900年。目前,下砚董氏在村有400多户1600多人。又据族谱记载:清代,砚石四房十二世如壁分迁宁德县福口村,据福口谱载,为十一世孝九公迁福口。

由于族谱在明代被倭寇烧毁,今只见明崇祯己巳年(1629年)修谱序,并清道光七年(1827年)修《砚石董氏宗谱》,旵公后裔是否还有迁他地发派的不可知。

三、宗祠大观

据《砚石董氏宗谱》记载,始祖旵公于宋代迁入下砚村。董氏宗祠后枕章峰山南支来龙,面向官井洋,坐东北向西南。旧祠建于清乾隆年间,面宽15.4米、进深32.57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为砖木硬山顶结构,大门灰壁匾额“董氏宗祠”,左右楹联“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长江分两派总是同源”。祠门前为祠埕,入祠内依次为:一进戏台,左右两层耳房;二进天井,天井中为上二进走道,天井左右两层回廊房;三进神龛前为神厅,神厅左右是两层厅房。祠内悬柱分别镂雕花卉。董氏宗祠历来是家族议事场所和祭祀祖宗场所。

祠前并排立4对石旗杆座,高1.53米、宽0.45米、厚0.2米,其中两通分别镌刻:道光壬辰科中式第一名董长藩立;道光甲午科中式四十二名董长洲立。明清以来下砚董氏子弟学文练武成风,这里不仅出了董姓三举人,还有武庠生达20多人。董氏宗祠也是董家子弟和其他师兄弟练武的场所。祠厅分别悬挂着楷书“解元”“节孝可风”等官府嘉赠匾额。“节孝可风”匾左右落款:“圣旨钦加道衔福宁府正堂郑钧准霞浦县陈卯报各学法部”;“节孝妇董门谢氏立,道光十一年岁次辛卯葭月谷旦”。

新下砚董氏宗祠晋祖大典内景

旧宗祠后座四扇木结构毁于2017年春节的一场大火。当时族人闻讯,有爬上屋顶切断火路的,有提水灭火的,保留了前座未毁。族人于2019年初重新扩建宗祠。新建宗祠面宽19.2米、进深37.3米,建筑面积716.16平方米,占地面积3148.27平方米。栋面为重檐歇山顶,前后两进,中天井和廊房。整座屋架梁柱枋系进口木材,仅柱直径达0.5~0.55米,结构严谨,整体视觉雄壮大方。祠前有祠埕,左右并排4对旗杆石,上台阶为祠前走廊,走廊左右立两龙柱。前座为四大扇,进深11.2米、面宽19.2米,其吊顶装饰长形藻井,分别装嵌“龙凤呈祥”,其间采用二层梁枋雀替,对称浮雕飞凤、牡丹、花卉等,通高12.8米。进入二进,中间为天井,约120平方米,左右回廊各有40平方米。从天井上9级台阶进上座,上座四大扇,中为神厅,前为众厅,后是神座,进深13米、面宽19.2米。厅面装饰八角藻井,中装嵌悬龙柱,四角配以丹顶鹤,四周装嵌“飞天乐伎”“八宝葫芦”,正面间隔三枋及雀替,分别雕刻老寿星、棋盘、仕女等人物、禽兽、名贵花卉,以艺术特色展示大殿,呈现华构生辉、家族兴旺的场景。祠外青砖斗墙,青砖是特从苏州进购的。

四、习俗传承

(一)大聚餐习俗

每年正月初二日中午,全村各户的户主带领自家孩子,自备酒菜,集中到本村董氏祠堂聚餐,邻近村庄也派代表(有租借砚石董族山场田园和海面生产的邻村村民和渔民)参加聚餐。聚餐时不吵不闹,不说不愉快的话,说生产、议村上新一年“众事”。大聚餐也预示新一年全村群众团结和睦、与邻村村民和谐相处之意。此俗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停止。

(二)“烧火炮”习俗

每年正月初五日上午,村上会有两名年轻人自发上山砍回两根毛竹,两根毛竹合在一起节节捆扎鞭炮,插在村前火炮埕中间(火炮埕地面鹅卵石铺设八卦图形)。而后,年轻人纷纷上山割柴草,你一担我一担的将毛竹一层又一层团团围住,叠三层、七八米高,在柴草里又塞进许许多多鞭炮。傍晚六时许,众事头人集中村前大宫里面,由道士“请神”,小孩子们手拿自制的干芦叶“火把”守候在宫内宫外,道士一边“请神”,一边“叫杯”。“叫杯”收杯(意为菩萨点头准许)时,放神铳五响,并烧大量元宝香烛,小孩子们纷纷将手里的火把点燃,向火炮埕方向冲去,谁首先点燃火炮堆的柴草,谁就能领到两份红包,以示特别吉利,后面拿火把的小孩子到达时也都能领到一份红包。火炮堆柴草点燃后,鞭炮声、毛竹爆裂声以及柴草燃烧声汇集在一起,加上燃烧的火焰,场面非常热闹壮观。小孩子手里的火把点燃火炮堆后不能扔掉,而是用手上的火把从火炮堆火焰中接火回家,当晚烧汤煮点心吃,称“接火种”。并将灶内烧红的木炭用草木灰盖住,初一日起火煮早饭吃,保佑新的一年大发财,有好运气。次日凌晨众事头人早早地就把火炮埕柴草灰收集起来撒到村前海上,祈求新一年海业好。相邻的树兜、上砚、天岐三村,在这天晚上也有“烧火炮”习俗。2022年11月17日,霞浦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菩萨走轿”习俗

下砚村每年正月十六日做神节,即“菩萨走轿”。砚石第七世立五房,族里给每房分配一尊保护神“菩萨”,村上其他姓氏和长房崇拜同一尊菩萨。五尊菩萨平时供奉在大宫里,每年的腊月三十日晚上众事头人为菩萨换上新衣衫,抬(请)到董家祠堂看正月元宵戏(今戏台改建在菩萨大宫)。正月十六日上午,经“请神”结束,每房由七八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轮流抬本房菩萨,由祠堂出发,先有顺序,出了门后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小孩子们扛着旌旗、龙头杖、拳头杖,还有大刀、宝剑等仿制的古代兵器,随菩萨轿后追跑。人们抬着菩萨从村东到村西各小宫走一遍,意为查访,最后回大宫坐镇,保佑村民新一年安康发达。相邻上砚、树兜村,每年分别在正月十四日、十五日也举行此传统祭神习俗。

“菩萨走轿”习俗

五、古代名贤

下砚董氏家族历来重视后代培养教育,也因生存在沿海地区,年轻人自觉学武。古代经常有海盗、倭寇出没,抢劫掠夺。明嘉靖年间,日本倭寇到砚石村搜家、掠夺,董氏家谱被倭寇抢夺,在族人众目睽睽之下被烧毁。倭寇刀枪架在族人面前,有族人不怕死,抢得只字片纸。因此,古代族人特别重视后生练武。在农闲时节,都要请拳师授徒,让年轻人集中祠堂练武。清道光年间就培养出一家三个武举人:董长藩,生于嘉庆壬申年(1812年)。清道光壬辰(1832年)科中式第一名解元,即补同安营把总。赴任三年后调台湾南路营把总升噶玛兰(现宜兰县)千总委署台守备。旋调兰营都阃府,奉旨即升兴化右营都阃府,未赴任卒兰营官廨,时人称“统带大佬”。其弟董长洲,甲午(1834年)科中式第四十二名举人,即补督标中营把总,有剿匪有功等记载。其弟董长洪,生于道光辛巳年(1821年),己酉(1849年)科中式第五十七名举人。下砚董氏家人为守卫祖国疆土、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

下砚村海面

下砚村董长藩家所获得的圣旨

六、遗物古迹

(一)圣旨

由于镇守海疆有功、鞠躬尽瘁,在清道光、咸丰年间,董长藩家分别获得皇上四道圣旨及一札付。四道圣旨是褒扬曾任台湾噶玛兰千总委署台守备董长藩和提标中营守备董长洲的叔父董振镐、叔母叶氏的。

(二)名人故居

董长藩三兄弟大厝,又称董氏“大佬宅”,位于祠左侧前方。面宽15.5米、进深40.5米,建筑面积628平方米,为六扇四透、四进三天井砖木结构,双层硬山顶大厝。故居前为照墙,有道光年间民族英雄林则徐题写赠予董长藩的“福”字。大门上有“花萼联辉”匾额。进入故居第一进天井两边回廊房木壁有精致艺术雕刻,跨入二进门楣上有刚劲书法“四维堂”匾额。董长藩故居为福鼎现存较完好的难得的清代守卫台湾武将居所。现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福建公立政法专门学校本科毕业生、民国溪南镇镇长董宗禧古居,坐落于董氏祠堂右侧。建筑面积336平方米,为六扇三层砖木结构,二进前后天井,汉式厝。整座用料硕大,结构严谨,特别是前厅梁枋超过一般跨度,工匠系采用明代减柱法设计,内厅明亮通风。1949年后,下砚乡公所及之后下砚大队部设置于此。

(霞浦溪南下砚董兆世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