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堤根植本源固 董水德藩枝自荣 厦门翔安董水董氏宗祠

沙堤根植本源固 董水德藩枝自荣 厦门翔安董水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翔安有行政建制开始于晋太康三年(282年),属于同安县翔风里和民安里,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闻名遐迩的东南望郡、历史名邑。历史古迹众多,古宅十八湾、西林太监碑、曾山遗址、井头林君升和后滨李长庚的名人故居等各具风采。文化传承久远,保留着淳朴的闽南风俗人情,现存拍胸舞、宋江阵、车鼓阵、南音等闽台民俗文化资源。历史上,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临香山采风,因此当地尊师重教之风盛行,“紫阳过化”让翔安享有“海滨邹鲁之乡”“声名文物之邦”尊誉。

吕塘村原名“蓬莱保”,位于翔安区东南部,坐落在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内,辖董水、董水前、林边、西林、中保、后树、尾头下7个自然村。居住有8个姓,以董、洪、柳姓居多。境内至今仍保留着传统文化印迹。村里保留有大量闽南古建特色的“九架厝”,朴实厚重,色彩斑斓,积淀着先人的智慧,同时也记载了闽南地区古村落发展的历史。

董水董氏宗祠外景

董水董氏宗祠内景

董水自然村处于两溪流之间,为董姓居住地,故名董水,聚落呈长方形。董水前村在董水自然村之南0.5公里临海处,故名董水前,聚落呈三角形。

二、宗祠大观

董水董氏宗祠始建于明朝末年,曾于1992年重修。因风雨沧桑,宗祠破旧,宗亲屡议,集思广益,集资捐资,终于2008年6月动土,历时16个月,投资60多万元,于2009年竣工,2010年12月举行奠安重光庆典。宗祠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平方米。砖混结构,气势恢宏,是典型的闽南宗祠建筑风格。

宗祠坐落于董水村进村路旁,面水背山,双落式结构,二进三开间,中轴线由大门、厅堂和后寝组成。大红砖外墙,祠堂瓦作是用筒形红瓦,红瓦质地佳者,红中泛着金黄色,在阳光下格外闪亮。祠堂大门、厅堂的屋顶中脊均为“三川脊”,中脊中部有彩色龙凤、瑞麟饰物,中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构成闽南祠堂常用的燕尾脊。古时,燕尾脊代表尊贵的地位,如今的闽南燕尾脊则已经成为闽南人性格不羁、勇于开拓的精神象征。燕尾脊上又加陶制的坐立状龙头吻兽作为装饰。

宗祠前有宽大的石埕,戏台面对宗祠而建,可供演戏和祭祀之用。从石埕上三级石阶便是宗祠的门面石廊。宗祠有一个大门、两个仪门,各门均有门神把守。大门前安有石鼓,裙堵立面配有精美的瑞麟、龙凤浮雕和历史故事青石影雕,还镶有一对青石透镂双龙戏珠圆窗。正中大门顶上是黑底金字青石匾额,上书“董氏宗祠”四字,庄重雍容。大门之后为天井,天井两侧有东西廊与大厅连接围成庭院。地面由前而后,逐级升高,红色地砖似红毡般一路铺进。天井及其四周阶石以细凿白石铺砌。三对六根磨光白色石柱支撑大厅,享堂大厅明间不设门扇,为敞口厅,是家族祭祀、聚会议事之所。在大厅后石柱间设有橱柜式木作红底贴金箔的供奉祖先的精美神龛“孝恩堂”,神龛之上悬挂红底金字额匾“银青柱国”,左右石柱配有对联“继承祖德崇古训忠孝永播;弘扬宗功秉时尚仁义长存”。享堂大厅中设一根画满鲜艳彩画的、截面六角形的灯梁。

青石红砖、白壁红瓦、斗拱举天、重檐如画,古韵悠扬的董水董氏宗祠给人们带来独特的美感。

三、家族繁衍

北宋中期,董思安后裔董简滋之子元福、元寿,由泉州冷井迁居同安民安里十都董水社,董简滋为始祖,董元福、董元寿为开基祖。翔安区吕塘社区董水村又衍董水前村,现分为大六柱、小六柱、东树脚3个村落。今居村300余户1000多人。

董水有董姓100余户600多人。董水前有董姓30余户140多人。

《董水董氏宗谱》,2000年由二十四世裔孙董黄河编修。谱载始迁祖董简泽、董简滋情况、世系等。谱为铅印本,1册,现存厦门同安区图书馆和厦门翔安区董水宗亲董力业处。

四、习俗传承

(一)吕塘戏乡农家乐乡村游

正月初四日,吕塘社区开门纳客的“吕塘戏乡农家乐乡村游”,已成为厦门市岛外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吕塘凭其独具特色的古树、古厝、古戏“三宝”入选福建十大最美乡村之一,2007年开始起动“吕塘戏乡农家乐乡村游”项目建设。该项目充分体现吕塘村原汁原味的“农味”特色,游客可以到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松林去游览原生态的亚热带雨林;或去逛一逛闽南古民居;或从正月初四日起,每一天上午10时、11时和下午3时,到吕塘戏校的梨园世家演艺厅去看古戏、品茗茶、吃农家菜,感受远离城市喧嚣的那份宁静和悠闲。

(二)香山庙会

香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原汁原味的民间庙会,每年都吸引数以万计的香客和游客前来朝拜观光。特别是每年正月初六日香山佛祖诞辰日,上山游客多达五六万人。在庙会上都有民间神轿大会操和闽南民俗风情表演,引人驻足观看。

五、祠堂楹联

沙堤根植本源固;

董水德藩枝自荣。

西汉贤良裔;

南闽甲第家。

西汉贤良跨第一;

南闽甲第本无双。

汉廷方正名儒裔;

宋代银青太尉家。

尊圣重贤传正道;

光宗耀祖续宏图。

另有四联,其中内涵值得一提。

“冷井衍派源流远;福泉分支世泽长。”本联系家庙始建时原题的。其意渊源隽永,文采精湛,系董水祖先之佳作。本联撰记宗支由来及其灯号,启迪后裔饮水思源追溯源委,寻祖迹觅宗祧,知董水董氏是泉州分派源流,尊董思安为董水分派始祖。先辈亦力勉分支儿孙,扬美德毓精英繁衍生机,世泽延绵。

“临水集水集九曲涓粼锦水;傍山垦山垦八方绵沃灵山。”(二十四世裔孙董黄河书题)本联系重修时新撰,以家庙面水背山之地理位置题之,颂其优美绚丽的环境、磅礴壮观的气势。听九曲涓粼锦水川流不息,有声宛如甘露滋润桑田;观八方绵沃灵山巍峨葱翠,无隙恰似绿带护卫风沙。家庙钟灵毓秀令人赞赏不已,勉宗嗣以自然资源、敬业勤耕开拓美好未来。

“金庙披圣露封尉翰袍犹紫;银柱载先哲荫裔祖史垂青。”本联系重修时新作。宋代皇帝赐号兴公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累官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故用贯头联形式题之,颂兴公才华横溢,功勋盖世,加冠晋禄蒙圣君衔封太尉,光祖耀宗。暨颂诸世先哲智勇双全,辛勤耕耘业绩勋昭,为后代创建美好家园,功德无量。铭刻祖先青史,弘扬祖德,继往开来,勤勉进取更上一层楼。

“继承祖德崇古训忠孝永播;弘扬宗功秉时尚仁义长存。”本联系千禧龙年端月初三日编委会聚老辈暨旅台宗亲董伦庚先生于家庙堂中议事,审阅校对宗谱时集体赠撰,颂勤劳俭朴德智流芳之祖先,勉知书达理笃诚厚道之儿孙,听从先哲训示,识礼义知廉耻,以孝为本,把握时代契机,思前程行正道,以仁处世方能携手共建家园,再创辉煌。

六、名胜古迹

吕塘的人文历史底蕴厚重,文物古迹有20多处,现在保存完好的有:

(一)太监碑

立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太监碑,位于西林村边道旁。碑为花岗岩石质,高2米,宽约1米,石碑刻有“南监重修柳氏先茔墓”。碑文共10行,每行46字。该碑记载着历经明代自英宗至孝忠五朝的“良监”柳智的生平事迹。柳智为吕塘人,自小被掠入朝为监,一生为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

(二)古松林

位于吕塘的松柏林植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现存有260多棵,已有600多年历史,是闽南地区最古老最珍贵的松柏林。村在林中,林在村中。

(三)“九架厝”

全村保存闽南古建特色的“九架厝”有70多座,一排排古厝错落有致,依山而建。古厝群红瓦屋顶、燕尾翘脊,犹如宫殿古朴而壮观,美轮美奂。这种古厝通风透气,除潮凉快,又避雷防风防震,所以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喜欢居住在“九架厝”里。

(四)提督衙

提督衙位于董水村,清代提督胡贵率军队驻扎在董水狮山上,当时董水设有汛口,为纪念胡提督而建此衙。

(五)七保塘

古代翔风里吕塘村7个保的村民共挖池塘,称“七保塘”,可灌溉近百亩农田,至今长年不涸。

(六)望洋阡

望洋阡位于董水前自然村,为牌坊式墓道坊,顶部刻有“望洋阡”三大字,是明代金门名宦蔡贵易之墓。“望洋阡”面向金门,与蔡贵易之父蔡宗德的墓隔海相望,表达了翔安与金门蔡氏宗亲的念祖之情。

(七)董水渡口

董水渡口位于董水前九溪出海口,是古代翔安通往金门、台湾岛和南洋的老渡口。如今渡口已随着翔安的开发而消失。

(八)石佛塔

董水前村东南面村边(刘水线公路旁),蔡贵易墓道坊“望洋阡”左前方30米处还完好地保存有明代石佛塔。

石佛塔为花岗岩石构方形三级实心塔,方形须弥座,塔高2.8米。须弥座为花叶形四足,边长1.05米,高0.25米;第一层边长0.6米,高0.8米,其中下部立面浮雕万字纹、莲花纹,上部为新修水泥立面;第二层边长0.45米,高0.64米,四面浅浮雕坐莲佛像;第三层四面深浮雕坐莲佛像,边长0.52米,高0.58米;塔顶为四角庑殿顶及葫芦形塔刹。

董水前石佛塔

石佛塔基座方形,为近年水泥重建,边长1.6米,高0.8米。据地方文史学家黄绍坚先生考证,董水前石佛塔应该是当年董水渡口边的镇水塔。

此塔具有明代风格,经重修后保存较好,1984年被当时的同安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翔安董水董氏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