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情深:乡与邦是民族的根脉
汉冶城图、晋子城图、唐罗城图、梁夹城图、宋外城图、明府城图。翻开《闽都记》卷首,六张历代福州古城地图赫然在目。它们形象地记录了福州城两千多年来,所经历过的一次次脱胎换骨的成长演变。
闽都,顾名思义乃八闽之都。“八闽”,一种说法是源自衣冠南渡后的八姓入闽。1700年前,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使中原汉族首次被迫向南大规模迁徙,史称衣冠南渡。唐代安史之乱之后是第二次迁移,北宋靖康之乱后又第三次大举南迁。
当年,中原的先祖移民们跨越千山万水,进入福建。他们是开拓者、冒险者、探索者,他们要克服内心恐惧,要突破重重阻碍,为了“复建”心中桃花源式的梦想家园而努力。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而福州城最早的历史,还能上溯到春秋时代。两千多年前,著名冶炼家欧冶子就曾在冶山池畔铸造宝剑。冶山,就是福州古称“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中的“三山藏”之一。闽越国成立后,无诸以冶山为中心,建立起福州历史第一座城池“冶城”。这里有许多唐宋以来名人的摩崖石刻,还有林则徐出生地、孙中山先生讲演场,使之成为福州城市变迁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复兴福州城市精神的策源地。然而经数十年的战乱纷纭,冶山已是面目全非,董执谊忧心忡忡,写下诗歌《野望》,满是家国之痛、乡邦之思:
无诸百代古山河,城郭都非垒更多。
紫陌青畴兵气满,登高弥望感如何。
每当国家危难之际,为了守卫文明火种,重拾民族精神,总有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因为他们深信:文明之火、文脉之泉,需要呵护,才能生生不息;需要薪传,更需要心传,才能发扬光大。
1930年,董执谊会同陈衍、于君彦、施景琛、欧阳英、刘通等人筹组古迹古物保存会,从泉山(冶山)入手,历时两年修复自汉迄清的古迹;还主持重修了福州文庙,协修城隍庙;等等。至于《闽都记》卷首地图,连同精美木刻雕版,也因为董执谊临终时的郑重嘱托,孙辈们小心翼翼,在抗日战火中才得以妥善保存。
三坊七巷董家,系出长乐鳌峰董氏。董仲舒二十八世孙董玠,于唐末由河南固始入闽任防御使,留次子元礼居福州繁衍至八世至珙公,又三传至舜俞,始迁至长乐鳌峰之东畔,为鳌峰董氏之始祖。鳌峰,因如巨鳌背负山峰,故名。鳌乃传说中的海中大龟,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鳌峰董氏自董玠二十三世孙迁文岭石壁,分支为福、禄、寿三房。其中寿房有一支,自董炳章中举迁徙福州,卜居南后街,已历7世,至今160余年。
流离失所的记忆尚未消散,幸存的文物似乎仍然在提醒我们那些史无前例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