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使八闽开派 秘书郎东岱分宗 连江东岱董氏宗祠

防御使八闽开派 秘书郎东岱分宗 连江东岱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东岱镇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敖江入海口南岸,古名三沙镇。东岱镇历史悠久,宋代后属永福乡永贵里。明嘉靖年间,这里屡受倭寇侵掠,崇祯五年(1632年)建造铳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曾与晓澳、道澳合并为东澳镇。1956年并到敖江区,1958年属浦口人民公社,1988年为东岱镇。

东岱董氏宗祠外景

东岱濒临大海,水陆交通便捷。沿江水泥路直达县城,与104国道接轨,距离沈海高速公路10公里。敖江航运直达全国各港口,浦东大桥的建成使东岱镇的交通更加便利。

二、宗祠大观

东岱董氏祠堂位于福建连江东岱镇南门兜。明朝初年,由东岱董氏十世祖董文秀亲自勘定,首倡建祠于堡南。明崇祯年间(1628—1643年)董祠焚于战火,十二世董慎思发起重修。清顺治丙申年(1656年)寇烽围堡城陷,董祠再次焚毁。清康熙己末年(1679年)董承易等于劫后重构复立董祠,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十五世董菁斋、董承标等重修扩建董祠。民国己巳年(1929年)族长董祖应带领训桂、可福、可咸等再度扩建后座,宗祠粗具规模,形成格局。

1949年后,东岱董氏宗祠曾作为镇公署办公场所、电影院、卫生院、粮仓等。1984年宗祠回归,族人纷纷解囊,台湾地区宗亲亦鼎力资助,成立宗祠理事委员会。在一、二、三届理事委员会带动、倡议、领导下,至1997年底共集资20多万元,完成修缮工作,宗祠渐复原貌。

为扩大宗祠规模,提高祠堂文化品位,振兴祖业,第四届理事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诚恳、热情地向宗亲再发扩修建倡议。经事业有成人士和各界有识之士慷慨捐资,族人踊跃响应,捐资总额达200余万元。历时4年认真仿古修改建,于2007年仲秋顺利竣工。新扩建后的董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665.75平方米。三进三厅三天井两回廊,逐座升高,回廊相连,天井间相接。

新修建的东岱董氏宗祠宽敞明亮,高大雄伟。祠前有100平方米埕地,紧接通村大道,埕边建花圃、植绿树。宗祠前墙上、下,龙图浮雕栩栩如生。大门上方三层亭阁式风火墙雄狮压顶,翘角突前。红色琉璃瓦下青石雕显得更加醒目。大门口一对雌雄石狮把守,避邪祛秽。“入孝”“出悌”两仪门内侧两柱旗杆挺立,显示董氏自古至今科第蝉联,官贵屡出。花岗岩旗杆立于祠前,阅尽东岱堡600余年风雨沧桑,见证人世间无数兴衰。两口扇形豢龙池注满活水,倒映前壁蟠龙之影,大有龙隐其间,势欲腾空而飞之象。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龙的雕刻,组合成一个全新的龙的世界,使豢龙世家、龙的传人“龙气十足”。猛回首,急步入大门,宗祠大厅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

入大门见屏风,绕过走廊或前天井即到宗祠第一厅。六柱立地:厅前一合青石镂空大龙柱,龙首相对,白唇红舌,龙身缠柱高4米多,后接三合天然红漆大柱,边立四合水泥看柱。除大龙柱外,其余七合俱挂黑漆金字覆竹对联。

经修缮之后,第一厅面积为266.45平方米。厅内多悬挂东岱董氏现代获得“硕士”“学士”学位的贤裔牌匾23面。牌匾按世次、年龄与获得学位时间排列。

宗祠二进大厅为“三策堂”,追思董公仲舒著《春秋繁露》等书,推崇孔孟之道,向汉武帝献贤良三策,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二进大厅又立青石镂空龙柱一对,计十二柱立地。重建后的第二厅面积为215.48平方米。

厅中悬挂各兄弟宗祠送来的贺匾:吴航震龙后董“第世豢龙”,东鲁缪氏“友谊长青”,长乐董朱村“同气连枝”,长乐曹朱村“光宗耀祖”,长乐古槐、前董、金峰“攸叙彝伦”,琅岐董祠“克绍宗风”“祖脉同源”,长乐前董宗亲“积善耀宗”,福州远洋董氏支祠“一脉同源”,罗源潮格董氏宗亲“枝茂同根”,琯头塘头董祠“庇荫滋润”,金门古坑董氏“弘济中兴”,福鼎沙埕大白鹭董氏宗亲“祖德芬芳”,泉州市董氏宗亲“敦族联芳”等,体现了东岱董氏与各地董氏宗亲和友好姓氏之间的兄弟情谊。

第二厅左墙镶挂第四届“两委会”名单、十先贤图说、董氏源流考碑文。右墙镶挂修建董祠献资榜、献款贤裔夫妻合影、宗祠碑志、宗祠平面图。

宗祠第三厅是新建大厅,依山形地势构筑,一层设门通董厝路,二层跨路而建,命名“敬爱堂”,为供奉董氏列祖列宗而建造了神龛。堂前天井左边为钟楼,右边为鼓楼。富丽堂皇的钟鼓楼真有“更上一层目天舒,高出百尺与云齐”的雄伟气势。新扩建的第三厅面积为183.82平方米。

第六届理事会,在董学顺理事长领导,全体理事共同协助,合族宗亲团结努力下,于2016年举办晋梓典礼,将从迁至连江东岱的董氏始祖至今的近800年间历代先祖考妣之灵位晋入本祠第二层大厅公婆龛。并于大厅两边设立节妇女贞与缺嗣祔席两神龛,使祖先灵有所依,后裔入祠登堂有所瞻仰。

“敬爱堂”匾居中高挂,为纪念佺公由宋秘书郎升任礼部侍郎的“侍郎”匾,安公“宣义郎”匾,由赐进士出身、文林郎、福州府连江县正堂加一级纪录三次的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连江知县董庸为董密公所题“文魁”匾,由赐同进士出身、文林郎、福州府连江县事加一级、丙辰同考官戚弢言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为董兆莪所题的“鳌海儒宗”匾,由进士、知福州府连江县事加一级纪录三次的曹佩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为董钟岳、董捷所题的“双贡士”匾,由进士、知福州府连江县事加一级纪录三次的曹建忠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为董得寿千总所题的“武魁”匾,以及吴航震龙后董宗亲送的“同宗共茂”、东鲁缪氏送的“缔结同辉”、福建省董杨学术研究会送的黑底金字和红底金字匾,相互辉映,把第三厅大堂衬托得庄严肃穆。堂前青石镂空龙柱,与前、中厅龙柱直线相连。一祠三合龙柱创下连江诸姓宗祠龙柱之最,形成东岱董祠的特色。

三、祠堂楹联

东岱董氏宗祠内有40余副对联,祠联精致,内容丰富。

大门:

陇西家声远;

岱江世泽长。

前屏:

源远流长董姓本支衍万世;

祖功宗德裔孙俎豆荐兆年。

后屏:

竹报平安全祠福;

花开富贵满堂春。

屏边:

读书前程无量;

创事业后起有人。

前天井:

尊宗积德名留世;

敬祖行仁孝为先。

第一厅:

勇壮山河万里雄风扬我祖;

忠悬日月千秋义气普儿孙。

继往开来同心同德兴骏业;

承前启后和谐和大展宏图。

一岱粼粼护田抱村郭;

三台巍巍排闼拥祖居。

岱宗通地脉神龙顾祖孕孝悌;

江海聚风水彩凤呼儿育仁伦。

心存方寸土留给子孙耕;

按熄胸中火挑起祖宗灯。

瑞启祥云福满贤良门第;

光昭勋业德延吾族子孙。

崇祀值云山相对;

荐馐历唐宋而馨。

中天井:

存忠孝心能感动天地;

行仁义事可益寿延年。

父慈子孝遵圣贤遗训;

兄友弟恭本骨肉亲情。

第二厅:

宗祖遗规行善自然获福;

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

春露秋霜正温藻流芳蘩焕彩;

左昭右穆喜宗支繁衍灵爽凭依。

秉直笔举贤良八方仰懿德;

东岱董氏宗祠内景

佐闽王匡宋室千载耀家乘。

为孝子贤孙百代聆遵祖训;

行春祀秋尝四时敬仰先型。

家族重四民士农工商各发富贵;

诸房源一脉伯叔兄弟须念同胞。

建功树业男儿有志报家国;

敬老扶幼行藏无愧于先贤。

祠堂起秀楼座座宝阁层层喜;

祖宗换新居家家丰盈人人欢。

后天井:

海作师正其谊不谋其利;

潮为鉴明其道不计其功。

继祖功金炉不断千年火;

续悌德玉盏常明万岁灯。

钟鼓楼:

更上一层目天舒;

高出八尺与云齐。

卧龙坐土生百福;

存穴贵地纳千祥。

正殿:

祠对名山祥瑞腾万丈焰;

前横古水彩练涌百川雄。

祖训可遵千古礼义信;

家修能立万代忠孝贤。

岱水起青云,古堡生辉代有贤能彪史册;

旗山来紫气,新祠焕彩士多儒雅重诗书。

三策仰前徽,世德相承无忝江都令绪;

千秋留直笔,家风俱在敢忘良史芳规。

脉承闻喜派衍广川,豢龙氏溯本追根绳祖武;

系出陇西支分闽海,秘书郎拓疆安土贻孙谋。

豢龙绵世德,溯广川发族,闽山敖海宗风丕振;

旋马显家声,自宋代登科,高士俊才先绪缵承。

(注:正殿六联乃凤城秦淮梦所撰。)

后门:

祠满春光春满祠;

堂盈喜气喜盈堂。

东日高照祠常辉;

岱水长流堂永煌。

另有旧覆竹对联:

防御使八闽开派;

秘书郎东岱分宗。

豢龙赐姓陇右宏硕望;

由豫迁闽岱江发祺祥。

名行、字次联(由第二十世起):

祖训可遵策学渊源聿成永久;

家修能立箕裘缵述丕发祯祥。

(注:第二十四世名行为“策”,字次为“箕”,今为了书写方便,“箕”多写作“其”。)

古联:

三策仰前徽,道阐纯儒学业渊源常念祖;

千秋留直笔,书传良史风规整肃永贻孙。

(注:此联由董箕伙先生回忆提供,原祠堂联之一,未曾制作覆竹联,特予记录。)

另有传统对联:

帝世豢龙氏;

江都旋马家。

西汉贤良裔;

南闽甲第家。

其中覆竹联“防御史八闽开派;秘书郎东岱分宗”蕴意深远,典史涵深。上联典出董氏开闽始祖董玠。董玠后裔于八闽大地集居于长乐古槐、后董、前董、金峰、三溪、梅花、石壁,连江东岱、黄岐,福州远西,罗源城关等地,许多董氏子孙后代迁徙海内外各地。据不完全统计,董玠后裔近2万人。下联典出董玠后裔第十七世董佺,南宋授秘书郎迁礼部侍郎。其事迹记载于民国《连江县志》第232页。佺公系南宋嘉泰二年(1202年)傅行简榜赐同进士出身。宋末理宗年间,因世运变故,为避元患,董佺别震龙(后董)独自泛舟入迁连江县。该地离县城东门20里,为永福乡永贵里岱堡之南牛路下董厝角(现名董厝路),迄今历790余年。故董佺被尊为迁居东岱之一世祖,至今已传28世,居村300余户700多人。

第一厅一联曰:“一岱粼粼护田抱村郭;三台巍巍排闼拥祖居。”此联道出东岱山川形胜,风景绝佳。“一岱”指岱江,敖江流经东岱的水域,又称岱水。“三台”指宗祠所对之云居山与旗山。东岱堡山围水抱,形胜天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四、家族繁衍

东岱董氏族谱始修于明永乐二十二年甲辰年(1424年),由五世祖董外主持编纂,此后明弘治八年乙卯(1495年)、明嘉靖甲子年(1564年)、明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明崇祯甲申年(1644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清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清同治九年庚午(1870年)、民国二年癸丑(1913年)、民国二十九年庚辰(1940年)及1986年相继续修,谱载历次谱序、修祠记、祠堂楹联、官宦录、名人录、学历录和分房世系、纪实。2009年聘请谱师再次重修。族谱为印刷版本,现存东岱董氏宗祠理事会。

因东岱董别迁震龙年代久远,音信互失,以至世系表字另立行第。1990年冬,东岱董邀请后董宗亲在连江会谱,双方核对行第世次排行,并载入宗谱,以密切震龙与东岱的亲缘。

元代至顺辛未年(1331年),董氏族人曾为始祖董佺公在东岱石廊对面山购置墓山、山场修坟一座,当时墓葬盛况俱载于谱。今因政府修路便民,佺公及开成公、其辉公与妣等十余座古墓必须搬迁。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董学顺发动族亲献资出力,择地重建公园式祖墓一座,规模宏伟,气势雄壮,供后裔祭扫凭吊。

震龙董氏与东岱董氏行第世次对应表以及东岱董氏简明世系图如下:

五、祖训内涵

东岱董氏祖训

东岱董氏祖先自三世良公起就立有家训示后,为世久无存。至宣义郎伯忠公知亢其宗,诚为董氏之白眉也,乃修葺家训,以贻其后。因后火于倭患,呜乎伤哉!兹修订家谱宗牒何以型世哉?乃取当今皇帝圣谕,先圣先贤遗言集为家训一篇,俾孙子训诵,庶不失为大方之

六、古今名贤家,是为宗训篇。

孝顺父母 敬老尊贤

和睦亲族 勤读诗书

诚实正业 早完钱粮

疏财仗义 节约持家

奋发图强 励精图治

与时俱进 任重道远

忠义仁厚 为人根本

明理是非 立事之本

执中行事 儒家思想

扬善积德 因果所得

东岱陇西董氏(宋至近现代)文武人才名录

续表

七、名胜古迹

(一)云居山

云居山位于东岱镇西南端,是连江县境内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就名声在外,有“天上云居,人间仙境”“莲花台”“狮子岩”“童子拜观音”等景点。山上坐落有云居寺、灵岩寺等,年代久远,寺周边林木葱翠,洞穴玲珑,景色宜人。

(二)普光塔

普光塔,亦称望夫塔,位于云居山山顶。这座由花岗石修建的古朴精致的石塔,现仅存两层,高九米余,仿木构八角楼阁式建筑。第一层四面均有石门,四扇石门上匾额分别镌刻着“寂照”“光明”“无碍”“融圆”字样。正门朝西,每两道门之间都有带着元代风格的武士雕像。第一层塔檐八个角,均向上翘起。石塔中间有一轴心,阶梯沿着轴心盘旋而上。第二层四面设有佛龛,但无佛像。二层正上方悬挂一青石雕刻石碑,即塔铭碑。碑铭正中竖行阳刻三个字“普光塔”。两边两行落款小字,上款“大元至正十年庚寅冬佛迦日主缘,比丘云丰、福荣立”,下款“永贵里东岱信女传云、清河里陈妙容共财造”。1961年,被连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重建董佺公祖墓

(三)云居寺

云居寺位于云居山之巅,又名上庵寺。唐代即建寺于此,宋、元屡修,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建。到民国年间,年久失修,损坏严重,部分倒塌,寺僧着手修缮。

(四)旗福寺

旗福寺坐落于东岱镇内,背靠狮峰,面对旗山,青山环抱,垄野相依,风光秀丽。旗福寺是连江县较为古老的寺院之一,据县志记载始建于元延祐六年(1319年),乃一元朝古刹。本寺系伽蓝菩萨道场,现存有伽蓝菩萨灵签。古人云:“祈梦要到福清石竹山,抽签要到连江找旗山。”

八、宗祠管理

祠堂是人们祭祀祖先的场所,是家族的象征。它通过血缘关系把本族的全体成员联系起来,通过祭祀祖先把先人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因此,祠堂不仅是一种场所,也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之后,各祠堂多成立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加强对祠堂的管理。东岱董氏宗祠亦从1984年起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并由1998年起增设顾问委员会,把前届从理事会中退下来的成员安排在顾委中,继续为宗事服务,贡献余光余热。

(连江东岱董氏宗祠理事会提供资料)

龙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