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殿后源流远 朗溪坝前世泽长 仙游钟山兴泰董氏宗祠

云居殿后源流远 朗溪坝前世泽长 仙游钟山兴泰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莆田市仙游县濒临湄洲湾,紧临秀屿港,距省会福州130公里,距莆田市44公里,与祖国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仙游山川毓秀,气候温润宜人。它的地形顺着木兰溪,西北高、东南低。沿海平原、山区层次分明。东西乡平原是鱼米与蔗糖之乡,东北角的兴泰里和西北角的仙游山是著名珍稀林区。仙游唐属泉州,宋代历属清源军、平海军、兴化军及兴安州,元属兴化路,明清时期隶属兴化府,民国时期历属福建南路、兴泉省和第四行政督察区。1949年后,曾属闽侯、莆田专区(地区),今属莆田市。

钟山镇位于风景名胜区九鲤湖山上,是高山乡镇,下辖16个行政村,人口约3万。钟山镇东与城厢区常太镇相邻,西与象溪乡毗连,南依榜头镇,北靠游洋、石苍等乡镇。

兴泰董氏宗祠外景

朗桥村位于钟山镇东部,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有“闽南十八洞”之一的万蝠洞,有怪石嶙峋、奇峰突兀的云居秘景等。此外村中还有乡村公园、东坑古厝、尚书祠和云山书院等景点。村子因“洞幽、峰奇、林秀”而声名远播。朗桥村2018年被莆田市定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和仙游县田园综合体示范村,2019年再次被列入莆田市乡村振兴高级版示范村。兴泰董氏宗祠就位于莆田市仙游县钟山镇朗桥村。

二、宗祠大观

因宋工部尚书董公安保的陵寝建在兴泰钟山朗桥东坑后塘,为怀念先祖、春秋祭祀之宜,兴泰董氏后裔在钟山鸣和九狮兴建了“董氏尚书祠”。初建祠的时间不详,尚书祠历经沧桑岁月,饱经风霜和风雨的洗刷,终因年久失修于20世纪60年代倒塌毁坏。为缅怀先祖,凝聚族人意志,鞭策后昆奋进而重振家声,族中有识之士共谋共策,一致呼吁重建宗祠。在全体族亲群情昂扬、群策群力之下,祠堂于1997年奠基动工重建,2000年12月主体竣工,实现了兴泰董氏后裔的共同夙愿。新祠建在朗桥宋钦埔,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和488平方米。祠堂修筑及概况族人董玉锁记述于下:

新建兴泰董氏尚书祠屹立在朗桥宋钦埔,祠背负巍巍云居,气势磅礴,面临九鲤源头,波光潋滟,蕴名山之气,蓄胜水之华。祠堂建筑为悬山抬梁穿斗结构,由上下厅二进、天井、左右两廊组成。上厅由正堂和左右两厢房组成。正堂面积120.8平方米。厢房上下两层,上为仓库,下为接待室、娱乐室。

正堂中央,晶莹的琉璃神龛中,端坐“安保公”“毛氏妈”金身塑像,金碧辉煌。“公”浓眉关公须,雄壮威严;“妈”柳眉樱桃嘴,聪慧慈祥。数百列祖神位牌陈列在神龛两旁,供子孙后裔谒祖、祭祀。长廊、下厅两旁墙壁,嵌墨色大理石碑,刻建祠前言和为建祠慷慨解囊者芳名,石碑上方精心绘画“二十四孝”图,闪烁着文采、智慧和深情。天井中两个花坛,茶花争艳,异草飘香。堂中悬挂当代董氏六位杰出人物匾牌,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祠坐北朝南,前厅开三个大门。天井周沿、大门坛、上厅前沿均用厚条石铺设,平整、坚固、雅致。中门与旁门间壁及门坛左右两壁,嵌墨色大理石,刻有福禄图、鹿竹图、松鹤图。垂莲、挑梁刻有“凤穿牡丹”“鹊鸟蜡梅”“鸳鸯戏荷”等花鸟图案,刻工精细,形态逼真。祠堂砖木结构,地铺红砖。中间十二对大石柱支撑。石柱及门窗旁刻十九对楹联,内容新颖,寓意深刻,构思新颖,真是墨宝生辉,妙联集萃,不愧董氏之子孙,尽现名家之风范。祠堂已具规模,管理亦上轨道。然则,堂内椽、梁、柱有待油漆、装修,设施需要完善,理事会呼吁有识之士、事业有成者及全体宗亲,克裔孙之孝道,尽自身之其力,同心合力,把董氏祠堂建成千古不朽、独具特色,集瞻仰、祭祀、游览于一身,高品位、多功能的建筑。

兴泰董氏宗祠内景

三、家族繁衍

魏晋时期,陕西董氏一支因避战火,相继南迁,安保公奇才英伟,胆识过人,率族远徙,跨山涉水,经千辛而不顾,历百险而无悔,迁至今仙游钟山朗桥一带。朗桥枕山临水,物产丰饶,兴泰董氏先祖遂定居于此,依水而居,靠山而建,僻壤之地渐成村成镇。

安保公系赐食五百户麟登赐儿公之子,原籍湖广襄阳县柳桥第十一都。元至正丙午年(1366年),元末义军陈友谅敕授安保公总管之职。友谅被擒,安保随明太祖朱元璋部队入闽。明洪武五年(1372年)八月,蒙豫章侯收集,充文原护卫,八年十月改设都卫,二十一年改设福州中卫所,转承君命,调拨兴化府仙游县同安乡兴泰里龙屺院开发废寺荒田,屯名董文香。永乐二年(1404年),敕授怀远将军,调拨兴泰里葫芦山,御赐耕牛一只,开辟田地,屯名董麟登。子孙后裔尊麟登赐儿公为兴泰董氏第一代,堂号为“江都流芳”。

辈字顺序,第六世开始为:

曰仲应启殿,晋自仪于友。

从十六世始一致为:

永行仁义遵宗祖,多读经书绍甲科。

2000年,重建董氏祠堂时,经族人共商,第三十世始,续为:

文章道德传家宝,真理和平处世纲。

明工部尚书董安保墓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

自董安保定居仙游朗桥葫芦下,至今已600多年,开发拓展20个村庄,族人5000个。安保公生三子:孟威公、孟权公、孟杰公。孟威公,原居住仙游钟山朗桥亭门里,开科今钟山镇朗桥村的好垅、新厝、铁狮隔等自然村。孟权公,开科钟山镇朗桥村的葫芦山,东坑、鸣和村九狮、东溪村的坑里厝仔等自然村,又开科大济镇乌石村的安边自然村,西苑乡仙西董厝,永泰县梧桐镇西林铁炉下村、小溪村。孟杰公,开科朗桥上尾下厝(即上美)、上董、宝峰,林头,鸣和上下尾,龙溪宫,永泰县富泉乡瑞应村消坑、芭蕉、寨尾。

毛氏妈墓

钟山镇朗桥村、鸣和村,今传23世,居村700余户1600多人。

清代,董道俊由仙游钟山朗桥上尾迁入富泉乡瑞应村,今传9世,居村70余户200多人;董元润由仙游钟山朗桥上尾迁入富泉乡芭蕉村,今居村20余户50多人;董仪肃由仙游县钟山镇鸣和、九狮迁入梧桐镇西林村,今传11世,居村60余户200多人。

2011年,董玉锁主修《八闽兴泰董氏族谱》,谱载始祖董安保、世系等。谱为精装本1册,现存仙游朗桥兴泰董氏尚书祠堂理事会。

钟山镇朗桥村董寿富宗长家中还收藏着一本仅存的有上百年历史的族谱。这本族谱,每页都是用毛笔手抄楷书,字迹工整,字体有力。其记载着钟山镇朗桥村董氏渊源,同时也记载着传统节日冬至、清明节扫墓的方式,祖先墓葬地点,祭祀时的仪式等。

始祖古墓有:宋工部尚书董公安保墓(墓在钟山镇朗桥村东坑后塘)和毛氏妈墓(墓在朗桥新厝自然村后山)。

孤本族谱

四、祠堂楹联

兴泰董氏宗祠楹联有十九副之多,大部分是抒怀言志,颂扬宗功祖德、盛世昌明以及描述祖国及家乡大好河山和锦绣美景。

叙述辈分长幼有序:

永行仁义遵宗祖;

多读经书绍甲科。

文章道德传家宝;

真理和平处世纲。

描述氏族源远流长:

襄扬族衍遵先祖;

董父脉传仰哲身。

仲舒伯起炎帝裔;

上董下杨血脉联。

概述建祠意义不寻常:

董族祠堂重曜日;

江都世泽大兴时。

祖庙宗祠欣读史;

国邦家族庆长春。

重建祠堂择址:

宋钦埔秀财丁旺;

樵谷山高科甲兴。

云居殿后才人出;

朗溪绕前富贵长。

显示人才群星灿烂:

仲舒思想千秋耀;

必武精神万世扬。

双凤齐飞荣古屋;

群龙共舞誉霞园。

卧虎家声千载盛;

江都世弟万年香。

董氏子孙遍四海;

书香门第扬五洲。

巧取一字妙括繁衍:

东林好狮上新塔;

西坑瑞龙下山安。

寄托厚望展现盛世:

忠孝有声天地老;

古今无数子孙贤。

族亲互爱如手足;

邻里相敬似兄弟。

时逢盛世千家福;

天赐吉祥合族康。

林兴叶旺千家福;

武伟文兴万代传。

尊贤敬老万年福;

爱幼亲临百代春。

万众一心兴祖国;

满怀素志建家邦。

此外,莆田董姓宗祠通常有此联:“一代儒宗留古训;千秋良吏著廉风。”上联典出西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下联典出明末清初莆田学者董国栋。董国栋,字隆吉,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乡试考取举人。其时,国势已倾,战火不息。董国栋尚能自持,以读书研史为务。俟至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再开科取士,董国栋擢史大成榜进士第,官任武宣县主簿。任上勤勉奋进,劝农桑,修城垣,建学校,延名师,百姓信服,在史书上留下记载。

五、祖训内涵

兴泰董氏家训

先祖安保,征战八闽,功成身退,归隐陇亩。开宗六百余载,地灵人杰,枝繁叶茂。

历览先贤,或耕或读,或居庙堂,唯其读书怡情,品高行端,是为不朽。因为此训,诫勉后人。处世立身,修德为先。居庙堂之高,勿恃宠妄为;怀万贯家财,戒骄纵淫逸;时运不济,不堕青云之志。须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乃先贤之训。一言一行,当每日三省。兼听则明,忠言逆耳,利于修身;乖僻自是,悔误必多,祸及自身。持家须俭约。一粥一饭,常思来之不易;半丝寸缕,恒念物力维艰,所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忠孝系立身之本。勿论官盛位卑,常怀报国之心,济世之志。百善孝为先。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父母既老,敬奉不可不勤。敬老慈幼,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万事和为贵。居家宜邻里团结,兄弟友爱,夫唱妇随,婆媳和睦,父严子孝,母慈幼贤。仁义乃处世良方。外出勿饮盗泉之水,勿贪意外之财,勿恋风花雪月。待友宜诚信为本,视为手足,知恩图报。读书为成才之路。纵观族内后彦,皆倡读书以至闻达。“读书可以医愚”“知识改变命运”系至理名言。后学须志存高远,敬重师长,珍惜光阴,潜心攻读。科技知识,书山学海,唯勤为径,唯苦为舟。十年寒窗,终有一跃龙门之时;“双凤齐飞”,更期后学发扬传承。诚如是,则千秋万代。“卧虎家声大,陇西世泽长。”

谨为此训,以勉后人。

从以上祖训可知,董氏一族重教由来已久。清朝,族人将“祠堂田”分给有孩子读书的人家耕种,作为勉励;民国时期,家中若有孩子上小学,这个家庭可以分到一分田,上初中的则可以分到一亩田,待孩子毕业后再收回。

此外,在猪母山中,有座古朴清幽的小亭子,上方书有“书亭”二字,下方一副对联“亭踞半壁石山化土毓灵秀;冠凌绝顶宝峰为冕领风骚”。亭内供奉一尊孔子像,两侧分别挂着唐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家手书。

书亭正面

书亭侧面

据传,清康熙年间,书生董先勤勉致学,他把书屋建在半山之中,潜心准备三年之后的科举考试。最终红榜有名,成就一段佳话,半山书亭从此得名。

六、习俗传承

(一)农民丰收节

仙游钟山朗桥每年九月秋收时都举办农民丰收节。丰收节场面宏伟,首先由开场舞《大鼓庆丰收》拉开序幕,随后举行开镰仪式,庆祝丰收,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活动中农味十足,妙趣横生,吸引了许多游客、观众前来观赏,是该镇、村一年中难得的一次嘉年华。

(二)“朗桥拾梦”农旅采风节

朗桥村海拔600多米,是钟山镇的一个大村庄。村庄依托原生态山水、田园风光,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观赏美景,体验农事,品尝美食。莆田市农业农村局、莆田市广告行业协会、莆田市美术家协会则组织“朗桥拾梦”农旅采风节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生活,满足各阶层人士游览、观光、美食、采购、采风等需求。

七、古今名贤

“卧虎家声大,陇西世泽长。”自开宗以来,董氏书香不断,人才辈出。现在,全族拥有高级职称的24人,中级职称的100多人。

(一)古代名贤

董殿余,号愧兼,讳希旦;董殿南,号愧山,讳策。仙游钟山朗桥上尾人。康熙丙午年(1666年)兄弟同榜武举人,御赐“双凤齐飞”金匾。

董兆焕,仙游钟山朗桥上尾人,清咸丰五年(1855年)中举人。

董先,字晋哲,号圩州,仙游钟山朗桥上尾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举人。

董在庭,俗名典吓,后代尊称东坪公。仙游钟山朗桥林头人,诏赐脯帛。兴泰董氏第十三代传人,传四子十六孙。他个头小,志气大,至今本村老人常给孩子们讲述他的传奇故事,以他“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自己的子孙。

兴泰董氏族系历代科举中式名录

(二)现代名贤

在钟山镇朗桥村,革命烈士董文智一家子的英雄事迹流传甚广,如今更是由后人编写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剧本。

董文智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其父董亦周和姑丈刘钦、舅舅刘灯等都是革命英雄,他们的英雄事迹早早地便在董文智幼小的心灵里扎根。

董文智16岁就参加革命,他常到敌占区侦察了解敌情,出色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董文智常常与家人朋友传播革命道理,许多人受到影响也加入了革命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部分国民党残余部分隐藏在钟山、游洋等深山老林中。1950年3月,国民党残兵包围了董文智的家,在激烈的枪战中,董文智寡不敌众,光荣牺牲。如今村里正计划为董文智建一个纪念碑,以激励后人。

八、名胜古迹

(一)仙游九鲤湖风景区

九鲤湖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位于仙游县钟山镇,距县城31公里,海拔590米。这里以湖、洞、潭、石四奇著称,尤以飞潭为最,自古有“鲤湖飞潭天下奇”之誉。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为福建“三绝”。相传汉武帝时,有何氏九兄弟在此炼丹济世,丹成跨鲤升天成仙,九鲤湖因之得名。

九鲤湖荡青漾翠,碧澄一泓,是个秀丽的天然湖。湖的四周,林木葱茏,千岩竞秀,怪石嵯峨,瀑漈泱泱,兼具林泉水之胜,上游涧底遍布似瓮似井等奇形怪状的洞穴,传说为九仙炼丹的遗址。山间林野散立着无数奇岩怪石,诸如蓬莱石、瀛洲石、羽化石、玄珠石、龙擦石、枕石、天然坐等,蔚为奇观。

九鲤湖最著名的风景是九漈瀑布,各漈因状得名。九漈瀑布全长10余公里,沿途悬崖夹峙,蜿蜒曲折,十分引人入胜。人文景观众多,有摩崖题刻、道教名观、艺术建筑和文物古迹20多处。湖山间“任楷草题镌几无完石”,如有“天子万年”“第一蓬莱”“碧水丹山”“观瀑”“九鳍腾云”“飞雨奔雷”等历代名人题刻。

湖滨古树浓荫,宫观道院依山而建,九仙观、水晶宫、玉皇楼、迎仙会馆金碧辉煌。九仙观又名显灵庙,在石湖北岸,祠建在一片巨石上,岩底中空,与湖水相通,古人称为“穴”。祠始建于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宋孝宗赵昚赐给“仙水灵惠”匾额。这些宫观主要供奉九仙公。传说九仙公会给虔诚的香客托梦,指点迷津。朝圣祈梦可添六福,即添福、添禄、添寿、添财、添丁、添贵。九鲤湖是中国梦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

(二)麦斜岩景区

麦斜岩是莆田市仙游四大景之一,位于钟山镇麦斜村。这里山势巍峨,怪洞藏幽,奇石成趣,引人入胜,宋代著名理学家林光朝称之为“小武夷山”。

麦斜岩景区面积为6平方公里,现属省级旅游区九鲤湖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遍布紫红色的石崖、石峰、石球,是一座花岗岩构成的山峰。主峰海拔1006.5米,常有云雾缭绕峰顶,因而麦斜岩也称“云居山”。

麦斜岩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是中国工农红军一〇八团的革命诞生地。1930年10月,邓子恢同志就来到这里,组建工农红军一〇八团,点燃了仙游武装斗争的烈火。

据志书记载,南宋末年有个叫林璧卿的高士,精通星象学,名重朝野,隐居于此。忽必烈当上皇帝后,想请他出山,封之以官,遭林璧卿拒绝。元世祖嘉其气节,封他为“妙应道济真人”,并亲笔书写“樵谷山”三字赐之。

刻着“樵谷山”巨石的对面,有一块耸立的奇石,上有“祝圣道场,朝天福地”八个遒劲大字。不远处有一块黝黑的大石,上有“陈公池”三个大字。“陈公池”西边是玉泉洞,洞口书“玉泉岩”三字;此洞约百米长,直通麦斜岩寺的东侧,东边是印真洞,尚留“应真境”三个大字;洞的四周大树如华盖。穿洞而过,迎面而来的是梅花洞、环竹洞等天然石穴石洞。过诸洞,迎面就是背倚巨大石崖而建的麦斜岩寺。据说这座寺是一个叫自永的僧人于宋代创建的。世事沧桑,经过历代修复,成如今模样。

麦斜岩景区

麦斜岩寺三面环山,飞檐翼然,气势雄伟。寺东北有条秘密小径,直通山顶,沿途怪石嶙峋,犬牙交错。麦斜岩顶峰,一块巨石凌空矗立,相传每当气候骤变,巨石都会发出恍若低沉的钟声,数里之外便可听见,人称“钟石”。因此这一带山区就叫钟山(现在叫钟山镇)。钟石附近有块巨石名叫“占星石”,相传宋代史学家郑樵当年曾在此留居,夜间在占星石上观察天象。此石上尚刻有“开创岩牌”四个大字和百来个小字,龙飞凤舞,年代久远,石受风化,难以辨认。

九、宗祠管理

兴泰董氏宗亲非常重视祠堂的管理和

正常宗族活动安排。如每年有清明、冬至和七月半三次的祭祀活动,每隔两至三年全族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平常宗祠有专人负责看护。宗祠成立理事会,并建立成套的章程。

理事会的祠堂管理章程既全面,又具特色。章程包括理事会的规则、任务、组织机构和财务管理。每一章都有细则。如组织机构,相关的宗谊活动,收集、记录和保存相关谱牒资料,财务管理及扶贫助困与宗族间团结和谐等细则,非常深入详尽。其中,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细密,做到收入项项明确有监管,条条有公布,使之透明公开且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