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新世第 良史旧家风 长汀新桥叶屋(上董、下董)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长汀县,别称“汀州”,简称“汀”,是世界客家首府,客家人聚居地。地处闽赣边陲要冲的福建西部边远山区,武夷山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长汀历史悠久,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全县有2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建汀州。自盛唐到清末,长汀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这里千山竞秀,群峦叠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保存有诸多文物古迹和体现客家文化的古城,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纪念地、客家大本营、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部名城、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012年获“中国十大最具人文底蕴古城古镇”之一的称号。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与湖南凤凰一起被世人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之一。
叶屋(上董、下董)董氏宗祠外景
叶屋上董董氏宗祠正面
新桥镇位于县境的东北部,距县城12公里。新桥境内汀江蜿蜒清澈,曲线自然优美,两岸绿树成荫,田园风光迷人,赞曰“两岸青山玉带水,十里田园入画廊”,被生态环境部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同时被列为福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
叶屋村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0公里与余陂接壤,毗邻新桥镇政府。汀江绕村环抱,孕育着这块神奇的土地。叶屋村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历史文化气息雄厚。茂才学校、董氏古祠、天后宫等历史景点吸引了不少外地游客。
二、宗祠大观
上董董氏宗祠、下董董氏宗祠两座宗祠紧密相连,均为坐北朝南。
上董念一郎公祠(“长厅厦”)建于清乾隆盛世,土木结构。宗祠于清末民初及20世纪后期大修3次,然终因岁月久远,受风雨剥蚀,墙裂、柱斜、木朽,面临倒塌。在这危急时刻,2017年长汀县董氏宗亲联谊会提议重建宗祠,宗亲无不欢欣鼓舞,踊跃参与集资捐款,齐心协力,垒起巍峨厅厦。其中,在港宗亲、龙岩市第五届政协委员董成宁先生,率先慷慨捐资20万元,为筹建念一郎公祠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经过精心规划设计和施工,历时两年,耗资百万,终于大功告成。新落成的董氏宗祠(念一郎公祠)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砖木斗拱结构,飞檐翘角,一色青砖琉璃瓦大理石门面,雕龙刻凤,更显宗祠庄严肃穆,气象万千。宗祠坐向不变,座基略高于旧祠,中为天井,全厅贯通。大气、宽敞、明亮,适于大型祭祀和喜庆集会活动。乘宗祠重建之机,特于东侧建“吊唁堂”一所,专供族人殡丧悼念活动。
叶屋下董董氏宗祠正面
三、家族繁衍
长汀县是福建省现有董姓人口较多的县市之一,全县董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新桥镇叶屋村、石人村、新桥村、鸳鸯村和大同镇印黄村,总计有3300多人。
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董大郎由江西抚州乐安流坑入闽,定居汀州新桥叶屋汀江下游,故称为长汀新桥叶屋下董。其后裔中八世董子文迁居梁家庄,十一世董惟兰迁居李领口,十五世董其韬、其芳迁居汀城。约过百年,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有董念一郎定居于同村汀江上游,同姓毗邻而居,故称为汀州新桥叶屋上董。
大郎公后裔已传至24代,有人口900多人。
其世行昭穆从第六世起是:
仁、仲、文、尚、廷、惟、一、茂、汝、其、文、玉、必、学、元、长、兆。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
下董外迁情况如下:
第八世子文公移居梁家庄(现为大同镇新庄村)开基。
第十一世惟兰公移居李领口(现为大同镇计升村)开基。
第十五世其韬公移居汀城开基。
第十五世其芳公移居汀城开基。
新桥叶屋上董董氏始祖念一郎公的世行昭穆如下:
原沿用字辈:
义、仲、均、贵、玉、文、元、子、德、景、云、世、上。
有、思、钦、能、以、成、惟、崇、仁、厚、培、其、基。
方、伟、吾、宗、延、泽、庆、万、荣、盛、锦、美。
要说明的是,十四世“廷”“上”同用,十七世“钦”“嘉”同用,十八世“能”“锡”同用,二十一世“惟”“为”同用。
新编字辈从四十世起至五十九世:
冠、宇、品、宜、贞、九、如、松、柏、青、岱、山、人、共、仰、忠、信、自、昌、明。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
四、祠堂楹联
长汀董氏宗祠门联:
理学新世第;
良史旧家风。
千秋良史;
百代儒臣。
下帷苦读真儒范;
执简争朝良史风。
五、习俗传承
(一)尊老敬老
村里建立了老人活动中心,俗称“幸福院”或“老人院”。院内设有老人活动室、日间休息室、图书阅览室;室外有活动场所和健身运动器械。这样保证了村中老人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各种老人健身、文化活动,安度晚年。每年重阳节还开展以“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为主题的文娱会演活动。演出各类节目,异彩纷呈,营造了爱老、敬老、助老的浓厚氛围。活动现场志愿者或家属还开展为老人捶背、洗脚、剪指甲等活动,传递了最朴实的孝文化。
(二)农耕文化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是传统的庙会——农耕民俗文化节。是日,集镇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来自周边乡镇的群众也汇集在一起,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这个节日。群众自发组织的龙灯队和腰鼓队、船灯队及农民文艺队组成了踩街的队伍。
据传,农历二月初五日起始主要是纪念“三圣公王”,所以热闹的踩街活动是少不了的。现今,既是传统的农耕民俗文化节,也是传统的农具交易盛会。在集市中,传统的犁架、牛轭、簸箕、粪箕、扁担、犁头、箩筐、谷桶及各式农具,还有不少的日用品以及土特产、花卉、苗木等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所以周边县市及乡镇的民众都喜欢在这一天来到这里赶集交易,选购农具,为春耕夏收做准备。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民间主办,长汀新桥镇大力融入客家文化和当地农耕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三)农旅节
新桥镇通过发展山水旅游产业,通过“农旅联姻”,依托本地特色农业产业,联合策划举办摄影节、农耕节和采摘节,逐步建立起“吃农家饭菜,住农家民宿,购乡土特产,游生态乡村,赏田园风光,采绿色果蔬,体农耕乐趣”的生态休闲旅游体系。诸如“新桥曲凹哩漂流”,让游客纵情山水,体验山水文化。
(四)稻草龙
新桥是汀州稻草龙的故乡。自元代流传至今,稻草龙成为具有新桥特色的传统文化。稻草龙的骨架是用整根大杉木制作,然后再用稻草捆扎而成整条龙,堪称华夏一绝。
我国民间舞龙大多在春节、元宵等节日,而新桥擎稻草龙的时间是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新桥人认为龙是吉祥物,祥龙不与鬼魅同道,能避邪,所以开始要用香火清道。擎稻草龙开始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旗幡飘飘。稻草龙从全村各家门口经过,祝福村民吉祥平安。
六、逸闻轶事
(一)抓阄断妣
传说始祖念一郎公曾娶四房,仅生一子,未知是哪位孺人所生。考证胡孺人葬西园里,属早卒;黎、雷两孺人葬上坪山;唯余孺人与念一郎公同葬陈竹冈,以此推测系余孺人所生。但恐推测臆断谬误,仍备香烛祷告列祖列宗,一众抓阄叩拜祷告:望列祖列宗有灵赐告,二世祖系哪位孺人所生。卜阄签断乃余孺人也。
(二)鸭嫲地的传说
璋公看养鸭嫲,寄居于鸳鸯埔之山上,不料在斯地各鸭每夜生双卵,心知吉地。求山主相逊,竟允诺。当时唯以一鸭易之,书有契记,定其山界。因为祖妣寿坟后三夕,璋公遇古窖得金,至今称此地为鸭嫲地。
七、古今名贤
(一)土地革命时期烈士
能鼎、以忠、以花、成瑶、成根、能台、以生、成美、成太、能经、以宁、天富生、日旺、为平、能柯、以芹、东哩、成敏、为俭、以瞻、以时、成忠、成华、为业。
(二)失散老红军、老游击队员
以东,男,1917年生。
以彬,男,1918年生。
成规,男,1914年生。
成芬,男,1912年生。
石玉,男,1920年生。
(三)古代名贤
世衡(1736—1795),清乾隆年间骑都尉,任职于台湾中营中军府。
恩俸,清道光年间举人,任广西南宁同知。
能敬,1850年生,清宣统庚戌(1910年)恩贡,茂材小学创办人。
(四)近现代名贤
以春(1919—1991),长汀县政协常委。
成禹(1913—1993),曾任公社党委书记。
以键(1935—),教授,安徽省立医院主任医生,享受国务院专家补贴待遇。
香妹(1953—),女,曾任宁化县副县长。
以贤(1953—),工程师,龙岩公路局纪检书记。
连水(1957—),广西民族音像出版社社长(正处)。
朝阳(1944—),长汀中医院主任医生。
成葵(1928—),中学高级教师,长汀一中化学教研组组长,福建省人大代表。
成南(1952—),历任漳平、武平县人民法院院长,现任龙岩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专职委员(正处)。
成火(1948—),县公安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主任科员。
成演(1954—),县公安局交通管理大队副主任科员。
建文(1968—),教授、博导,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院长。
成政(1968—),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法学专业毕业。
成渊(1966—),美国哈佛大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在台湾大学任教,发明双光子显微镜,为博士生导师。
文伦(1968—),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局长。
为伙(1952—),省煤田地质局纪委副书记。
惟誉(1935—2009),教授,省立医院主任医生、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
青松(1976—),硕士研究生,福建师大党委组织部部长。
八、名胜古迹
(一)马尾滩瀑布
马尾滩瀑布位于新桥镇竹头岭。这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层峦叠翠,山势奇特。瀑布落差大,水势跌落随着岩壁凸凹扭曲,犹如马尾随意摆动,故称“马尾滩”。逢汛期来临,山洪暴发,瀑布飞流直下,吼声如雷,蔚为壮观。
(二)“十里画廊”江坊胜景
在长汀汀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个美丽的村子叫江坊,它在“十里画廊”新桥镇内,是隐于山间的世外桃源:绿油油的田园就如油画一般,茂密森林翠绿欲滴,雄奇峻险的双鹰山,清澈蜿蜒的汀江,古朴而自然的山水画廊。人走其间,宛如画中行。
(三)石鱼廊桥
汀江源头,山重水复,江水潺潺。自古以来,长汀客家人就喜欢在江边建村,营造拱桥,然后在桥上建木结构廊桥。这既方便了两岸交通,又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鲜明的建桥艺术风格。总长110米的“石鱼廊桥”就位于新桥境内汀江上。一桥飞架,黛瓦红木,翘角连云,如诗如画,是客家人千年的梦境与乡愁。
连城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