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杨、童三姓联宗源流考

一、董、杨、童三姓联宗源流考

(一)董杨联宗历史渊源

物有本末,水有源流,人之本源在于宗祖,考述董杨联宗之源流,促使董杨后裔对列祖列宗产生缅怀追思之意,进而敦亲睦族,克绍箕裘,黾勉互励,承先启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于海内外。据传,董杨同祖联宗历经了3000多年的岁月,其中有3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一,据族谱记载,考董杨血统关系之渊源,当上溯自黄帝。史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郑樵《通志》谓董杨均出自姬姓。盖稽考古籍所载,黄帝之裔孙飂叔安生子董父,豢龙事帝舜,赐姓曰董,遂以字为氏;又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曰杨侯,因而以邑为氏。可见,董杨自始原属同姓而分氏。迨至唐宋,复因两族先人之交好,遂尔联宗。

其二,传说杨明珠与董思安同为光州固始县传庆乡人,两人均随王审知入闽为官,其交好弥笃。后董思安起兵勤王,将幼子董兴托付给杨公照养。杨公欣然应允,将董兴视为亲子,加以抚养教育。12年后,董公重返泉州府任职,杨公亲自把已经长大成人的董兴归还董府,让他们父子团聚,留下“养如亲生”的佳话。此说因无正式材料可资印证,姑且存疑。

其三,《明史》及《董氏家乘》记载:上峰布政榜眼派,原董姓,祖籍余杭,因祖朝议郎仕于闽,与祖梦龄公情同骨肉之亲,以子附养杨家,承杨姓。传至七世祖贯斋公讳道会,登嘉靖甲子科举人,至隆庆戊辰科登进士,任布政;又万历丙子科,荆岩公讳道宾登举人,丙戌科及第榜眼,授东宫讲官、礼部左侍郎,赠礼部尚书,其男锡(缑)荫至刑部侍郎,题疏恳求恩准复董姓,奉神宗皇帝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是以贯斋公(杨道会)、荆岩公(杨道宾)后世所设神主,题曰“董杨公”,因此便有了“董杨氏”之称。董杨大宗祠则是见证这段历史的重要史迹。晋江八都鳌西杨氏族谱中称“杨之先非杨姓也,董其姓也,为浙余杭人自宋朝议郎来监税同安”,也是重要考证。泉州董杨联宗诚为千古不朽之佳话。

(二)董童联宗历史渊源

盖闻童氏支族,其一始祖本姓“董”,董童本同宗也。《后汉书》载称: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性威猛有谋,少尝游羌中,尽与豪帅相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屡有战功,灵帝时为前将军。因侍婢与吕布情通,董卓将军义责吕布,布遂含恨受王允密谋,杀害董卓,并夷三族。古有夷族之律,董卓后裔改姓避害,实属常情,此节与童氏谱牒所载极相吻合。又查《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凌迪知《万姓统谱》与郑樵《通志·氏族略》等史册之纪述:黄帝裔孙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事舜有功,赐姓曰“董”。“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姓”,或谓“颛帝曾孙陆终之子参胡姓董,周时为胡国。其后亦为董氏”。由上可见,飂叔安系颛顼帝孙,而老童与陆终又是颛顼帝之子孙,是则董、童二氏之血统关系始自颛顼之后。再看《吴越春秋》记载“晋大夫童褐(注:《国语》作董褐)”,以此观之,春秋以前“董”亦可谓“童”,“童”亦可谓“董”。

董杨宗亲联宗图

董杨大宗祠外景

董、童古通用,童篆作蕫,《说文句读》王煦曰“《汉书》蕫贤字犹多作此”,汉蕫氏二洗款识亦然;至于蕫之为董,经典多作此,正字当作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