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立湖洋铁橑祠 重建福德怀恩堂 南靖梅林磜头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磜头村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下辖的行政村,是其第三大行政村,位于南靖县西部,西与龙岩市永定区古竹乡毗邻,相距6公里,南、北是大山,东接双溪村(5公里),距梅林镇镇政府驻地8.5公里。磜头村与科岭村、双溪村、长塔村、背岭村、梅林村、梅兴社区相邻。2017年8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磜头村附近有福建土楼(南靖)旅游景区、田螺坑土楼群、云水谣古镇、河坑土楼群、裕昌楼、南靖树海中共闽南地委旧址纪念馆等旅游景点,有南靖正冬蜜、南靖香蕉、南靖丹桂、南靖铁观音、南靖麻笋、南靖金线莲等特产,有南靖竹马戏、四平锣鼓乐、福建客家山歌、南靖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等民俗文化。
二、家族繁衍
磜头村7个自然村,住有董、马、苏、刘、王5个姓氏,其中董姓有4个自然村,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据传550多年前,磜头董氏开基祖董大一郎公(磜头董氏二世祖,字国清),与周姓、范姓结为异姓兄弟,明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他们因身犯冤案,惹上官司离开玉宝村。三人一起迁居永丰里梅垅鸡笼角(现梅林松香厂),以农耕为生。因鸡笼角河床高,经常大水漫浸,后迁入撅兰坑(今梅林耕山队),又因交通不便,再迁入磜头老厝窠。初迁磜头生活艰难,周、范二人视大一郎之子为至亲,董、周、范共同经营大家庭。大一郎公因思父念母之心,安居磜头后,回到玉宝村将其父五九郎公金骸迁葬于磜头“湖洋祠”边竹园角,尊其为磜头董氏一世祖,其母留葬于玉宝村,由弟弟十二郎祭祀奉孝。
大一郎公娶吴四娘为妻,住在鸡笼角,生有三子,维德、维益、维新。长子董维德生二子,永隆、永旺。当时永旺建“铁橑祠”,其后裔群居磜头河杵山、背头坪。次子董维益生六子,永寿、永善、永仲、永敬、永祯、永政,其中永善公在岭下建有“福德祠”,永仲公在古福坑建“福元祠”。维益公后裔群居磜头岭下、古福坑、大垅。幼子董维新生二子,永达、枫养,永达公建有“湖洋祠”。维新公后裔群居磜头的下磜、庵仔角。
背头坪村
岭下村
下磜村
磜头董氏今传22世,居村共有300余户1000多人,后裔分布在下磜、石尾、庵仔角、岭下、背头坪等村。部分后裔迁徙至马来西亚吉打州、新加坡等地,以及中国台湾地区。
其中,原居住在山仔边的一家族,曾因十八支打棍习武闻名,其后裔有迁往台湾地区白河镇的。2015年10月来自台湾地区的董来旺夫妇回乡寻根认亲,受到磜头董氏热情接待,多年来都和董日盛、董潘生乡亲保持联系。还有下磜自然村的二十世董南章,他的二子董健诚、董智诚事业有成,常年与董安远等保持联系。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
三、宗祠大观
(一)怀恩堂
长房背头坪原永旺公建的“铁橑祠”,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于1967年间拆除,改建成土木结构的大圆寨“向阳楼”,供当地几十户人家居住,因此长房多年没设祠堂。1988年旅台宗亲董振迎回乡省亲,见状独自捐资在大路下建祠,取名“怀恩堂”。祠内有对联:“前有四世永旺公新建铁橑祠;后有十九代振迎重建怀恩堂。”该祠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属下传有裔孙400多人。
怀恩堂
董振迎同时还建一座云海学校,供背头坪学生就地上学。他还独资建了一座石拱桥,叫彩英桥,该桥是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的。
(二)福德堂
二房(岭下)永善公建“福德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经多次维修,祖祠犹在。属下传有裔孙200多人。
(三)福元祠
二房(苦笋坑,原名古福坑)永仲公建“福元祠”,坐南向北,占地面积15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0平方米。因多年失修,破废多年,现正筹备原址重建。该祠属下传有裔孙50多人。因苦笋坑交通不便,居民已于1998年迁徙到大垅居住,与背头坪相邻。
(四)湖洋祠
三房(下磜、庵仔角)永达公建“湖洋祠”。据传因祠建在“湖洋”上,故名曰“湖洋祠”。“湖洋”在客家话中为“沼泽”之意,寓意祖上恩泽。
湖洋祠坐西向东,背靠后龙山,神主牌供奉四世祖永达公。明末初建,历代均有维修。2018年由族人倡议成立筹建组,准备在原祠堂旧址上重建。众族亲同心同德,纷纷响应,踊跃捐资,共筹集到100多万元。先拟在祖祠原址上投资80多万元重建湖洋祠,于农历2018年三月初一日动工,至2018年11月17日竣工。2019年又投资20多万元,新开辟500多米长、4米宽的直通湖洋祠的道路,使湖洋祠的面貌焕然一新,远近闻名。新湖洋祠占地面积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宗祠大厅两边设有厢房,供大家议事和储放相关物品之用。宗祠前建有用石栏杆围成的半月池,周边还配备自来水和卫生间等实施,并有专人管理。属下传有裔孙500多人。
福德祠
湖洋祠
湖洋祠的对联如下:
宗祠大门:
入庙便知恩祖德;
登堂先要识人伦。
神祖牌:
万古斯文存正脉;
千秋心法启宗传。
中堂两边石柱:
四世祖宗长享祀;
五房支脉永流传。
宇启湖洋箕裘绵远;
庙修春令豆登升香。
自仁率亲自义率祖;
致慤则著致爱则存。
明堂敬慎衣冠肃;
清庙雍容俎豆香。
忾如有闻僾若有见;
临之在上质之在旁。
大门面上刻:加冠,进禄。
祖公牌顶横川左右上刻:左昭,右穆。
左右小门上刻:左门“出孝”,右门“入悌”。
四、逸闻轶事
南靖磜头董氏于明中期由开基始祖董大一郎公从龙岩玉宝迁徙而来。初始,此处地广人稀,至明末人口渐稠密,方始开办学堂,培养子弟。据说仅董氏河杵山一族十八家,家家都有一担书笼,享有“十八书笼”之美誉。虽学风盛行,学子上进,但难以参加科考,故纵有满腹经纶,也难遂青云之志。系因明朝实行“黄册”制度,即朝廷将居民按籍贯、姓名、人口、田宅、地亩等逐一造册,分别上报县、府、省,再造册上报户部。因上报户部册子封面是用黄纸,故称“黄册”。朝廷以黄册为准,未入册者不得参加科考。董氏系移民,相当部分未入黄册。此时,十八士子中有一人名守良,字伯美,长房永隆公十世嫡孙。此人素有大志,不甘平庸,于是召集族中父老商议:“处世立业,定当参加科考,方能出人头地,应须筹划造册开户。”族人一致赞同,随即委其赴县衙呈文,申请县令恩准。不料此事被奸狡之徒得知,大肆渲染,煽动乡中豪绅曰:“董姓开户参考,增加参考士子名额,有碍他人仕途。”为此事诉讼公堂,上及县、府、省垣。延及数载,终因寡不敌众,董姓为首者守良主仆二人被拘牢役。每至更深人静,主仆二人因盘缠已竭,难以为继而长吁短吁。禁头闻之斥曰:“董某何为此状?”主仆便请求禁头开一足镣铐,并借笔墨修一封家书。禁头奇之并怜,许开脚铐一足,董某用足夹笔直书,一挥而就。禁头称奇,遂问因何拘此。董某遂将因申请造册开户、报名科考被陷一事诉之。听后禁头亦为之不平,曰:“此乃正事,何罪之有?今幸按察清正廉明,你速写诉状,择日呈奉,以期拨雾见天。”董某随即缮写冤状交由禁头。某日,按察判讼公务毕,禁头择机将董某诉状呈上,并禀告:“董某因申请科考造册,冤屈数载,实属可怜,今以足书写诉状一纸,望予申冤。”按察亦奇之,接诉状披阅后,即着查官密查此案。逾月余,查官回禀,查明属实,并拘一并原告到庭。次日,按察升堂判谕:“本司已派特差查明,尔等从实禀告,不得虚委,否则严办。”众原告胆寒,为求自保皆从实招认诬陷董某之情。此案明了,按察见董某一表人才,刚强不屈,即当堂判谕:“国运兴盛,均自求贤。董姓申请开户造册,亦为参与科考,理所当然。尔等为塞贤路,诬告陷害,按法严办。”董某当堂释放,并赐“万盛”户名。尔后,守良参加科考,得中庠生(秀才),按“万盛户”缴纳董姓赋税。至今,每年春祭一世祖五九郎公时,另备一副牲仪祭奉守良公,为纪念其开辟“万盛户”之大功也。
五、名胜古迹
(一)双胞胎楼
背头坪自然村“振成楼”“永安楼”两座方形土楼连接在一起,中间共有一堵土墙。因近几十年出生了十多对双胞胎,故而得名“双胞胎楼”,当地俗称“巴卵楼”。旁边还有一对紧挨着的圆形“姐妹楼”。整个背头坪自然村虽不大,但建筑十分紧凑,井然有序。
磜头土楼
(二)七星伴月
永盛楼是20世纪60年代所建,土木结构,原计划建大圆楼,但当整楼土墙建到一层时,有一半楼因地基是沼泽地而下陷,建了两次,第二次这半边土墙体倒塌后就不能再建了,另半座圆楼建成后就呈弯弯的月亮形,美称“半月楼”。与汕仔头、岭下、庵仔角3个小组7座或方或圆的土楼,构成了“七星伴月”之景观,是县级土楼群文物保护区。磜头村现有土楼20多座,大大小小的土楼点缀在深谷之中,环绕着形如律动乐章的梯田,阡陌交通,屋舍俨然,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三)白楼仔
原楼名“南宁楼”,土木结构,已有300多年历史。因为当年整座楼内外墙均用白灰粉刷,所以称“白楼仔”。据传,当年磜头董氏第十三代有三兄弟过番,发财返乡后,本想兄弟一人一宅,同时建造3座同样规格的土楼,只因有块约3平方丈(约20平方米)的地是外人的,无论怎么说价,甚至说用白银铺地两层为价,也买不下来,因此最后只建了一座“南宁楼”。此楼至今保存完好。建筑富有特色,当年楼的右边还建有学堂、习武馆。楼内设有防盗防火等配套设施。想当年在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还能建出形如别墅的此楼,实属罕见。
白楼仔
(四)土城
原名“永宁楼”,土木结构,当年董氏家族十分团结,为防盗防火,防敌入侵而建此楼。楼高4层(15米高),墙厚1.5米,大门钉铁皮,门顶可灌水防火,刀枪不入。因此,有了“土城”之称。但是,此楼近年已拆除无存,实乃可惜。
六、宗祠管理
(一)湖洋祠管理办法
一、任何人不得占用宗祠公共财物。
二、任何人不得在宗祠内、外放置私人物品。
三、祖宗神位已综合概括表述,任何人不得私自增加亲属名字。
四、确立日常巡视制度,配备一名宗祠管理员,确保宗祠财物安全及日常的维护清理。
五、有关宗祠的所有事务应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全权负责。
六、在理事会的领导下每年祭祖活动由当年的新婚或新丁头家统一办理。
七、每年一次元宵节祭祖活动,头家须在宗祠内组织一次聚(餐)会活动,加强宗亲联系。
八、宗亲家庭添丁(新婚、新丁)时第一个元宵节前应向宗祠捐赠“添丁款”(金额由理事会商定),纳入宗祠专户,用于宗祠日常开支。
董氏湖洋祠理事会
2018年12月
(二)湖洋祠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湖洋祠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工作,促进宗祠事业,特制定本财务管理制度。
一、资金筹集和使用规定:理事会监督资金的正常使用,维护资金的安全,努力促进宗祠的管理和发展。
二、账簿审核规定:会计必须将每一笔收支入账,收支分开,理事会审核。每年正月十五日在祠堂张榜公布。会计同时做好会议记录工作。管理好银行账号密码的安全。每年的收支由会计结算入账后装订成册,经理事会审核通过后由会计封存。
三、现金收支规定:出纳做好现金账和原始凭证的管理,支出凭证必须由会长和副会长或三位常务理事签署意见方可报销入账。
四、工作补贴规定:会计、出纳、常务理事按实际误工进行补贴,由理事会研究决定。
五、年会召集规定:理事会每年正月十五日前由会长或副会长召集开一次年会,总结一年来财务工作情况,并研究当年正月十五日祭祖有关事宜。
董氏湖洋祠理事会
2018年12月
(磜头董氏宗祠理事会董藩生、董日照、董日盛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