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世袭封光祖德 五庚科甲振宗风 石狮沙堤、永宁董氏宗祠(家庙)

八世袭封光祖德 五庚科甲振宗风 石狮沙堤、永宁董氏宗祠(家庙)

一、地理概况

石狮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西南面与晋江市的西滨农场及罗山、永和、龙湖等镇接壤,地势平坦,东面为台湾海峡,北面蚶江隔泉州湾与惠安、泉州对望,南为深沪湾,西面为晋江所围绕。相传隋代此处有一凤穴,故名凤里,后建凤里庵,建有石亭,旁立一对石狮,名为石狮亭,商旅往来以石狮为标记,久之遂成惯称。

石狮市为中国福建省下辖县级市,由泉州地级市代管。今辖湖滨街道、凤里街道2个街道,以及灵秀镇、宝盖镇、蚶江镇、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永宁镇7个镇。石狮是亚洲最大服装城、福建综合改革试验区、著名侨乡。

沙堤董氏宗祠

永宁镇,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石狮市。永宁,状若鳌鱼,别称“鳌城”。唐时称高亭,宋初称凉恩亭,在海口一带则称“水湾”,又称“水澳”,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及海防要地。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为防外患,于此建水澳寨,称“永宁寨”,寓意永得安宁,因此得名。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患,朝廷于此置卫,作为泉南屏障,称永宁卫。下辖福全、崇武、中左(厦门)、金门、高浦5所,设3个巡检司,分置于祥芝、深沪、围头。明嘉靖年间,俞大猷曾率军民于此抗倭。永宁镇是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卫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历来为闽东南地区的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

沙堤位于永宁镇之东端,濒临大海,北与郭坑、西南与永宁毗邻。地处沿海沙丘地带,长期经受潮水冲击,风沙卷扬,年久月深,终于积成一条天然白色堤岸,沙堤也因此得名。古时,村旁枫树成林,又称“枫边”。因闽南话“枫边”与“桑边”谐音,故俗称“桑边”或“霜边”。沙堤海边有一座观音山,三面环海。立于山上,放眼长堤,犹如一巨鲸卧于水中,是以又有“鲸江”之雅称。

北宋时期,即有蔡、李、黄、许等姓氏在此聚居。及至南宋嘉定年间,才有龚氏从晋江荆山村迁入,元初董氏从晋阳迁入,龚、董二姓分别在两个角落进行开发,发展农业、渔业和海上运输业。董姓始迁祖善顺公生有三子传五房,为长盛房、东城房、祥芝房、中璜房、西轩房,自此人丁兴旺,各房繁衍生息,在沙堤历经700多年之繁衍,至今蔚成大族。

元明时期,沙堤渔业发达、风光秀丽,且有名宦龚名安等居住于此,引来许多文人墨客。如马速忽、王翰、夏秦等名流,均在沙堤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明万历年间,东阁大学士李廷玑访沙堤时,曾赋诗:

鲸江美景赛天台,澳如洞庭石似阶。

百只渔舟梁上燕,采捕朝出暮归来。

二、宗祠大观

(一)沙堤董氏宗祠

沙堤董氏宗祠位于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此地临海,风景秀丽,人称:“迷茫回顾青千顷,翡翠盈时碧一湾。”宗祠始建于明代,当时比较小。清嘉庆十年(1805年)重新拆除扩建,占地面积360平方米,为硬山顶二进五开间,大天井石木结构。坐北向南,翘脊屋檐上使用玻璃瓦片,屋檐下有水车垛,垛内有浮雕彩绘,红砖白石外墙,榉头墙上嵌有一块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石碑。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新装修,较完整地保留了清代建筑艺术风格。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再重新装修并举行晋主庆典。现存建筑为1982年耗重资修建的。1986年再举行晋主庆典,2002年欣逢恭迎“董杨始祖”重新装修。沙堤董氏宗祠于2000年获“泉郡名祠”称号。

宗祠内东边房天井中有一块最令人神往的耸立的细长石柱。此石从地而生,天然神态,无斧凿之痕迹,形如石笋。此石越长越高,现高度为3.3米,最大周长1.5米,有“活石”之称,族人也称“石笋”。有明人诗吟:“沙堤毓秀挺奇英,玉笋森严耸地生。为有章明通奏殿,干霄直欲上三清。”故此,沙堤董氏就以“玉笋传芳”作为传宗的雅称,千秋万代,永世流芳。迁居在外的沙堤董氏一脉,也依然将“玉笋传芳”刻写在大门的字匾上,作为对祖籍的尊重和怀念。宗祠内有一块1947年晋主时金门董氏宗亲赠送的“玉笋宗祠”匾,现保存完好。

(二)永宁董氏家庙

永宁镇董氏源于永宁的沙堤村,是端亮公后裔,同样有长盛、东城、祥芝、中璜、西轩五房。至明朝嘉靖年间,沙堤董氏移居永宁鳌城五房子孙心怀宏志,开拓卫城,使卫城成为一姓之城,并在东、西、南、北四门建筑三落大厝,周边各姓陆续居住一处,安居乐业。至清顺治四年(1647年),卫城沦陷,城内之大姓各自逃离,唯董姓族人同心协力,于清康熙年间建立董氏家庙,小宗、祖厝也陆续兴建,人丁兴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董蘅高中进士,此外也有文魁、武魁、举人,如今永宁董氏族人更是人才辈出,为永宁镇的腾飞做出巨大贡献。目前永宁董氏常住人口有1850多人。

沙堤董氏宗祠的“石笋”

石狮永宁豢龙董氏家庙,清康熙年间始建,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护厝,1982年重修。2002年欣逢恭迎“董杨始祖”重新拓建,董氏家庙修成皇宫式建筑,长8.24丈,宽6.8丈,西有护龙,前有两支旗杆,二进三开间,建筑面积275平方米。时仰庙貌,气象维新,堂中瓷龙,藻绘辉煌,美轮美奂,辉煌堂构,嗣后先人,灵爽式凭,昆裔昌炽兴隆,钟灵毓秀,世泽绵长。

永宁董氏家庙正门

三、家族繁衍

泉州董氏族谱载,沙堤董氏入闽始祖董思安之父董章,唐僖宗时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董思安于建州勤王,封“镇国将军”,后忠于故主退隐泉州,居承天巷登贤里。

沙堤董氏认定董兴为董思安二世,北宋庆历年间荣立战功,封银青光禄大夫加上柱国太尉,分镇于闽,立籍泉南登贤里,为开基闽南肇基祖,现晋江市池店镇茂厝还保存着一座完整的董兴公墓地。每逢清明,董氏族人都相约到晋江茂厝扫墓。董兴之子道公因战功奏补三班殿直,晋封平凉郡开国伯,世袭至八世,所以董氏宗祠内石柱上仍然保存着一副石刻对联:“八世袭封光祖德;五庚科甲振宗风。”此后200多年,6人登进士榜。其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偃公进士及第,官至工部尚书,赐建“尚书府”在青阳,就是现在的“董厝崎”。皇帝再赐府前立块“下马碑”,文官路过下轿,武官路过下马,鞠躬而行。

永宁董氏家庙外景

其简明世系图如下:

四、祠堂楹联

沙堤、永宁的祠堂中有一对相同楹联:“忠垂汉史孝感天心惟先人克尽忠孝大节;文相江都武开国伯诸孙辈宜踵文武世家。”以下为各自特色楹联。

(一)沙堤董氏宗祠楹联

西汉贤良夸第一;

南闽甲第本无双。

汉廷方正名儒裔;

宋代银青太尉家。

汉廷对策而后代有伟人惟兹孙曹尚其睹玉笋而切凌云之志;

晋水分派以来世食旧德凡我子姓能勿履葭管以敦报本之恩。

银青衍派以来八世袭封鹊起知祖德永光柱国;

玉笋传家而后五庚科甲蝉联冀人文再振沙堤。

(二)永宁董氏家庙楹联

八世袭封光祖德;五庚科甲振宗风。(明朝进士董飏先题)

帝世豢龙氏;江都旋马家。(明朝进士国子监博士董养河题)

南闽甲第家;西汉贤良裔。(明朝进士董飏先题)

五、祖训内涵

董氏家训(选录)

人生斯世,孝悌当先。

奉养父母,力竭心专。

友爱兄弟,手足比肩。

敦宗睦族,裕后光前。

出就师傅,仁义志坚。

君臣朋友,不可党偏。

酒色财气,悉为除蠲。

力耕苦读,安命听天。

公门不入,弗受牵连。

国税早纳,何有催缠。

勤俭崇矣,奢华戒焉。

日用饮食,学古圣贤。

忠厚谨慎,家法流传。

扑作教刑,纠谬绳愆。

其各恪守,勿忘此篇。

六、习俗传承

(一)石狮永宁董姓七月半做十四

闽南有七月十五日做节敬奉祖先的风俗,而永宁的董姓却提前一日,在七月十四日做节。为什么呢?

相传永宁董姓原祖青阳(今青阳董厝崎),因历代封官,家庙门前竖有下马碑。文武官员经过都得下马或下轿步行。传至十一至十二世时,恰值元代,时有一位专横跋扈的武营(泉州)知州从董氏家庙门口经过,蛮横不下轿。董氏族人便叫孩子抛石袭击轿窗。恰恰有一块尖锐石头刺入知州的太阳穴,知州受伤血流不止而死。皇上闻讯大怒,遣兵前来抓人,董氏族人直到七月十四日才知道大祸临头,就急忙把准备七月十五日敬“公妈”的供品提前一天奉敬,当天晚上连夜分散外逃,北至福州、浙江、平潭、长乐、大白鹭等,南至同安、漳州、南靖、龙海、金门等沿海或深山,明保公及次子纯仁公就是避难于德化,直至明初十二世董重耳中进士后重返泉州奉职。现在青阳还有董厝崎的地名及砻石、下马碑、青石马槽等。

(二)洗街日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日,是永宁的“陷城”“洗街”纪念日,各家各户必备草纸和香烛,祭奠阵亡的将士和遭难的乡亲。

相传明嘉靖年间,倭寇骚扰东南沿海。永宁卫作为泉州一带的重要门户,屡屡击退倭寇。后来,倭寇用重金收买了一个姓赵的守城官,要他献城投降,并订下协议,凡是姓赵的人,只要把脸对着墙壁为号,倭寇就不杀他。

那一年的农历四月二十三日,永宁城沦陷,死伤无数。老弱妇孺全都藏到水关沟中避难,但也被发现。其中有几个姓赵的人以脸对着沟壁,躲过一劫。旁边的人看了也纷纷学样。倭寇一看,哪来这么多姓赵的人,于是干脆把所有的人都杀了。水关沟中尸体堵塞,鲜血横流。恰巧那日开始,接连下了两天暴雨,将血迹洗净。此后,“洗街”的传统就保留了下来,倘若那一天没下雨,人们也要提水将街道冲洗干净。

七、古今名贤

(一)古代名贤

董飏先,号沙筑,沙堤人,明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进士,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为官清廉,明鲁王赠以“风高五柳”匾。郑成功岳父。

董扬,沙堤人,岁贡,明宣德朝任肇庆同知。

董信,沙堤人,岁贡,明景泰朝任龙泉主簿。

董灌,沙堤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史称其“诗文清古,字逼晋唐”。

董文衡,沙堤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举人。

董酉姑(1623—1681),沙堤人,一作董友,郑成功原配夫人。

董惟哲,沙堤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丙子科武举人。

董惟卿,沙堤人,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丙戌科武举人。

董胄飞,永宁人,南明永历朝任藩前将军。郑成功部将,从征复台。

董胄英,永宁人,清康熙年间任延平总兵。

董行(改名董衡),沙堤人,清雍正八年(1730年)庚戌科进士,任建德定陶知县。

董国儒,沙堤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举人。

董廷相,沙堤人,清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科举人。

(二)近现代名贤

董云阁(1908—1932),又名董光泰,永宁人,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中共闽南特别委员会副书记,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革命烈士。

董尚真,沙堤人,曾任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

董帝波、帝世,旅港族亲,昆仲二人心系家乡,秉承其父欣果爱乡亲护仁里的精神,捐赠沙堤董厝老人活动中心以及村间水泥路,并设立了沙堤村子弟助学基金。

八、名胜古迹

石狮永宁,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涛声阵阵,岁月洗礼,演绎了这个闽南侨乡昔日的繁华和沧桑巨变。永宁,是一个尘封的近千年古镇,是一座有悠悠六百年历史的古卫城,是一条讲不完历史掌故的古街,是一家融中西文化的古民居博物馆,是一处正在崛起的海滨旅游胜地……让我们走进永宁古镇,领略这里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东南第一卫城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防倭患,朝廷于永宁置卫,作为泉南屏障,称永宁卫。与当时的天津卫和威海卫并称全国三大卫。

永宁卫管辖地域广阔,有福全、崇武、中左(今厦门)、金门、高浦(今同安)5个千户所,并设有祥芝、深沪、围头3个巡检司,统辖20万人。据《永宁卫志》记载:当时配以兵额6900人、18个衙门,“封家不下三万,官印七十二颗”。明嘉靖年间,俞大猷曾率军民于此抗倭。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历来为闽东南地区的重要港口及海防重地。历经百年风雨,这里依然保留不少历史文化古迹。

(二)永宁老街

永宁老街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沿着东西走向的中轴线在老街缓步前行,只见狭长幽深,一眼难望到底。4米多宽、1000多米长的老街,全部由青条石铺就。这条古街曾经商贾云集、人烟稠密、物产丰富、生意兴隆。清末富甲一方的商家,莫过于永进、霞源和兴源3个商号。永进开有商行,霞源开有当铺,兴源开有榨油坊兼磨坊,且三家都经营船队,从事海上贸易。

踏上光滑的石板路,古老的跫音在足下响起。如今沿街林立两旁的商铺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喧闹,看不出过去的富庶与繁忙,但紧闭的木板门背后仿佛隐约传来掌柜们吆喝伙计的声音,以及拨拉算盘的清脆声。这些从明清到民国时期的各种风格与特色的建筑承载着浓郁的闽南文化,以凝固的姿态委婉地诉说着一个个传奇、一个个故事:万通号布行日进万金、锦绣如云;兴源号油坊彻夜加工,三只乌槽木船接力运输;永进号为显富贵曾把红绫一路铺到外高奥,张扬铺张让人瞠目结舌……西门外的“大夫第”主人林品元,是清嘉庆六年(1801年)诰授的“奉天大夫”。其人能文能商,他渡过海峡,在鹿港建立起自己商业王国,是古卫城对台贸易的代表人物。

在永宁老街入口处,有一座闽南地区少有的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涉台关系较久远的城隍庙,与古卫城同建于明朝。石狮宣传部领导介绍说,清朝时这里的城隍信仰随着人口的迁徙传到了台湾地区,先是分灵到鹿港,后又分灵到台中、台南、嘉义等地,至今台湾地区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城隍庙宇。

(三)宁东楼

洋楼,是永宁侨乡独特的建筑,它们散布在各个角落。在永宁几十座洋楼中,宁东楼为旅菲同乡会长陈植鱼先生所建,是一个典型的欧陆风格建筑。它在永宁所有洋建筑中并不是最气派华丽的,只因它位置在最高处,抗战时期成为侵华日寇的指挥部。1940年,日寇登陆永宁,制造了惨绝人寰的“7·16”惨案,它见证了日寇血洗永宁的残忍。

(四)董云阁烈士故居

董云阁烈士故居位于永宁镇后山,故居东侧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闽南古大厝,烈士家族曾居住于此。1926年10月,董云阁受党组织委派,随北伐军入泉州,参与党、团组织的组建,曾以故居作为据点,组织农民协会,宣传革命思想,直到1927年8月返回厦门工作

1929年,董云阁的父亲董春气从菲律宾偕家眷回国。1930年,董春气、春魁委托其弟董春前、春志在古厝西侧兴建“董家洋楼”。洋楼系水泥框架结构,高两层,一、二楼大门与拱门富有南洋建筑风格,尤其是拱门及半月形门窗、细部装饰带有明显的西洋建筑特征。门楼最高处树立一横匾,上书“沙堤传芳”,表明后山董氏家族来自永宁沙堤。洋楼内部结构及布局充满闽南传统文化气息,使整幢楼房呈现出中西建筑文化互相交融的特色。

同年,董云阁奉母亲之命,再次返回故乡,与高秀真女士完婚,随后返厦门。至今,故居内还保留着烈士当年结婚使用过的古式木床。公而忘私的董云阁于1932年5月在厦门不幸被捕,不久被秘密杀害,再也没有机会回家乡与亲人团聚。

1949年后,烈士故居一直得到妥善保护。烈士遗像悬挂在二楼厅堂中,供后人瞻仰。记载烈士身世的家谱也长年被家族珍藏,视为传家宝。后来,永宁重建董氏宗祠,在祠堂内树碑纪念董云阁烈士的光辉一生,以垂范后人。

1998年12月,石狮市人民政府公布董云阁烈士故居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使之成为石狮市又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董云阁烈士故居

(五)镇海石

在卫城南门的朝阳山,有座不高的小山坡,遍布大石。其中一块石头依山面海,高6米,基底宽3米,峻峭挺拔,非常显眼。石头上刻着3个苍劲有力的楷书“镇海石”。

相传,有一次俞大猷率部袭击倭寇,敌人不敢恋战,逃出永宁卫。俞家军穷追不舍,可追到海边时,倭寇已上船离岸了。俞家军一时找不到船只,只能眼睁睁看着敌人逃脱。就在这时,天边突然响起一阵雷声,原来是一块巨石从天而降,行如闪电,直往倭船砸去,转眼间把倭船悉数砸沉,然后呼啸一声,落在朝阳山上。而“镇海石”三个字,就是抗倭胜利,俞大猷告别永宁父老时写下的。此后,这座山也叫作“镇海山”。如今,镇海山已经打造成公园,供周边的居民与来往的游客游览。

(泉州永宁、沙堤董氏理事会提供资料)

安溪董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