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策挥猷垂世泽 双茅挺秀起人文 罗源起步潮格董氏宗祠
一、地理概况
罗源起步镇地处罗源县北部平原,东邻松山镇,西接洪洋乡,北与宁德飞鸾镇接壤,南距罗源县城关仅1公里,素有“罗源好起步”之称。全镇共辖21个村,总人口约3万人。潮格村位于《后汉书》记载的方术奇人徐登采茅炼丹成仙的双茅山下,罗宁古驿道旁,旧时属“徐公里”。潮格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罗源湾潮水可达该村,因唐代吏部尚书倪振随罗源湾海潮至此定居而得名“潮格村”。潮格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村中有三宝:古厝、古味、古戏。
潮格村新门楼
二、宗祠大观
董氏宗祠原址创建于清嘉庆年间,1976年因建小学而被拆除。董氏原家谱也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三月十八日午时焚毁。欣逢太平盛世,为缅怀先祖,族人于1999年集资兴建董氏宗祠。
三、祠堂楹联
潮格村董氏宗祠及董家“三策堂”有较多副楹联,且内涵丰富,深含许多历史典故。
宗祠栋柱联诗:
祠坐三层堂名三策房系二三宗支愿应三三居九世;
礼原百寿诗咏百男书云八百祖德积由百百享千秋。
看柱联诗:
忠孝仁爱;礼义廉耻。
大门柱联:
河南荣迁春秋纪念;
潮格簪缨世代光辉。
其中,“圣代即今多雨露;文昌新入有光辉”,这副对联出自唐朝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和白居易的《闻杨十二新拜省郎遥以诗贺》诗句,大意讲,圣明朝代就是像现在这样的了,一定会多施雨露,勤奋刻苦总会有所成就。据统计,潮格村从唐至清,有进士17名,举人12名,秀才11名。
潮格董氏宗祠
“三策挥猷垂世泽;双茅挺秀起人文。”此联出现在潮格董家“三策堂”古厝的中堂上。因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潮格村董姓人以“三策”为堂号,以志纪念。双茅山(又称仙茅山),位于罗源县起步镇北部,有大茅、小茅两峰,海拔分别为858.5米、712.5米,山峰秀峭,山色青翠。本联大致意思是董仲舒所提倡的儒家文化影响这一方土地的人,人们要把这份恩泽传承下去,塑造人文品格,培养人文精神。
“溯豢龙赐姓所来在周有良史;洎梦蛟入怀而始于汉为醇儒。”此联也在“三策堂”的中堂,且更典重。上联典指董姓得姓缘由和良史董狐。下联也用典故,《西京杂记》卷二:“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本联就是在颂扬董家先祖的不凡来历与贡献。
四、家族繁衍
据潮格董氏家谱记载,在唐昭宗年间,祖公生三子,长曰方福,次曰方禄,三曰方祯,福公在河南祀祖,禄公开枝罗源潮溪,祯公开枝兴化府莆田县。后裔祖公董锡公任宋朝丞相,钦奉带兵四十万征浙江温州等处,战后回罗源祖居地潮溪。祖公斌公始祖为河南开封府除授福州府太守,禄公子董忠公孺学生员,充为吏员,除授罗源县典吏。忠公之子思惠公,应招入赘,居潮溪繁衍后裔。
自始祖方禄公开枝罗源潮溪至今,支派繁衍23世,有皇信公支、皇道公支、皇能公支、南山下、长房、二房、大三房、四房,共计200余户1000多人。
其简明世系图如右:
五、习俗传承
(一)活跃的民间娱乐文化
潮格村为起步镇大村,古来罗源湾大潮汹涌至此,北上的官道穿村而过,成就了潮格村的繁华历史,形成了丰厚的民间文化底蕴,闽剧、十番伬等落地生根,祖祖辈辈相传至今。
潮格村剧团演出以闽剧为主,兼民间小调、歌舞说唱等,其中十番伬相当流行。十番伬是福州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曲调高亢悠扬。剧团常年在闽东(宁德、福安、古田等)、福州(长乐、连江、福清)等地演出,颇有名气。
(二)非遗文化——肩头坪
肩头坪是由古装打扮的男童、女童站在大人肩膀上唱戏的演出形式,走步由大人控制,上下配合默契,曲调伴奏与闽调相同。这个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兼具闽剧与杂技的特点,主要在正月游神活动中演出。如果逢民间盛大节日或大型活动,肩头坪也是必备节目。
潮格肩头坪是伴随着民间迎神赛会衍生发展而成的,始于明代。2006年元月,潮格肩头坪艺术文艺队代表福建省参加在广东举行的全国民间肩头坪艺术文艺会演,荣获银奖;2007年,潮格肩头坪艺术成为罗源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格村还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列为“肩头坪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六、名胜古迹
(一)马鞍山
马鞍山位于潮格村背面,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一条溪涧从高山峻岭上蜿蜒而下,长约10公里,宽15~20米,翠绿的山野蒙上薄薄溪云,各种流水声伴着山光水色,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归。
(二)虎齿头
潮格与溪塔自然村一溪相隔。连接两村的是一条2~3米宽的石墩桥,人称“溪塔桥”。桥上游约100米处的溪滩上,从前露出一排方形溪石,每一块间距一步宽,形似虎齿,村民习惯上称这里为“虎齿头”。在过去桥梁未通时,虎齿头是两村来往的交通要道,人来人往。20世纪60—70年代,虽然有简易木桥通行,但这里仍然非常热闹,是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白鹤岩
在潮格村上中自然村两侧,有一条水道从笔陡的山上径直而下。水道上部分是岩壁,宽度从上到下逐渐变大,至最宽处约20米,然后又逐渐变小,呈花瓶状。下部分是溪谷,全长约300米,其中岩壁部分约200米,占全长三分之二。上下两部分坡度略有起伏,岩壁陡峭,看上去显得特别高。由于整条水道贴在山坡上,河底都是被水冲得白白的岩石,远远望去,好像一只向上飞的白鹤,村民称这里是“鹤地”,所以岩石就称“白鹤岩”了。
(四)三层岭
三层岭处于潮格村境内,盘旋于崇山峻岭之中。从护国至圣殿,由东而北,顺山而上,经过仙人桥、水槽涧后,岭路沿着马鞍山上游溪涧边侧的山腰绵延,全长约10里,路面宽约1.5米。岭边草木丛生,阴凉幽静,时而飘来丝丝云气,缥缈如仙境。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年),宁德主簿丁大全辟白鹤岭路与罗源叠石相接后,这里便成了福温古驿道的一部分。
(五)古碑
香炉冈位于潮格村东侧,“香炉月色”是该村的八景之一。香炉冈上发掘的“大培兰桂”古石碑,佐证了《罗源县志》的记载,潮格村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立家塾于此,为罗源境内最早家塾,开罗源启蒙教育先河。另一块“天地吾庐”新发现古碑,与史书记载的两位高人隐居潮格村有关。一为宋陈元规处士,一为明诗人陈钧,具体事迹待学界进一步考证。
(六)古匾
潮格董氏有三幅匾额尤为珍贵。一为“武魁”牌匾,是清咸丰年间为武举人董兆荣立的,现仅存照片,照片上铭文“钦命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总督闽浙等处地方庆端 钦命署理福建巡抚印务布政使司布政使端瑸为武魁……”一为“望重乡评”匾,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为顶戴耆宾董新益立的。匾上部分油漆已脱落,但整体保存较为完整,字迹清晰可见,雄厚苍劲。匾铭为“赏戴花翎同知衔署理罗源县正堂 加十级记录十次朱葆慈”。“加十级记录十次”是清代对官员功绩的奖赏制度,被朝廷加过十次级、记录过十次的官员即被朝廷议叙。匾额的主人董新益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邻里乡人爱戴之人。匾额一直留到现在,其蕴含的高尚品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一为“耕读传家”匾,是民国时期福建省省长萨镇冰赠予晚清庠生董家文的。
(七)古厝
在潮格村,董氏祖屋数量最多。相传清乾隆年间,董氏12位兄弟就建了13座祖屋,每座长方形布局,结构与风格大致相同,土木建筑,火墙包栋。其中,潮格村65号祖屋为清代早期建筑,保存也较为完整,依次由前廊房、左右厢房、天井、主座组成。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建筑内木雕精美,前山墙为一字形,左右两侧山墙为马鞍形,围墙由长方形青砖砌成。这几年,潮格村采用“三策”使古厝重焕生机:一策是修缮保护使古厝添生气;二策是变身“书院”“国学馆”增人气;三策是引资开放民宿积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