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社会信息的基础资源,已经成为衡量档案馆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档案馆融入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本”。如果把档案网络环境比作道路交通设施,把档案馆计算机软硬件当交通工具,档案信息资源就好比亟待流通的“货物”,因此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它包括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料,特别是电子档案的收集,档案馆馆藏资料的数字化和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电子档案的归档
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电子档案和电子目录是今后档案信息的主要增长点,同时也是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源头之一。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考虑,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电子档案的归档、保管、利用的技术手段的管理,制定电子档案的接收标准的管理制度,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纸制档案和电子档案“双轨制”的接收模式,并依托局域网构建电子档案的网上接收平台,开展电子档案目录和电子档案的全文接收,达到省时快捷的建档效果。电子档案目录的建立方便了档案的检索和查找,加速了档案的周转,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
(二)电子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传统的档案管理体制下档案多以纸制档案为主,为了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就需要对纸制的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和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目录的数字化包括全宗级目录、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各级档案馆必须在加快档案著录速度、严格规范著录标引的前提下,建设覆盖馆藏档案的全宗级目录和案卷级目录数据库,一些重要的档案将逐步实现文件级目录的机检,有条件的档案馆可实现全部文件级目录机检。档案全文信息的数字化,应围绕利用需求,以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为目标,积极地的加以推进。通常是一般的馆藏照片、音视频档案,应全部数字化,一些重要的全宗档案、利用率高的馆藏资料和专题文件,应逐步进行全文数字化,一些条件比较好的档案馆,可建立多媒体全文数据库,形成档案全文数据中心,这样不但方便了电子文档的检索,也满足了电子文件实现社会共享的需要。
(三)电子档案共享平台的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不仅包括自身馆藏的信息资源,还包括馆藏以外的档案信息资源。这种可供双向利用信息资源的实现模式就是建设档案目录中心。档案目录建设的实质是网络环境下各种档案信息资源的“虚拟整合”,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各级档案馆应有计划地建设本系统的档案目录中心和目录分数据库,并通过公务网与主数据库连接,整合各种利用率较高的专题档案目录,建立机读目录的逐年搜集和送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