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业务范围

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业务范围

(一)统一的法规与标准的制定

1.法律法规的完善

法律法规的完善包括相应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档案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的法律效力、电子文件的管理等。

2.标准体系

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制定相应的档案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标准,包括电子文件的标准、数字档案的著录标准、检索与标准、全文数据库标准、安全标准等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档案信息的存储与利用

如何延长档案信息的存储寿命、如何对网络信息进行访问、数字信息资源的主要管理、数字信息的保管与利用等是档案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档案信息化理论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人们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档案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理需要重新认识。对新型档案和新载体等档案研究,包括电子文件的元数据规范、管理标准、管理要求、管理方法、管理条件、利用检索的方式、管理流程以及数字档案馆建设理论与发展规律等的研究,都需要重新定位和认识。

(三)数据信息的备份

为了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应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提供数据备份,其中数据备份包括系统的选择,数据程序的备份,备份信息的按时迁移,备份的异地存放等。

(四)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因此加强对数据库的建设、管理、存储与提供利用等,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最为基础的工作。

(五)数字档案网络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档案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共享,扩大档案的利用率,为此就必须依靠网络技术,将档案信息在网上传输,如何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安全,这需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多种安全防护技术与管理措施。

(六)网络与交互平台的搭建

网络是数字化档案信息传递的通道,网络设备的普及与应用,影响着网络数据用户的发展。另外由于档案数字信息存储在不同地域的各个数据库中,用户若想利用这些信息,就需要一个交互式的平台。这个平台可将分布在各个地域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联合起来,提供跨平台的检索服务。

(七)加强管理与培训

用户是指那些接受信息服务的个体或群体,其信息需求是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和运行的基础。在网络互联互通的环境下,用户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用户,而是虚拟的用户,一方面档案信息使用权限要明确,用户身份需要识别,对用户实行授权式管理;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一种获取档案信息的环境,让档案信息用户随时了解档案信息的管理状况,保证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良性循环。为了能够通过网络系统很好地利用信息化,需要对用户进行应用培训。

(八)开展创新服务

转变服务观念,开展创新服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主动的、不受时空限制地提供信息服务,遵循市场规律,把档案信息变为社会经济资源,把档案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