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发展、实现集成的系统建设方案
有些单位的信息化比较早,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购买了昂贵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设立了专门的信息中心,这些单位的网络化应用程度已经很高,他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集成。
(一)档案馆内部的信息集成
解决档案馆各部门之间信息集成,由于这些子系统是分步实施,有先有后,各系统的开发平台、运行模式和存储结构也不完全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馆内“自动化孤岛”现象的存在。对于这一类用户,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本馆内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性、规范性和集成性。建议采用的解决方案是:重组业务流程—制定数据标准和系统规范一统一数据库管理平台和AMIS的运行模式—整合数据资源一实现馆内信息的一致性和系统的统一性。目的是通过规范化管理达到更深入、更精细的应用。
(二)上下级档案馆之间的信息集成与系统集成
地域上的分散性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异构性,造成了同一档案管理网络内上下级档案馆之间的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如市级档案馆与区县级档案馆之间、中央档案馆与各部委档案室之间。由于这些档案馆之间所采用的网络结构、通信方式、服务器、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应用软件等不完全相同,实现它们之间的信息集成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类项目的开展往往需要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最好是获得国家或省市级的资助,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严格按照IT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其核心工作包括:
1.定义统一的档案元数据标准和规范。
2.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将需要交换的数据转换成统一格式存储。
3.建立通过的数据存取与访问平台,并提供门户网站进行访问。
4.采取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制定管理制度,并落实执行。
对于那些尚未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省市县档案馆,在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应首先统一各类档案信息的元数据标准、档案著录信息标准、档案管理的存储格式,然后再分别分步开展各级档案馆的信息化建设,这样在未来实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时,就不需要在建立数据交换平台或者开发大量的继承接口系统,而只需要建立数据导航及门户网站就可以方便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馆际间档案资源的共享
这是更大范围的档案资源共享的要求,也是实现数字档案馆的主要内容之一,实现过程中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元数据标准与规范的定义、数据交换平台的统一建设、档案资源的安全保障、元数据的存取与访问模式的一致及网络导航门户网站的建设等工作,与前面的解决思路基本相同,只是范围扩大了。
档案信息化的开展与应用越是深入就越能体转出标准、规范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如果从一开始没有定义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及其存储格式的规范,将来实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就比较困难。因此,在大规模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档案馆应首先确定并遵循相应的建设标准,而不应一味地追求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