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档案的收集
数字档案馆主要收集各个立档单位的电子文件以及各立档单位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传统档案,是档案馆数字档案信息的重要来源。
(一)电子文件的收集
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的生成背景和发挥作用的不同,造成其收集方法和要求也不相同。如“无纸化”的电子文件,不仅要收集积累,更要有严格的安全措施,因此可制作成拷贝,以免电子文件系统发生意外使文件信息丢失;起辅助作用或正式作用的电子文件,应及时收集与整理,并与其相应的纸制文件之间建立标识关系;草稿文件一般不予保留,如果出于对所保留电子文件重要性的考虑,则应对其进行收集和积累。
在进行电子文件的收集时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用同一种收集方式。因不同信息的电子文件,由于其技术特性不同,存储载体和记录信息的标准、压缩算法也不同,所以应分别采取措施保证其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另外与纸制文件不同,电子文件的读取、还原,离不开其生成的软硬件环境和元数据等,所以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还必须包括这些内容。
电子文件的类型多种多样。按形成电子文件的性质分,有文本文件、图形文件、图像文件等;按电子文件的功能分,有各种公文、文本文件、设计文件、研究试验文件等。对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应包括归档范围内所用的电子文件,对未列入收集归档范围的电子文件,有的也要收集,因此尤其需要对一些项目作补充归档或扩大归档。因此归档人员需要了解一些未列入接收电子文件的形成、承办情况,有的要及时主动收集。特别是对个人电子计算机产生的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实践性很强,错过时机,电子文件就有失散、损毁的可能。
(二)电子文件归档的具体形式和要求
电子文件归档的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即物理归档、文本转换归档和逻辑归档。
物理归档是将带有规定标志的电子文件集中,拷贝到耐久性能好的磁、光记录介质上,一式三套。一套封存保管,一套共查阅使用,一套异地保存。这种归档方式缓解了紧张的存储空间,并且延长了数字化电子文件的寿命。拷贝归档,常常采取压缩归档和备份系统归档手段。压缩归档即采取数据压缩工具,对电子计算机网络上应归档的文件,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进行压缩操作,录入到磁、光记录介质上。这种方法往往对将来的电子档案管理有利。备份系统归档,即在电子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将归档的电子文件在网上进行一次备份操作,就可将归档的电子文件记录在磁、光记录介质上。为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在归档电子文件时也将记录日志和数据库都备份到磁、光记录介质上。
文本转换归档是将电子文件转换成纸制文件归档,并使纸制管理系统与电子管理系统建立互联关系。这种归档方式是为了适应现有的科技水平,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和凭证价值而采取的措施,有其局限性。
逻辑归档是指电子文件的管理权从网络上转移到档案部门,在归档工作中,电子文件的存储格式和位置暂时保持不变。这种归档方式解决了许多机关“收集归档难”的问题,并使档案部门对其应予以接收的电子文件有了控制权。
对电子文件的基本要求,一是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按照电子文件归档的不同阶段的标准,而是准确说明配套软硬件环境,其次是归档电子文件格式应为工业标准,在标准的用户界面下操作,支持不同的平台,与现有的设备兼容,能以标准的数据库语言与数据库相连,或者确定统一的标准,在内部的电子计算机网络上使用,以实现良好的转换状态。因为电子文件是由内容、存储载体、现实的软硬件设备组合,电子文件归档时必须考虑电子文件的组合问题。
目前电子文件归档分三步实行:首先由电子部门和文书处理部门合作,在电子文件的形成或收到的同时,对列入归档范围的文件进行逻辑归档;其次在有逻辑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办理完毕后,有专人对电子文件进行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检验,检验无误的纸制文件,与该电子文件的物理载体建立互联并一同归档;最后对有逻辑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定期进行物理归档。
(三)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的标准化建设
电子文件是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必须有标准化的现代化管理。因此有必要对电子文件著录标准化、存储格式化和元数据标准化等电子文件标准化管理中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尽快使电子文件的管理全过程做到有章可循,保证电子文件从生成到归档管理上的连续性和规范性,为最终确定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应创造必要的条件。
制定科学的电子文件归档标准是当前我国档案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重点,也是加强电子文件管理的一项有力的措施和必要的途径。制定标准应充分重视以下几项任务:第一,明确当前急需攻关解决的标准,如电子文档的归档标准、电子文件著录格式标准、电子文件的储存格式标准等;第二,提倡使用统一的软件。通过统一的软件,使电子文件归档管理逐步纳入规范化的轨道上,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专业软件公司共同技术攻关,合作开发通用软件,并逐步在各级档案部门中推广使用,将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第三,与计算机行业联手合作,区分档案部门内部制定的标准和档案部门和计算机行业联手指定的技术标准,尤其是后者要列入规划,最终构成完整的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标准体系。
(四)电子档案的接收和迁移
按档案存储法的有关规定,电子档案到了一定的年限就应向综合档案馆移交,其中包括目录和全文信息。综合档案馆的收集一般采用介质接收和网络接收两种形式。介质接收即用存储体传递的电子文件,如磁盘、光盘,进行卸载式离线报盘接收,一般按规定进行登记、签署,对于更改处,要填写更改单,按更改审批手续进行,并存有备份件防止出现差错。网络接收即在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在线接收,系统应设计自动记录功能,记载电子文件的产生、修改、删除、责任人以及记录数据库的时间等,并在进入数据库之前,对记有档案标识的内容进行鉴定、归档和接收入库。
在数字档案的接收过程中,我们从一个网络的数据库中,将数据导出到磁、光介质,再将这些介质接到另一个网络,将数据导入其数据库,从而完成从一种技术环境到另一种技术环境的转换,使数字信息发生了迁移,在数字信息迁移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确保档案信息内容的真实和维护使用功能。对于那些在不同操作系统之间迁移的数字信息而言,即使不可能保持原格式外观时,也必须保证内容和使用功能的不变;二是降低迁移成本和风险。数字信息迁移需要考虑迁移成本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因此要考虑合适的迁移间隔时间;三是确保信息内容的原始性和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