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存储与数据备份建设
面对日益增多的电子文件和馆藏档案的数字化需求,要充分的发挥电子档案的作用,达到存好、管好、用好的目的,档案信息数据的存储与备份是档案信息化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项目。
数字档案信息数据是由电子数据构成的,这些电子数据是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在的,并以代码的形式记录在硬盘、磁带、磁盘、光盘等介质中,同时数字档案信息依赖于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网上传输。
存储方案的建立。在整个档案信息化建设中,要对档案数据的各项特点及应用要求有一个完整的把握,然后根据这些特点确定相应的存储方案,包括硬件配置、备份方案、存储网络的建设等。数字化的档案数据的特点是:数据的存储量特别大;数据格式化的多样化,如文本、图片、音视频信息、不同平台的电子文件等多种格式;数据的长期保存;数据的在线利用等。在认清档案数据存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对存储介质、存储方式、备份方式的考察,制定科学的数据存储方案。
数据存储介质的选用。数据信息能不能长期存储与介质息息相关,介质一旦受损,其载体信息将会受到影响。因此选择介质是第一步,不同的数据及其不同的处理需求对介质的要求是不同的。目前介质的类型很多,可供选择。
数据分系统建设。计算机内的数据时刻都在面临着威胁,比如说计算机病毒的入侵、计算机硬件的故障、人为操作故障。为防止计算机数据的破坏,确保数据的安全、有效,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数据备份。所谓备份就是保留一套后备系统。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的策略,是存储管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备份保证数据的安全,实现异地存储,进行灾难恢复等。
备份不仅是对数据的保护,其目的是在系统遇到破坏时,能够通过备份内容对系统进行有效灾难恢复。因此在备份前要对备份系统进行选择,确立备份方案,根据所备份的数据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备份方案。
备份的类型有硬件级、软件级和手工备份三种。硬件级备份是通过多余的硬件保证系统的连续运行;软件级备份是指将系统数据保存到其他的介质上;手工备份就是用文字记录所用的数据。
备份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全备份、差异备份、增量备份等形式。全备份就是对整个系统进行备份,包括系统和数据,一般是通过磁带系统完成的;增量备份是备份上一次备份后增量的数据;差异备份则拷贝上一次全备份至或增带的数据。
理想的网络数据备份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网络存储备份系统可以对整个网络的数据进行管理;全自动的备份;数据库备份和恢复;在线式的索引;归档管理;有效的媒体管理;分级存储管理,系统灾难恢复;满足系统不断增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