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息系统实施有关的基本要素
(一)项目组织
项目组织与团队建设是项目启动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整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涉及多方面的组织或个人的参与。为了确保项目的进度,把好项目的质量关,控制项目的资金投入,监理方通常被聘请来全面监督项目的执行,因此项目的实施至少会涉及建设方、用户方和监理三方的利益。
1.建设方
承担信息系统建设的集成商或软件系统的开发商,其职责是提供商品化产品,为客户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根据需要进行客户化定制、实施、操作等工作,以及实施软件系统并开展必要的咨询和培训等工作。
2.用户方
客户是项目承担的主要对象,是档案信息系统实施与使用的最终机构。其主要的职责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立项目,并选择供应商、开发商及软硬件产品。客户是项目的出资方,也是项目成果的使用商,是最终的项目受益者。
3.监理方
客户出资聘请的项目实施顾问和项目建设质量监督方,对客户负责。其主要的职责是监督和控制整个系统的进度、成本、质量等风险的综合要素,维护用户的权益,降低系统建设的成本和风险,提高系统实施的成功率。
总之,项目的成功开发,需要协调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选择平衡点,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阻力和影响。
(二)项目团队
项目的开发需要人才,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工作团队,并有组织的展开建设。项目团队涉及的面很广,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项目相关者,在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也将组织相关的团体。在项目启动前成立项目委员会来分析项目的可行性,而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项目经理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前,在我国开展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形成了两套体系:一套是开展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的信息管理组织体系;另一套是当前已经存在的行政及业务管理组织体系。其主要原因是业务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没有真正融为一体,在业务管理和信息化的应用上存在着观念和认识上的差异。立项的管理模式是二者合二为一,这就要求档案管理的领导是既懂档案业务又懂信息化业务的现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求信息化管理机构中的每一个员工都要把档案业务和信息化管理结合起来开展工作。
(三)项目资源
资源包括的内容很广,它包括自然资源、内部资源、外部资源、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这里所强调的资源不仅包括支持项目开发的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环境资源,也包括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不断产生的IT资源,如网络、服务器等硬件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等软件资源,同时还包括档案信息资源。因此要求我们不但要管好、用好能看得见的设备资源,也要学会管好用好软资源。项目开发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有些资源用完要及时追加,任何资源积压、滞留或短缺都会给项目带来损失,各类资源的合理、高效使用对项目管理尤为重要。
(四)项目的进展
项目的进展情况需要根据项目的目标要求来进行制定,然后才能落实实施。这些计划的制定对供应商、开发商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进度都有明确的要求。事实上,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档案机构内部人员的不配合、工作繁忙、需求变化等影响项目进度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进度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五)项目的质量
质量在信息系统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档案管理机构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影响着供应商和开发商的声誉,应该说参与项目的每一个成员都希望获得高质量的实施效果,这也是客户的最终满意度。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想保证产品的质量,就必须严把质量关,严格过程的质量监控,落实阶段目标,只有保证了每个阶段的质量,才有可能保证最终的项目质量。另外,由于参与项目的多方机构和人员对信息化项目的认知程度很难达到完全的统一,质量的标准也不完全一样,即使用户在当前满意,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意度就会改变。因此,加强开发商与用户的沟通、交流、达成共识仍然是保证项目质量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