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科学普及的关系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科学普及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需要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依托,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而这“四科”是科学普及的要义所在,也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它蕴含着丰富的科技文化内涵,其中包括科技文化理念、科技文化构成、科技文化基础、科技文化价值和科技文化战略等,它左右着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而“四科”也是科学家、科技工作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理应与科学发展观有一种亲缘关系,应该成为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中坚和引导力量。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改革开放多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震惊的辉煌成就,但也必须看到,片面强调发展速度,致使“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大行其道,不少地方GDP上去了,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破坏,还引发了其他许多问题,发展的结果有时甚至与发展的目的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有些领导干部缺乏“四科”素质,特别是缺乏其中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即便有些领导干部具备较高的学历、较丰富的知识,但由于缺乏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特别是科学精神而陷入“有知识没文化”的泥淖,无视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缺乏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方法,没有长远眼光、全局意识和大局观念,不能敢为人先、勇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急功近利、因循守旧,重复发达国家工业化早期走过的老路,做出违背科学发展的蠢事来,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而作为具有较高“四科”素质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等知识分子群体,未能在科学发展上起到更多的参谋作用和监督作用,其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和勇于诤言的勇气,没有将与科学发展观的亲缘关系转化为贯彻和维护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2009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开幕式的报告中指出,党和国家迫切需要科技界研究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咨询意见。作为中国科协所属各个学术团体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在科学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参谋和监督作用。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换言之,理论只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就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教育人民、武装人民,进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问计于民,汇集民智,让决策和部署更好地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意愿,使之成为我国“四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这也是公众的政治诉求。而这恰恰也是科学普及的重要任务,即要求公众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培养公众运用“四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国家科学决策的能力。在2010年春节的中央团拜会上,温家宝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笔者认为,这幸福和尊严不仅仅指改善民生,从更深层次上来讲,只有让公众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和国家科学决策,才能让他们有主人翁感、成就感和光荣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就要求公众有较高的科学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普及工作确确实实是关系到科学发展和国计民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