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而无华,求进勿欲锐——纪念叶圣陶诞辰120周年
1894年10月28日,叶圣陶生于苏州悬桥巷一个平民的家庭。2014年恰好是叶圣陶诞辰12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我无比崇敬的前辈,我重温了10多年前阅读过的刘增人教授编著的《叶圣陶传》,仍然受益匪浅,感触良多,而且还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就其文学作品而言,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如1923年他出版的第一本童话集《稻草人》,是中国童话创作的发端之作;1928年他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被茅盾等人誉为是“扛鼎”之作;他的多篇名作入选中学课本,影响了几代人,如《多收了三五斗》《夜》等名篇。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至今仍印象深刻。作为教育家,叶圣陶教过小学、中学、大学,做过许多教学实验和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思想,可谓是我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其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特别是作为语文教育大家,叶圣陶形成了独到的教学方法。他独自或与顾颉刚、朱自清、夏丏尊等人合作编写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系列语文教材,被誉为“最好的语文教材”,影响深远,至今仍被人们称赞。1979年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现称“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时,叶圣陶虽已85岁高龄,但鉴于他的崇高威望,仍被聘为名誉会长。叶圣陶作为出版和编辑大家,长期主持开明书店的编务,经他之手出版了许多优秀的图书;主持《中学生》等青少年读物,并使之成为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青少年刊物。主编《小说月报》期间,他十分重视和培养新人。巴金、丁玲、施蛰存等人的处女作,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幻灭》,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等,均由他编发。其编辑的慧眼和功德由此可见一斑。因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出任中国编辑委员会主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可谓众望所归。叶圣陶还是写作学的大家,对写作有很深的研究,撰写了系列论著,如《作文论》《文章例话》《文艺写作经验谈》《杂谈我的写作》《评改两篇作文》《评改两篇报道》等。他被誉为中国写作学的开创者。因此,1980年中国写作研究会(现称“中国写作学会”)成立时,他被聘为名誉会长。我有幸作为中国写作研究会下面的一个分会——中国科技写作研究会的成员和骨干(曾任常务理事),从他的写作学著作中受到很多启发。他主张写文章要结构精巧、内容丰富、行文严密、语言平实等,对科技写作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此外,作为社会活动家,叶圣陶的一生恰好生活在中国社会急剧变化、人民大众与反动势力激烈对抗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个有正义感、深爱人民的知识分子,他始终站在大众一边,为民呼号、抗争。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时,他写出《辛亥革命》一文,为胜利欢呼。苏州光复后,他踊跃加入学团,夜间荷枪巡逻,维持社会秩序。1912年,他由于倾心于中国社会党所宣传的社会主义而曾一度加入该组织。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五四”精神,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次日他亲赴惨案现场,无比激愤,归来后写出《五月卅一日急雨中》。他还为《公理日报》亲撰多篇社论和评论。1927年上海工人起义,叶圣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还写出反映“四一二”大屠杀的小说《夜》,引起了很大反响。1931年“左联”五位作家被捕,叶圣陶积极开展营救工作。“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奔走呼号,愤怒声讨,并发起组建“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1932年,日本挑起“一·二八”事变,叶圣陶与茅盾等人联署抗议声明和宣言,声讨侵华日军的野蛮行径。1936年叶圣陶参与组建中国文艺家协会,并担任理事职务,始终站在抗日文艺工作的第一线。抗战胜利后,叶圣陶又积极投身爱国民主运动,任进步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前身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主持该会的日常工作。可以说,作为一名无党派的民主人士,叶圣陶在文化、教育、艺术界具有很高的威望,深受进步知识分子的拥戴。1943年10月,叶圣陶恰逢50虚岁。成都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自发地聚集在一起为他祝寿,竟把这一聚会办成那个阴霾灰暗的日子里最令人开心的盛大节日。由此可见,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之大。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他当选为政协常委,并出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他被任命为教育部副部长。后来,叶圣陶还先后担任过民进中央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可谓是众望所归。
作为一个在多个领域有重大建树和深远影响的社会名人和一代巨匠,叶圣陶逝世后,社会对他的宣传和研究似乎与其生前的名望不太相称。正如《如果我当教师》一书的选编者杨斌在序言中所言:“文化史册上的叶圣陶,无疑是一个熠熠生辉的名字;然而,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同时也是一个被深度‘遮蔽’了的符号!”杨斌在文中分析了叶圣陶身上的光辉被遮蔽的三重原因,并强调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囿于历史条件和时代的“遮蔽”。他指出:“和20世纪社会风云胶着在一起的中国教育,潮起潮落,波谲云诡,这种复杂语境事实上也影响了人们对现当代杰出教育家的准确判定和评价……这是时代的隔膜和疏忽。我们的教育已经并且仍在为这种隔膜和疏忽付出沉重的代价。”也正因为这种时代的“隔膜”和“疏忽”,社会对叶圣陶的误读几乎成为必然。于是,杨斌在书中呼吁:“重新‘发现’叶圣陶。”
作为社会活动家,叶圣陶在波澜壮阔、风云激荡的社会巨变中,始终积极投身时代洪流,但他毕竟不是职业政治活动家,并没有直接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正如刘增人教授在《叶圣陶传》的前言中所说:“他的抗争方式,内涵充实坚定而外表温婉节制,往往不是以剑拔弩张的姿态冲锋陷阵于最前线,而是着重于从个体人格的修养中坚持‘有所爱,有所恶,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始终保持外柔内刚,方正耿直,踏实稳健,从容安详的风格。”这是叶圣陶的性格使然,但他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潮流产生了疏离和隔膜,因此社会潮流也疏离和隔膜了他。
叶圣陶是地道的苏州人,他的性格有江南水乡的基因。他朴素谨严、敦厚诚挚、平实沉稳、恬淡温婉、谦和包容。叶圣陶为开明书店创办20周年所写的纪念碑辞中有“朴实而无华,求进勿欲锐”之句,这也正是他自身性格和行为的真实写照。1943年11月茅盾在病中为叶圣陶50大寿所写的祝寿信被公认是众多祝词中深中肯綮的评价,信中写道:凡是认识他的朋友们都不能不感到,和圣陶相对,虽他无一语,可是令人消释鄙俗之心,读他的作品亦然。你要从他作品中找寻惊人之事,那不一定有;然而即在初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之品性的力量。才华焕发,规模阔大,有胜于圣陶的,但圣陶的朴素谨严的作风,及其敦厚诚挚的情感,自有不可及处。正是由于有这样的性格和修养,叶圣陶才会做事那样认真,写文那样严谨,成就斐然却从不张扬;他才会放下大家身段,为中、小学生编写课文,尽心尽力,坚持20多年,直至解放;他才会在政治上坚持进步而不激进,沉稳而不露锋芒;他才会谦恭平和,宽厚待人,团结同道,赢得崇高的声望;他才会久居城市,仍坚持乡居习惯,过着平民化的生活,剃传统光头,着长衫布鞋,乐观入世,不尚华靡,恬淡自然;他才会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步行或乘公交上班,公私分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他才会在“文革”风暴中,坦然直面不实之词的批判和残酷的斗争,安然若素,顺利度过这煎熬的10年;他才会在当选民进中央主席的第二年提出辞职,未获同意,又于次年再次递交辞呈,并抱病坚持到大会上亲自宣读,实属少见……总之,他这近乎完美的人格正是我们当今物欲横流、声色喧嚣的时代所稀缺的。学者李慎之先生认为:“20世纪是鲁迅的世纪,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笔者则认为,21世纪更需要叶圣陶这样的大家风范。我们应该以叶圣陶诞辰120周年为契机,重新全面发现、挖掘、继承和发扬叶圣陶的精神,这才是对这位大家最好的纪念!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