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对待“同”与“不同”的关系,更好地践行“同心”思想

三、正确认识和对待“同”与“不同”的关系,更好地践行“同心”思想

“同心”思想三句话有六个“同”字,强调“同”的思想是不言而喻的,这是针对我国当前的国情提出来的统战工作指导方针,是非常必要而又紧迫的,也是具有很大创新意义的。因为,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国际上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内各项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经济结构和体制正在发生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挑战。改革,说穿了就是利益的重新组合和分配,就必然会引发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调整,以便形成新的更为公平合理的利益格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不同利益诉求的矛盾和碰撞,有时甚至会导致尖锐的对立和冲突。当前的根本问题在于:一是经济发展面临各种危机和困境,面临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二是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没有真正公平、公正地为大众所分享,贫富差距扩大,民生问题凸显,欠债过多,引起民众不满;三是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践行“同心”思想,实现“六同”,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同”。

就统一战线理论中最重要的政党关系来说吧,政党的存在体现的是社会政治群体的多元性,其背后必然存在利益的差异、意见的分歧与理念的冲突,这就是不同。就我国的政党现状而言,一党执政,多党参政,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就存在很大的不同:首先,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大党,而参政党都是小党,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做到政党间真正的独立、平等、尊重、和谐相处,如何真正发挥参政党的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次,执政党近些年来一直重视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理论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反观参政党,其建党理论和参政理论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参政党缺乏理论指导,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政治改革发展和政党关系发展的需要。最后,相对于执政党而言,其执政理念、目标、机制、体制、渠道、运作方式、考核办法等都比较明确,或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而对参政党来说,这些都比较模糊,进展缓慢,与执政党形成强烈反差,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例如,民主监督,这是人民政协的三大职能之一,但长期以来民主监督严重缺失,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以往没有重视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不同地位和作用造成的。

民主监督,包含着互相监督的意思,但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大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是小党。因此,民主监督更重要的是参政党对执政党的监督。但由于过去我们在多党合作过程中过分地强调了合作性、协调性、一致性,忽略了差异性、制约性、排斥性,导致了对民主监督的轻慢、忽视和疑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一些尖锐问题、敏感问题和重大决策问题,往往有所顾忌,缺乏诤言的勇气而没有开展监督;二是由于监督机制、制度、渠道、程序等方面不健全、不完善而无法实施监督;三是因受自身条件(如人力、物力、经费、信息、专业知识等因素)的局限而难以实施监督。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实行民主监督,使之由“软”变“硬”,由“虚”变“实”,由“被动”变“主动”,由“一时性”变“常态化”,由“随意性”变“制度化”,这是在践行“同心”思想时必须正确面对和妥善解决的。

总之,只有充分吸收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的文化基因和政治智慧,正确认识和对待“同”与“不同”的关系,“同中求异”,发扬民主,“异中求同”,搞好团结,相辅相成,和谐共荣,才能更有效地践行“同心”思想,使统一战线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此文是为2012年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等举办的统一战线“同心”论坛征文活动而撰写的论文,全文发表在《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