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与科学普及的关系

三、深化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与科学普及的关系

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干部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2年来,全党轰轰烈烈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成果需要巩固,活动尚待深化,这就需要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各个学术团体的科技工作者,同样也应该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把科学发展作为做好本职工作、参与建言献策和民主监督等政治事务,以及从事科学普及和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首要内容;把向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开展“四科”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工作,使广大科协成员成为宣传科学发展观、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维护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分子和坚定战士。这也对科技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特别后“三科”。但是这后“三科”不像科学知识那样容易展示、容易理解和容易掌握。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往往比较隐蔽、比较含蓄、比较奇妙,需要挖掘、需要揭示、需要阐释,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所顿悟、所掌握。但是这后“三科”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和导向作用,一旦掌握了,就会实现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就会接受科学文化的恩泽,使文化的意蕴和智慧得以彰显;就会在促进科学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传统的科普工作在普及科技知识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如何突破科普固有的范式,实现科普由“一科”(普及科技知识)向“四科”(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转变,特别是“后三科”的普及工作,虽已倡导多年,但成效不尽如人意,这是当今科普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在总结传统科普工作的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努力把“后三科”融合到科技知识的传播中去,弥补单纯普及科技知识的不足,丰富和提升科普的内涵。特别是在中、小学校,应将“四科”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使之成为师生的一种日常的教学方式,以实现“四科”教育的渗透性、广泛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第二,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倡导HPS(科技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教育。HPS教育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应对后工业化时代和新科技革命的态势所提出来的新的科学教育范式。如果说上一条建议仍主要侧重于普及科技知识的话,那么HPS教育则主要侧重于“后三科”的教育了,两者结合,互相补充,更为完整。正如科学教育家马修斯所说:“科学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传播科学知识,包括对科学事实、科学规律、具体科学(物理、化学等)相关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在于对科学本质的追求,而学习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本身是追问科学本质的一个侧面。”我国开展HPS教育起步较晚,成效也不明显,重要的一个原因是HPS涉及的三个学科分支在我国的基础薄弱,加之有的内容比较艰深,普及困难。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倡导HPS教育首先是针对科技工作者、领导干部和大学生,对公众应以科技史教育为龙头和先导,由此来带动HPS教育的发展和推广。

第三,要加强科技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对于科技文化,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就笔者的理解,科技文化通常是指人类科技实践活动及其成果所积淀、凝结而成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其追求的目标主要是认识、研究与掌握客观事物及其本质与规律,其丰富的内涵是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也包括科技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的物质基础及科学技术活动的各种建制和范式,其灵魂是科学精神、理念、理想和价值观。现在,我国对科技文化的研究正方兴未艾,但大多局限于高校与相关的科研机构,还没有引起公众的注意。因此,当前要加强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普及,由小众走向大众。最好是科技文化学者与电视媒体联手,做一些类似于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百家讲坛》那样的优秀节目,在全国形成“科技文化热”。就科技文化的内涵和特质而言,实现这样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四,要加强科学方法的宣传与普及。法国科学家贝尔纳指出:“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由此可见,方法何等重要,它决定着行动的成效乃至成败。西方国家有良好的方法学传统,从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到爱因斯坦,都很重视方法学的研究和应用,由此促进了近现代科学的发展。反观我国,却存在严重的方法学缺失现象,这也是造成我国近现代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在科普工作中要大力加强科学方法的宣传和普及,特别是当前更要注重创新方法,尤其是创新思维方法的宣传与普及,以促进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建设。

第五,要加强科普由“一科”向“四科”转变的理论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因此,要更快、更好地实现科普由“一科”向“四科”的转变,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探索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其内涵的界定目前还模糊不清,更迫切需要科普理论工作者和科普研究机构深入探讨,以便指导和促进科普工作的持续和深化,特别是“后三科”的有效普及。

(此文是为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而撰写的论文,后被选中作为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宣读,并入选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