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项目事件频发的警示

一、PX项目事件频发的警示

近年来,PX项目引发的公共事件接连不断,从2007年的厦门,到2011年的大连、2012年的宁波、2013年的彭州和昆明,再到2014年的广东茂名,PX这个极为平常的化工产品却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陷入了舆论抨击的漩涡之中。由于公众的强烈反对,使上述几个城市规划中的PX项目相继停建或缓建。人们不禁要问:PX项目在我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波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PX是英文para-xylene的缩写词,其中文名为对二甲苯,它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工原料,目前PX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PX生产的短缺,一直是制约我国这个产业链条发展的瓶颈,其主要进口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因此,发展PX产业是我国当前重要的产业政策,而PX项目事件已成为我国PX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仅是PX项目,包括核电项目、其他化工项目等大型工程项目及像垃圾处理、火葬场、微波塔之类的小型项目,在今日中国也都遭到前所未有的反对。其实,作为一般群众,不愿意把化工类的项目建在自己生活的地方,这种心理是可以理解的,即所谓“邻避思维”或“邻避效应”。但对PX这样一个毒性相对较低,生产条件相对缓和,安全环保完全可控,恰恰又是我国目前少有的迫切需要而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的化工项目,却由“邻避思维”发展为“公共事件”,反复出现“上马—抗议—停建”的怪象,不仅有损政府公信力和权威性,还造成社会成本的极大浪费(例如宁波PX事件直接经济损失就达64亿元)和发展机遇的莫名丧失,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认真反思了。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深水区、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利益诉求多样,社会风险与环境风险交织,而公众的维权意识和环保意识在不断提高,会使“邻避效应”加剧。同时,由于公众对PX相关知识的缺乏,而社会上又流传着PX有毒、致癌等错误言论,一些媒体还推波助澜,进行不负责任的炒作,加之公众对多年来工业粗放式发展带来的环境和健康危害的不满,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公众的“PX恐惧症”,使“邻避效应”进一步放大。即便如此,公众知识的缺乏和认识的误区还是可以消除的,“邻避效应”反映的个人诉求和一部分人的利益也是可以协调解决的。之所以由“邻避效应”发展为“邻避事件”,其关键在于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的理念和方式出了问题。一方面是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对应,有时甚至是不真实;另一方面是公众参与不到位,而公众参与的前提是公众必须知情,公众知情的前提是政府要及时、真诚、如实地公开信息,以取得公众的信任,否则就可能陷入“塔西佗陷阱”。这是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的一个论断:一旦政府失去公信力,无论是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公众认为是在说假话、做坏事。许多“邻避事件”都可以找到“塔西佗陷阱”的踪影。由此,我们可以认为,PX项目事件频发给我们的最大警示是:政府与公众之间必须搭建有效的沟通桥梁,建立畅通的社会协商渠道,政府能及时公开真实信息,包括相关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真正践行“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党的群众路线,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社会治理理念,“邻避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