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环境生态伦理观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难题。这三个难题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尤以环境问题最为紧迫,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也都涉及环境问题。过去的20世纪,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我们充分享受到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物质文明。但20世纪也可概括为“全球性生态环境破坏的世纪”。朱镕基同志在2000年世界环境日发表的电视讲话中指出:“回首千年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这些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虽经多方治理,但诚如朱镕基同志在讲话中所说的那样,“我国环境污染仍相当严重,生态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今年连续发生的沙尘暴天气,再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强调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并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同时指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环境和生态保护是全民的事业,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参与和监督,尤其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觉悟和科学决策。但目前我国公众的环境和生态意识还较差,特别是还有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对环境和生态保护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观念上还没有根本转变。因此,“边建设、边破坏”的事件屡见不鲜;走“先建设、后治污”的老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状况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为了小团体的利益,弃治污设备而不用,偷偷超标排污的事件时有发生。由此看来,环境生态问题尽管有三个层面的问题,即科学技术层面、伦理道德(人生观)层面和哲学(世界观)层面,但问题的关键不在科学技术层面,而在人生观、世界观层面,即环境生态伦理道德和哲学理念的问题。
从伦理道德层面即人生观来看,环境和生态是上天赐予人类和世界万物共同生息的场所,人类无权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去破坏它,也无权只根据眼前的利益去牺牲和剥夺子子孙孙应该享有的权利;从哲学层面即世界观来看,人与自然、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应是平等关系,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一员(即最具能动性的一员)。我国古代早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界一体化、物我同一、万物一体的观念,是儒家朴素的环境生态理念,现在看来依然是正确的。无数正反的经验和教训告诫我们:人类应该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保护自然;而非主宰自然,掠夺自然,破坏自然,践踏自然。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环境生态哲学理论和伦理理念。为了让全社会都建立这种伦理观,特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第一,尽快提高广大干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牢固树立环境生态伦理观念,把它提高到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对待,并把它作为开展工作、做出决策时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是加快遏制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重要举措。
第二,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环境生态伦理的教育活动,并把它作为今后以德治国的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公民具有的基本素质来对待、来要求。这是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尤其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教育: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地球观念,即宇宙“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一艘“宇宙飞船”的观念,而且地球的空间、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它、保护它,才能保证它在宇宙中得以正常、持续运行;二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理解发展是硬道理,真正实现持续的、公平的、协调的和真正注重质量的发展;三是要树立绿色观念,我们既要大力推行绿色革命,如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经济等,又要大力宣传绿色生活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意识,促进绿色环保行动;四是要建立人类与世界万物共生共荣的观念,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五是要确立正确的环境和生态保护科学行为观念。我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从辐射防护工作中吸取了历史上滥用放射线造成严重危害的沉痛教训,确立了“实践的正当性”和“防护的最优化”行为准则,即利用“代价—利益分析”方法,“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把危害“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我认为这种理论和方法也适用其他领域,是一种社会行为学普遍适用的原则,尤其适合于环境和生态保护,值得倡导。
第三,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大力宣传环境生态观念,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要进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工作,如开办专栏、组织大讨论和知识竞赛等,使环境生态理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收到实效;让大家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并积极关心全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参与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
第四,充分利用每年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活动日,如世界环境日(6月5日)、全国土地日(6月25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森林日(3月21日)、世界气象日(3月23日)等,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做到有长远的规划,每年有具体的安排,每次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发展、创新,使环境生态伦理不断深入人心,形成风气。
第五,树立环境生态伦理观念要从娃娃抓起。把青少年的环境生态伦理教育作为重点,抓紧抓好。建议把生态环境问题、环境生态伦理道德和哲学理念编入中、小学的有关教材,使之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努力创办“绿色大学”,培养对生态环境友好的科技人才。
第六,组织一支强有力的科技工作者和社科工作者队伍,努力开展环境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实际,特别是结合环境生态伦理教育的实际,大胆进行探索,以指导我国环境生态伦理教育的持续和深入发展。
(此文是与刘振夏合作的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大会发言材料,后发表在《江苏政协》2002年第5期)